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向上,国家向前

青年向上,国家向前
2024年05月14日 07:30 瞭望东方周刊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

随着科学研究加速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突破,就越需要青年乘势而上、挺膺担当。

2024年4月12日,在深圳市龙岗区一产业园楼顶的办公室外,罗锡坤进行无人机的验证飞行(毛思倩/摄)2024年4月12日,在深圳市龙岗区一产业园楼顶的办公室外,罗锡坤进行无人机的验证飞行(毛思倩/摄)

“对于以无人机为代表的低空经济,我充满期待。最近几年无人机快速发展,大家看到的更多是无人机拍视频、做表演,而我们已经实实在在用它送外卖、送快递。比如,用无人机帮医院送样本,患者在家门口社康医院做样本采集,无人机仅需数分钟就能将打包好的标本批量送到专业医院,极大地提高了化验效率,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近日,“90后”广东梅州小伙罗锡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从18岁到深圳打拼做外卖骑手,到如今拿到民用无人机驾照,成为一名快递无人机飞手,近两年,罗锡坤的工作又“升级”到在后台系统同时监管多架无人机。“从骑手到飞手,收入和工作乐趣增加了,我对人生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接下来,我要考无人机教员证。”罗锡坤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以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已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而活跃在这些产业的各方面人才,青年是绝对的主角。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郭元凯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是创新驱动的生力军,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

创新生力军

进入2024年,“新质生产力”无疑是第一热词。如何以真才实干,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创新创造,成为青年一代的共同课题。

日前,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共话“新质生产力”。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欢萍表示,新质生产力是“前沿创新推动的生产力,产业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模式创新壮大的生产力”。

作为一名化学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姜雪峰以自己所研究的硫化学举例。二氧化硫是空气当中的四大污染物之一,依靠科技力量能将二氧化硫转换成高附加值的化学材料或治病救人的药物。依靠科技创新,把废品或危险品转换成对人类社会有用的物质,这正是科技发挥引擎作用的最好体现。“青年科技工作者应积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会,用科技创新的力量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姜雪峰说。

姜雪峰(图片源自华东师范大学官网)姜雪峰(图片源自华东师范大学官网)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永飞建议,积极打造创新赋能人才培养、人才激活创新效能,产业引导人才培养、人才推动产业飞跃,创新契合产业需要、产业应用创新成果的正向“人才-创新-产业”闭环生态圈。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强认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实验室的研究找到应用场景”。

以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将老基建焕新为新基建,赋能城市治理——正是以这样的路径,中国铁塔智联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徐玫馨团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2023年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地铁运营安全的“秘密武器”。

2024年4月,徐玫馨(左)和同事在地铁17号线徐泾北城站“气象小站”调测设备2024年4月,徐玫馨(左)和同事在地铁17号线徐泾北城站“气象小站”调测设备

据统计,进博会期间,采用集约化出行方式的参观者超七成,其中轨道交通占比约45%。上海铁塔与申通地铁将“视频监控+气象感知+无人机库”方案融合,为轨交站点提供局部感知网,确保城市轨交在进博会期间的安全、稳定运行,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

“截至目前,上海铁塔在全市范围拥有的基站站址数超3万个。通信铁塔的老本行是服务于通信基站,但铁塔站得高、望得远,加上每个铁塔站址都具备7×24小时稳定完备的电力供应和全方位、全天候的快速响应维护保障,因此它是各类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的理想载体。”徐玫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服务数字经济,这些传统的‘通信塔’就变成了具备视频监控、数据监测乃至5G慢直播、VR云游等全景摄像功能的‘数字塔’。”

徐玫馨是一个“80后”,年龄虽然不大,但在轨道交通领域却是颇有声望的专家。她带领团队研发的铁塔数智气象产品,以及与申通地铁集团共建的轨交环境态势全域感知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

