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条“胡焕庸”线?

原来每个国家都有一条“胡焕庸”线?
2017年06月20日 16:27 海外眼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典故叫做“宋挥玉斧”,说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四川的后蜀政权后,拿一把小玉斧,在地图的西南边画了一条线,线这边归我管,线那边我不管,从此之后,两侧的大宋和大理两国相安无事,保持了几百年和平。

如今,在中国国土上,也有这样一条线,影响着世世代代。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

这条线是上世纪30年代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来的。线的东南边,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这条神秘的地理分割线以其创始人的名字,被命名为“胡焕庸线”。

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1901-1998)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变迁,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都集中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胡焕庸线”东侧更亮。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读懂了这条线,似乎也就读懂了背后的中国。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甚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其实这类地理分割线是人口、经济分布不均匀的线,也是划分繁华与寂寥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国家都被这条线“分裂”成两块。

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有没有自己的“胡焕庸线”?他们的地理分割线背后有什么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NASA的夜晚灯光图,美国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布,与NASA灯光图对比,就能发现美国的“胡焕庸线”。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是一个不规则的U型线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领地,U型线内外的面积大约为50%对50%,人口比例为14%:86%,GDP比例约为11%:89%。虽然比例没有中国的悬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

美国U型线也和“胡焕庸线”类似,与美国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线基本吻合。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开了中西部地势较高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

自然地理分割线影响了美国人的定居和迁徙。下图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线和频率作出的美国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图,U型线内外大都市的比例为15%:85%。

 美国大都市通勤线束图(来源:journals.plos.org)

通过U型线,我们也能大概找出美国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西部华盛顿州到加州沿岸,还有五大湖区

一些高纬度国家的人口、城市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过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离美国边境250公里以内的南部地区,因此加国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位于此线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来源:www.pinterest.com)

上图右上角的温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这里也与美国很近、地处五大湖区,与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类似。

同样,加拿大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也产生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地区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都是移民和投资者热衷的城市。

另一个怕冷而全国人民都爱住南部的国家,就是俄罗斯了。

俄罗斯的“胡焕庸线”是一条近似斜线,基本分割了俄罗斯的欧、亚地区和南部地区。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国的75%。

也因此,俄罗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等,都位于该线的左下方。而线的右边,广袤的西伯利亚只零星的出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聚集地。

再来看看海外投资第二大热门国家——澳大利亚。

澳洲地广人稀,其“胡焕庸线”可以大致用一条分割东西部的直线来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线以东,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线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来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过澳洲自然环境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澳洲地形有关。澳洲超过70%的领土是沙漠,而真正适宜居住的领土约为20%。这样看来,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国更不均匀。

 澳大利亚沙漠分布(来源:www.ikonet.com)

再看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他们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

与中美不同,德国的“胡焕庸线”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被“冷战”东西方阵营分区占领,形成东德和西德。而处于东德全境之内的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下图右侧),分属东、西德领土。

当年东、西德的分界线,也为今日德国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年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今天对柏林的影响仍存在。

两德统一25周年之际,德国《时代周报》发表文章《被分割的国家》,充分反映了德国当前的地理分割线和“前东、西德”如今的现实差异。

下图是柏林夜晚灯光图,参照上图中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华程度仍然高于东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千欧元)。整体上,前西德地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前东德,收入分界线几乎和前东西德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在农业方面(用农场面积表示,单位:公顷),可以看到前东德地区农业占比明显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业化和服务业更发达。

还有个有趣的指标:每万人的房车拥有数。下图显示,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周边,整体的房车拥有数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热衷度假的欧洲人认为房车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爱把车开到公园、营地里,在房车里住上几天。

“冷战”过去了26年,两德统一也已28年,但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少数城市,其他地区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前西德与东德的面积比例为7:3,而GDP比例为8.75:1.25。两地巨大的经济悬殊,使大部分的外国投资仍偏向选择西德地区

日本的“胡焕庸线”,则是一个倾斜的矩形。矩形内的关东平原(东京)、浓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户)、濑户内海沿岸和九州岛的福冈,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本州岛的三大平原、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避开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带,形成众多地势平缓的海港城市。而这一矩形分割线内的GDP占日本总GDP约八成。

矩形内的东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和外国人投资最热衷的城市。而矩形以外的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几乎都向东京都、大阪京都神户、福冈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图(来源: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国的人口分割线。

法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首都)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大巴黎都会区(下图圈内)的人口就占全法国人口的20%,GDP占全法国近40%。

难怪在法国小说中,大家经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区别了。

 法国人口密度(来源:法国统计局)

最后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焕庸线”可以较简单粗暴的概括为“深V地带”,该地带内的西欧、印度、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当然,还有美国、埃及北部、西非、巴西东南岸、东南亚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来源:www.cartograf.fr)

最后一张图,我们不划分割线,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亚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曼谷

欧洲:伦敦、巴黎

北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

南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来源:www.cartograf.fr)

整体来看,全球人口分布情况可以参照一百多年前,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他也是陆权说的提出者。他的理论是地缘政治学的核心学说。

麦金德认为,亚欧(有时算上非洲)大陆实际是完整的大陆,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资源占地球的50%。谁控制了东欧-中亚广袤的中心地带,就控制了这个“世界岛”,随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陆(南北美)、大洋洲仅为次中心和次大陆,其重要性无法与“世界岛”相比。

世界各国的地理分界线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线,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温度分割线。这一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均有这种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线会影响人类的迁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与自然地理分割线吻合,从而进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线。这也就产生了经济活动、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类活动。各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也显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现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产生了财富。整体来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该国经济发达地区,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欧洲的伦敦、巴黎等。

人口的迁入对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也正因为此,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也成了投资者们最热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欧和北美经济发达、制度成熟,而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快,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投资地点。

对全球和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体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经济更活跃、有活力。

人多了,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增加;人多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水涨船高。

总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财富

本文由海外眼(haiwaiyan)整合发布,了解更多海外咨询请关注我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