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火出圈后更应冷思考

新能源汽车火出圈后更应冷思考
2024年05月13日 12:05 贝果财经

转自:中国经营报

    社评

    新能源汽车顶着巨大的流量站到了C位,回望中国汽车发展史,还未曾出现过如今的盛况。

    刚刚过去的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1500多家企业参展,全球首发车117台,新能源车型278个,这场“移动”盛宴也引来89.2万人围观。然而,这华丽的数字背后,是内卷生态下高度同质化和狂打价格战。在北京国际车展热出圈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需要冷思考。新能源汽车靠什么谋求长远发展?

    过去十年间,一些声名鹊起的新能源车企逐渐销声匿迹,拜腾汽车、威马汽车、高合汽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这个赛道创业者前赴后继,但2023年国内除了比亚迪和理想实现盈利,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品牌均处于大幅亏损状态。车企的盈利能力还在进一步分化,破产倒闭这一局面将持续扩大。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在打价格战、同质化严重。在202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绝大部分车企带来的新能源技术,都是此前发布技术的延续,不仅外观设计“撞脸”,汽车架构、性能参数、功能装备也高度相似。而三电系统、底盘、智能驾驶也难有大的突破。

    为了获取客户,各家车企破局手段单一,只能依靠大幅降价、花式营销、制造流量。诚然,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营销是产品曝光的最佳途径,好的营销手段能让产品推广事半功倍。但近期车企似乎将营销玩得有点过火,“遥遥领先”“好一千倍”“陆地最强悍”这些夸张的营销术语不但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反遭消费者调侃。事实上,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在翻山越岭,远未达到遥遥领先。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许多车企将真金白银投向广告营销而非技术研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消费者实则并不买单。当问及买新能源车这么火,是否会冲动购买时,大部分消费者表示,钱包冲动不起来。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车企也应该回归理性。比起拉流量,更应专注研发;比起价格战,更应打价值战。营销应适度,不能将营销放在第一位而舍本逐末,毕竟造流量容易造车难,技术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应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短期的效益,避免“赔本赚吆喝”。

    尽管在一些企业看来,价格战可以“良币驱逐劣币”,但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最终会将企业带向哪里? 以史为鉴,纵观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也经历过三轮残酷的价格战。

    1989年,长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降价,发起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这一战国产彩电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取得了对自己产品营销的主动权,形成了自身市场定位的起步。到了1996年,长虹再一次在全国进行大规模降价,彩电业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价格战正式打响,导致整个中国彩电业的大洗牌。由于过于强调市场份额,快速扩张,导致企业管理不善而严重亏损,几十家彩电生产厂商从此消失。第三轮是2013年乐视向传统电视企业发起进攻,以“买会员、送电视”的互联网模式,压低彩电硬件价格,结果乐视倒下了,近20个互联网电视品牌也走向衰落。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轨道,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谈道,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型特征,前期必须靠大规模投入,开发一个接一个的车型,紧接着又要投资建设工厂,生产出的车型还要到市场上经受考验,在产销量没有达到盈亏平衡点时,生产一辆亏损一辆的钱。成功的汽车企业一般都要跨越这个痛苦的煎熬过程。无论是造车新势力异军突起,还是传统汽车企业加速转型,都不能违背汽车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汽车技术水平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已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发能力,初步掌控了部分关键技术,对前沿技术也有所布局。但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实现长远发展?从竞争格局来看,新能源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竞争非常激烈的一个行业,今年将进入深度重塑期,行业集中度会不断提升,全面提升竞争力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首先,汽车企业应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建设,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强前瞻引领性专利布局。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推动跨界融合,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其次,全球化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优做强的必由之路。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走出国门,中国车企应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出海,加速向技术出海、产业链出海转变,逐步由贸易为主变成海外投资本地化发展为主。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主动地位筑牢创新根基。

    再者,支持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加大对技术改造、研发投入、提产扩容的信贷支持力度,搭建多层次融资渠道满足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助力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高端化进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高端品牌。

    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秩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关乎整个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不仅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更需要理性、务实的营销策略。只有真正优秀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

    未来,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赛道,必将释放新能源汽车创新创造的巨大空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转化为制造业补链强链的内生动力,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开始进入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这是我国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百舸争流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潮头,中国力量值得期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