2023年末,寒冬时节,上海部分地铁发生触网挂冰。这种现象不仅会增加电缆重量,改变其张力,还可能引起电缆断裂,严重影响电力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通过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徐玫馨团队利用现有铁塔站址挂载气象传感和监控设备,为上海地铁提供精细化到3公里、能预判未来72小时气象要素的网格化气象服务,有力保障了极端气候下地铁运营的安全。不仅如此,团队还针对地铁周边拓展了不同类型灾害应用场景,建立起灾情信息快速联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轨道交通辅助决策支撑能力。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吴刚认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青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力军作用。随着科学研究加速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突破,就越需要青年乘势而上、挺膺担当。

就业新方向

就业市场热度是检验青年就业偏好的风向标。2022年毕业季,本刊记者曾广泛调研从职业院校到本科、硕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那时相当一部分青年的就业呈现出考公、考编等“求稳”态势。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社部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就业市场开局良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小微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增加,技术技能岗位需求快速上升。

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数据,2024年春节后第三周,技术类和运营类等岗位广受追捧,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长明显。节后第四周数据表明,服务消费、高端制造、新能源成为2024春招三大热招领域。“由此可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正在引领青年就业市场发展方向。”郭元凯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表示,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新型要素,并且各新型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新形态,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新型劳动者通过新型劳动工具作用于新型劳动对象的过程。

美团飞手罗锡坤的故事,正是在新业态找到人生未来的年轻人的缩影。

虽然求学不顺,但从小对机械感兴趣的罗锡坤抓住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经过准备,罗锡坤一次性通过考试,熟练掌握了操控无人机的理论和实践,现在他所做的工作是作为研发部同事的“眼睛”“耳朵”甚至“把关人”。

“当研发组研发出了新硬件、新功能,在投入运营前就需要我们反复测试。我的另一项工作则是在无人机配送航线开设前,参与航线信息采集。”罗锡坤说,“过去带着手机在深圳的大街小巷跑外卖,哪里信号好、哪里业务忙,我都很清楚,这些经验对于航线信息采集很有用。”

2023年9月,公司宣布要在深圳地标市民广场开通一条临时飞行航线。罗锡坤回忆说:“这是我经历过最难的一次飞行任务——夜色中,无人机要飞入一个半封闭空间,准确降落在2平方米指定地点,现场光线暗、信号差,相当于人蒙眼百米冲刺,而训练时间只有一周。为此,飞手与研发团队每天16个小时驻扎现场,相互配合,不断给无人机做‘视力矫正’,最后顺利完成临时航线任务要求。这让我们距离实现全天时无人机配送运营越来越近。”

2024年3月初,美团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开通首条无人机航线,这是在南山区桃源街道开设的第二条高校航线,也是美团在深圳开通的20余条无人机航线之一。新航线可将正餐、甜品、果汁等近百种商品“空投”进校,学生下单后最快10分钟就能送到宿舍楼前。

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低空经济成为多个地方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选择。截至2023年底,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在深圳齐聚,年产值达960亿元。这也让深圳拥有了完备的无人机产业链条,覆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商业应用、人才培育等诸多环节,孕育了大量就业岗位,无数罗锡坤这样的青年技术技能人才投身其中。汇聚青年力量,深圳正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的领先城市。

注入新动能

一台手术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程序下自动剥开一枚鹌鹑蛋;一款AR眼镜,让医生的视野在手术中实现患者血管三维导航……3月28日,2024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医学装备展览会在重庆开幕,来自国内外的高端医学装备吸引人驻足,充满未来感的装备引发赞叹。据悉,2023年中国医学装备市场规模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4%,是世界第二大单体国家市场。

中国医学装备产业规模缘何持续壮大?因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创新突围”。2023年,中国全年医学装备专利申请量达13.8万余件,占全球的67%;碳离子治疗系统、质子治疗系统等61个三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获批上市,不断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坐在操作台前,头戴3D眼镜,双手套上控制杆,随着一连串指尖动作,三只机械手便在人造皮肤上准确地穿针引线,几秒钟就打好一个结……4月1日上午,在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模拟手术室里,28岁的研发工程师张起广像操作游戏机一样,流畅地操作着第三代“妙手S”手术机器人。

