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古人的“工装”

趣话古人的“工装”
2024年05月11日 04:35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戚  舟

  俗话说:“好饭吃个合适,好衣穿个服帖。”尤其是对劳动者来说,既要根据工种的不同选择恰当的衣服,还要追求穿得舒适、便利。古人深谙此道,小小“工装”五花八门,展示着古人的劳动智慧。

  “撸起袖子”加油干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成了地道的农民。起初,他很快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久后,陶渊明为衣服发起了愁:“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原来魏晋名士以宽衣敞袖为尚,美则美矣,却不方便干活。于是,陶渊明学起了当地农民的装扮,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短褐”的穿法。这是种上衣下裤式的服装,上衣为交领窄袖式的短褂,腰间和裤腿都有绑带,便于劳作。裤子有九分、七分和五分长的,袖子有长袖、中袖和短袖之分,和今天的衣服差不多。清代画家焦秉贞的《耕织图》中还有无袖小马甲呢,正所谓“时尚是个轮回”。

  假如就想穿着长袖宽袍干活怎么办?那就学学这只东汉的陶俑吧:用两根绳子绑住衣袖,挂在脖子上,方便两只手活动。这种穿衣法叫“襻膊”,源起于秦汉,流行于唐宋。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道:“宋人记厨娘事,就提及当时见过大场面的厨娘,用银索襻膊进行烹调。”还有《百马图卷》中的马夫和《撵茶图》的茶工也都用襻膊束袖,展示着各行各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劳动风采。

  士农工商“工装秀”

  打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你不仅能发现人物众生相,还可以隔空欣赏一台各行各业的精彩“工装秀”。

  “士”指的是读书人和官员。且看画中“赵太丞家”,赵太丞(即主管医药的官员)身穿白色圆领及地的襦服,头戴斗笠,脚蹬朝靴,手执长鞭坐在马背上,气派极了。身后跟着的九名仆人则是及膝的长衫,穿着九分束腿裤,头戴统一纱帽,一看就知出自大户人家。“王家民宿”附近有几个读书人,他们头戴唐巾,身穿交领道服,气质儒雅。道服,也叫“道袍”,是种斜领式的白色或灰色的长袍,流行于宋代文人隐士之间。北宋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在《听琴图》为自己画像,穿的就是道服。

  北宋的工商业极为发达,《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数百位身穿各式“工装”的匠人小贩们。如“脚店”(供人歇脚的饭馆)门口,身穿背心、腰系围布、下着窄口裤的正是四处送餐的“外卖小哥”;码头上,穿着对襟短衣、束腰带、小口裤的是船夫;肉铺里,穿着长袍和对襟褙子的是老板娘;虹桥旁边的小吃店里,绑着襻膊、穿着围裙式下衣的是厨娘……《清明上河图》用细腻的一笔一画,描绘了宋代“劳动最光荣”的美好景象。

  穿衣打扮以便利工作为要

  笔者看来,工装虽无须华美,却要体现良好风貌,才能开心工作。

  且看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的唐代彩绘劳动妇女俑,从左至右分别是舂米女俑、簸粮女俑、推磨女俑、擀饼女俑。她们穿着缀有黑色布边的浅绿色窄袖衫,下面是彩条长裙,梳着相同的高发髻,全身上下没有任何高档装饰品,但整洁简约的穿衣风格给人清新淳朴的美感。

  苏汉臣(传)的《货郎图》中,一位兜售玩具的货郎推着小车,一面大声吆喝着,一面不辞辛劳地走街串巷。但他看着极有活力,身穿绿色交领半臂衫,巾帽上簪着花朵,腰间佩有红色荷包,脚蹬乌色长靴,造型虽然夸张,却正好体现了生机勃勃的民间劳作景象。

  从古至今,没有空手得来的富足生活,唯有劳动创造美好。与其标新立异,穿奇装异服“彰显”个性,不如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穿上令自己舒适便利的衣服,用双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陶渊明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