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逆袭”带教博士,外高桥造船电焊大师李勇“战无不胜”

工人“逆袭”带教博士,外高桥造船电焊大师李勇“战无不胜”
2024年05月13日 08:41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56岁的李勇是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搭载部埋弧焊接班三班班长,也是大家口中的“李大师”。他技校毕业后当了一辈子工人,目前只有大专学历,但这不影响他学习、考证、攻关几乎“战无不胜”,把劳模工匠、技师工程师等工人能拿到的荣誉几乎拿了个遍,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收入不比船企管理人员低。

手持一把焊枪,李勇闯出了自己的“爽文人生”,而成功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成为第一

1983年,李勇16岁,因为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失去了经济支柱。为解决家里困难,他被江峡船舶柴油机厂提前招进厂,送到技校学习焊接技术。

一开始,李勇对电焊不太上心,甚至对工人这一职业感到自卑。他还想继续读书,有空就去图书馆借书看。结果书看了不少,但烧电焊却是同届同学中最差的。

“当时我师父带了五个徒弟,其他四位都是女生,因此师父对我期望很高,但我烧得实在太差,去厂里实践,师父不敢让我沾边,怕把产品烧废了。”李勇回忆。

那段低谷期,师姐的一句话让他深受触动:“真丢人,亏你还是个小伙子。”李勇醒悟过来:“对啊,为什么大家能烧好,而我不行呢?”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下决心认真学习电焊技术,用半年时间学完了一年的量,很快成为技术能手。

后来厂里进行技术大比拼,李勇次次都是第一名,21岁就被评为高级工,颇有“孤独求败”的感觉。时间长了,厂里的工会领导都看不下去了:“李勇,你别参赛了,来当评委吧,你总是拿第一,后面的人都没希望了。”

李勇记得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自己电焊烧得好、烧得快,他的工资比厂长还高,一个月收入超过700元,相当于现在月入7万元。

当然,一次次“第一”的背后,他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一心苦练技术。

为练习“蹲功”,他一蹲就是几个小时;高温焊渣飞溅出来,穿透厚厚的工作服烫伤身体,他一动不动默默忍耐。

李勇撸起袖子向记者展示,他的小拇指都烫变形了,手臂上全是烫伤的疤痕。但他却说:“焊接辛苦,但习惯就好。”

靠着日复一日的积累,他变得“比了解自己的身体还了解焊接”,手中焊枪和他“人剑合一”,钢花飞溅之后,各种焊缝严丝合缝、美观平整。

绝学还不止于此,李勇说:“焊枪上抬或者下压一毫米,我的手都是有感觉、有记忆的;通过看焊接电弧的高低,我就知道会不会产生气孔;通过听电焊的声音,我就知道操作是否规范。”

正是因为实力过硬,大家都打心底佩服他,喊他“李大师”。

李勇在指导年轻人。

训练“特种兵”

2001年,李勇通过招聘,来到刚成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也走上了人生更大的舞台。

在外高桥造船造的第一条船快要出坞时,一条100毫米长的横焊缝始终不过关,从日本进修回来的老师傅两次都没修好。李勇主动请缨,没想到一次合格。自此,他从焊接一线被挖掘出来,开始带教年轻人。

2008年,被誉为“南海明珠”的我国首座3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在外高桥造船开建。李勇接到任务,要训练一支焊接队伍。

“当时抽调来的不是精兵强将,而是一些有个性的年轻人,不太服管。”李勇回忆,但经过一年训练,“杂牌军”成了“特种兵”,烧了400张最容易出裂纹的低温特种钢,一张不坏。在室内温度超过60摄氏度、钢板温度超过120摄氏度的环境下,小伙子们趴在地上烧电焊,有人腿上沾到溅出的钢水,烫出大水泡,但没有一句抱怨。

“特种兵”是如何炼成的?李勇透露了自己的带教心得——“绝不批评,都是鼓励”。

“和年轻人打交道要和他们交心,这样他们就会尊重你。一般人都是有上进心的,要激励他们。”李勇说,他总是让大家和自己比较,有做得好的地方,他就会说:“这个很好,我相信你以后都可以焊得这么漂亮。”

班组成员谌志泽证实了这一点,他告诉记者,“李大师”总是激励大家,一旦年轻人表现出上进心,“李大师”就会想方设法帮助大家进步。

谌志泽2020年进入外高桥造船,2022年就通过考试成为高级工。他记得自己最初不会烧,是李勇手把手教他。有一次,他要参加考试,但对理论知识没有自信。李勇得知,整理了电子版的材料发给他,还教他如何通过关键词加速记忆。

