李嘉诚为什么要跑?揭秘首富不为人知的发家史

李嘉诚为什么要跑?揭秘首富不为人知的发家史
2017年12月19日 17:27 云掌财经

作者:云掌财经 财艾笨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他创业至今六十多年,历经了多次经济危机,没有一次亏损;自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不管风云变幻,他连续15年蝉联,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他就是李嘉诚,“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

近年来,李嘉诚不断出售内地资产,转投欧洲发展,时时引起不少话题。很多人斥责李嘉诚“跑了”,首富的内地撤资究竟有何隐情?

每个神话背后都有平凡之处。

李嘉诚也不例外。

仅仅依靠超群的商业才能,李嘉诚无法保证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屹立不倒的,非凡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敏感的政治嗅觉是才是保证李氏家族不断辗转腾挪于香港、内地而不败的真正秘诀!

"白手起家"的真相

李嘉诚的成功与其说是“努力”,不如说是“借力”。

1939年6月,刚读初中的李嘉诚与家人辗转来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庄静庵是当时的大钟表商。

1950年,李嘉诚人生的转折点来了,这一年他创立了自己的塑胶工厂,取名为“长江塑胶厂”。这个塑胶厂其实是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也就是他后来的岳父资助他成立的。庄静庵之所以能资助李嘉诚开办塑胶厂,绝不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李嘉诚后来成为一个大亨,事业不断发展,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他娶了老板的女儿。李嘉诚的已故妻子庄月明,是他的表妹,那位有钱舅舅的女儿。而李嘉诚是事业正是在岳父岳母的资助下开始的。

汇丰银行的“庇护”

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经历一场狂炒后,一落千丈。李嘉诚独具慧眼,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完成了原始积累。而香港的“地铁招标一役”则让他一举成名,奠定了后来与汇丰银行建立紧密关系的最坚实基础。

李嘉诚最华丽的蜕变在于1970年代末,收购了“和记黄埔”公司。1979年9月25日,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代价,从汇丰银行手中接管了香港英资四大洋行之一的和记黄埔。

和记黄埔是成立于1860年的老牌英资企业,靠做港口和船舶贸易起家,后来几乎垄断了香港的港口业务。要知道香港就是依靠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发达起来的,港口业务可以说是香港经济的命根子。李嘉诚拿下了和记黄埔,就等于掌握了香港的经济命脉。

这笔收购被形容为小蛇吞大象,中间有着很多的疑点。最浮夸、最具争议的是在没有竞标的情况下,汇丰银行直接把和记黄埔的控股权卖给了李嘉诚,因为当时的汇丰银行主席沈弼认准了李嘉诚将要取代包玉刚,成为首席教父。

而香港战后的两个主要的大亨,一个是逝于1991年的包玉刚,另一个是李嘉诚,他们都是通过汇丰银行一下子从普通大亨变成了有杰出成就的大亨。

1985年,李嘉诚受沈弼邀请进入汇丰银行董事局,正式成为庞大的英资体系中的一员。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紧密关系也由此形成!更为他日后不断壮大他在香港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在港英政府时代,汇丰银行董事长作为香港的实际统治者,控制着整个香港的经济。

随后,在汇丰银行的“庇护”下,李嘉诚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交通、电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业。

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此后,李嘉诚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并逐步介入房地产开发、能源建设等领域。

内地撤资的隐情

最近几年,在国内房地产政策越发趋紧的当口,李嘉诚在加快“变卖家产”的步伐。

2015年,李嘉诚的意图越发明显。他旗下的两大上市公司——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业务重组后,注册地由香港变为开曼群岛。

如今,李嘉诚已经套现上千亿元。他的资金主要投向了英国。从李嘉诚往英国投资的项目来说,都是一些基建、电信、零售行业、电网、水务、管道燃气等,涉及英国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领域。而这些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点,虽然不能产生暴利,但是这些行业业绩相对稳定、回报有保障,而且风险极低,部分产业甚至还有国家背书,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安全持久的稳定收入。

李嘉诚的投资似乎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下的,李嘉诚一直强调的所谓“安全”,其实就是一种“垄断”,因为在市场中,只有“垄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投资的最大安全,而垄断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与高层的关系,而发展与高层的关系则需要准确把握高层的政治经济发展导向。新一届政府旨在打破行业的垄断格局,全面激活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这一点其实是与李嘉诚家族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悖的,因为这样的经济环境无法为李嘉诚提供他所谓的“安全”投资环境,“撤资”也就在所难免了。

现在李嘉诚非常敏锐,他也非常担心现在宽松货币带来的泡沫,在随着美联储缩表和不断的加息后,可能会出现泡沫破灭,因此选择卖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除此之外,李嘉诚在晚年更看重对于欧洲的布局。

“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里投资。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清仓。”用这一句话来概括老超人清仓的动机,应该更为恰当。

版权声明:

本资讯号除注明来源的文章外,均为云掌财经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云掌财经】ID:yunzhangcaijin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