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的移动支付,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支付习惯。如今无论是出门逛街还是日常上班,付款只需掏出手机扫一扫,这样的便捷支付手段已经深深地烙在日常生活中。殊不知,轻松扫码背后蕴藏风险,因过低的市场进入门槛触发了无序竞争,致使风险集中。为强化用户信息和资金安全,近日,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文件,扫码支付将告别“无证驾驶”。
所谓条码支付,就是通过扫条码或者二维码,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12月27日,央行连续发布三份文件,分别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及配套印发的《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开始执行。
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无论是大型商场、酒店,还是小型便利店、路边小摊,甚至是乞讨者都用起了二维码或条纹码支付方式,虽然非常便捷,但是准入门槛太低,安全隐患非常大。
数据显示,到2015年3月26日,已有27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了牌照。业界预计到202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44万亿元,成为第三方支付中体量最大的支付方式。不过,巨额的资金流动也意味着风险系数上升,监管盲区一旦形成,便可能飞出“黑天鹅”。
因过低的准入门槛,无牌机构从事支付业务随之而生,导致市场乱象丛生,持牌机构鱼龙混杂。数据显示,仅在今年5月,央行就注销了8张支付牌照,截至1月底,全国已清理出239家无证非法从事支付业务的机构。
新规明确将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规定线下静态的扫码支付方式每人每日最多不能超过500元。绝大多数人以为扫码限额限制了市场需求,仔细研究之后,发现其实影响并不大,反而是更安全了。
据数据显示,95%的条码支付业务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今年上半年笔均百元左右,体现出条码支付小额、便民的特征。受影响最大的是使用打印出来的静态二维码的小店们,单日限额500元。
具体而言,央行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差异性,开放对应程度的交易金额上限授权,可以鼓励风险防范能力定级较低的支付机构,提升和完善系统风控水平,以获得更大范围业务拓展。对于无法提升的支付机构,将面临边缘化危险——这正是通过激励制度倒逼第三方支付机构优胜劣汰。
另外,央行对“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做出警示,这意味着一批规模小、起点低的支付机构或面临洗牌,支付市场也将加速向大型支付机构集中,因此占有相当市场体量的支付巨头,多是新规受益者。
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对支付宝和微信两大支付巨头的影响会最大。新规实施之后,有利于市场参与者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对于用户来说,今后线下支付将无法获取补贴,各种优惠活动没有了,但是用户的支付账户会更加安全。
综合来看,互联网崛起带动的金融领域的迭代升级,货币无纸化将成大势,在这一背景下,移动支付市场规范,只是时间问题。创新与安全是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在创新与安全间保持平衡,是每一次监管规范下都需自我检视的问题。(文章来源于中华金融门户网)
(本文由入驻中华金融门户网的作者撰写,除中华金融门户网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华金融门户网立场。转载需要表明“转自中华金融门户网”,如不备注转载则需负法律责任。)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