如今,李勇培训了超过千名焊工,培养出1名上海市首席技师、2名浦东新区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5名高级技师、17名技师、56名高级工。这些“徒弟”中,不乏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团队里的“顶梁柱”。

李勇参加展会。

破解难题

除了带教年轻人,李勇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每次船厂遇到技术难题,都会想到李勇,而他也不负众望,次次都能破解难题。

2019年,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外高桥造船正式开建。邮轮外板采用了大量的薄型钢板,最薄处仅5毫米,相当于两枚硬币叠起来的高度,在焊接中极易出现变形。

中国没造过大型邮轮,怎么控制变形?一开始外高桥造船也向国外船厂学习,但国内外情况不同,照搬操作方法并不适用。这时,又是李勇站了出来。

“凡事都有规律。”李勇说,他总结出,单一方式无法控制变形,因此各种方法叠加,一个个步骤试。几个月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上百次焊接试验,反复调节数值、调整工装位置,并组织大学生运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近万条数据。

当时,采用焊接电磁矫平已取得一定效果,但有些死角机器做不了,需要火工。这时,国外经验成为掣肘——“大家都说国外不用火工,我们也不能用火工,这么薄的板,烧坏了可不行。”李勇回忆,但他不太同意,因为在别的领域,有用火工矫正薄板的案例。

因此,李勇找相关专家请教,对方表示:“烧坏薄板是水平问题,我从来没烧坏过。”这下,李勇有了信心。最终,他试验出焊接电磁矫平与火焰加热相结合的工艺,使薄板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李勇说,电焊工水平最好的时候是30岁之前,之后就会慢慢眼花、手抖,因此年轻时他就在思考以后靠什么吃饭。他的答案是,电焊工不能只埋头干活,还要掌握知识、会解决问题,要从技能型转变为经验型、知识型人才。

这一启发来自他在江峡船舶柴油机厂时期遇到的全国劳模、教授级高工孟繁喜。孟师傅是哈工大焊接系的高才生,平时不愿坐办公室、专爱在现场烧电焊。

有一次,一块3毫米的不锈钢板氩弧焊需要反面成形,无论李勇怎么焊,都皱皱巴巴的。“这是因为气体保护不良,高温下焊接材料背面被氧化,所以才出现皱褶。”孟师傅一语中的,又指导李勇设计工装,在背面充氩气保护,结果李勇一次焊接成功。

“孟主任,你咋啥都知道!”多次请教之后,李勇由衷佩服。孟师傅则说,烧电焊有技巧,要带脑子、勤思考。

自此以后,李勇沉醉于焊接知识的广博中,他自费报名培训并考取国内首批“国际焊接技师证书”;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套本科焊接技术的书,然后耗时十年,一点点自学,把完全没接触过的高数都啃了下来;刚来到外高桥造船时,他几乎每晚看书到凌晨二三点,还苦练一个多星期,同时拿到了中国船级社、美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焊接证书……

除了焊接领域的知识,李勇还自学计算机、制图,现在又报了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的学习班。他甚至专门学过法律、哲学,也看过不少中医的书。

“很多知识是融会贯通的,电焊工解决问题就和医生看病一样,要找到病根。”李勇说,“我相信万物皆有解法,看似无解的难题,其实只是暂时没找到方法,只要一次次试,一定可以破解”。

李勇与国产大邮轮合影。

工人出书

2017年后,李勇投入更多精力在整理自己的经验、总结焊接方法和技巧上。

这些年,李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焊接》《焊接技术》等10余篇,并编写了《装焊工艺概论》《焊工理论试题库》等培训教材和大型邮轮焊接标准作业指导书。他参与编写的国家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套教材,入选了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

“我的论文都是原创,查重率从未超过6%,参写的一些书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有一套教材出版后,我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是一位博士。”说起这些,李勇有些自豪。

曾有朋友问他:“把自己的本事全盘托出写成书,你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对此,李勇回答:“放心,他们在学,我也在学。而且,把自己的智慧传承下去很有意义。未来我走了,这些书就是我留下的痕迹,是我对社会的贡献。”

如今,虽然已经56岁,但李勇仍在学习、写作,继续发光发热。他鼓励已经成长的年轻人也将自己的心得总结出来,形成论文或编成书,并会带着他们一起编书,然后将年轻人的名字放在前面。“我的荣誉够多了,年轻人更需要。”李勇说。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