操作完成,张起广进行工作记录:第三代机器人实现7个自由度的人手动作,能有效过滤掉手部抖动,更加灵活精准。

此前在2023年7月,张起广在模拟手术室里见证了一场由“妙手S”手术机器人远程操刀的“量子手术”。那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中心主任牛海涛为260公里外的病人进行了肾脏肿瘤的切除与缝合。长达4个多小时的手术,“妙手S”表现出色。

过去,我国各大医院的手术机器人主要依赖进口,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通过十余年的创新研发和优化迭代,目前已获授权专利80余项,实现了国产化替代。

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是山东威海市的“名片产业”,也是威海八大产业集群之一。在全球医疗器械前15大细分市场中,“威海制造”进入了11个领域,涵盖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医疗装备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诸多“张起广式”科技工作者共同攻关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郑海荣认为,做强高端医疗装备“中国造”,要聚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医工融合,构建适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

只有拥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春节后,各地纷纷出台新一轮吸引青年科研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政策。郭元凯分析,从2023年各大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来看,部分城市的引才政策效果比较明显,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能力整体较强。

2023年,合肥净增常住人口21.9万,郑州新增18万,杭州新增14.6万,成都新增13.5万,在全国城市常住人口增量中排名靠前。这一方面与各省实施的“强省会”战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些城市发力布局新兴产业有重要关系。

以合肥为例,近3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近100万人。2023年,合肥市新增就业参保人员47.4万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35.2万人,同比增长16.7%,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合肥市瞄准国家战略导向,建设了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仅2023年,合肥就新搭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7家,2.45万名创业者在这里弄潮逐梦。

“下一阶段,为吸引和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各城市还需要在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强灵活就业保障等方面继续提升支持力度。”郭元凯说。

2024年4月25日,工作人员在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内开展高转速动力传动轴振动测试研究(周牧/摄)

架设新桥梁

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

现实中,制约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栅栏”依然存在。郭元凯说,比如,对基础研究、原创性、颠覆性研究的资金、设施、技术、政策等支持还不充分;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存在脱节;科技创新体系与教育体系存在壁垒;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链接不畅;青年成长交流锻炼渠道较少,因学科、行业、领域等形成的流动壁垒尚未破除;青年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还有待破题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标,正在推动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方向悄然转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认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应增强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布局适应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新学科,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内涵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长点。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打通创新与应用的“任督二脉”,让更多青年科研人才的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论文转化为产品。

“湖北武汉光谷实验室成立于2021年,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青年科研人才的成果进行转化。”湖北光谷实验室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唐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聚集了一支多学科交叉背景突出、协同攻关能力强的年轻团队,整合成果、人才、资本和市场四个核心要素,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青年科学家做‘从0到1’的突破,光谷实验室做‘从1到10’的攻关。”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青年教授高亮带领团队联合研发的胶体量子点成像芯片就是在光谷实验室孵化的。

高亮(左)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产品(图片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高亮(左)介绍自己团队研发的产品(图片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当青年科学家把一个创新成果做出来,相当于把刚出生的婴儿照顾到上幼儿园。而光谷实验室的工作,相当于把孩子从幼儿园照顾到大学毕业,再送到各大城市的产业上,让这个孩子‘就业’(产业化、市场化),实现‘从10到100’的发展。”高亮比喻说。

助力科技成果“从10到100”实现转化、市场化,各地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也在积极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桥梁作用。

深圳市青年科技人才协会(以下简称“深青科协”)秘书长余远志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产业成果转化方面,深青科协积极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和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产品或服务的转化。

深青科协通过“青稞营”等载体,常态化举办各类研修课程和开放沙龙,涵盖前沿科技知识、项目管理、创新思维等多个领域。“智囊团导师服务也是深青科协的一大亮点,通过汇聚高校教授、企业高管、技术研发专家等各领域的专家,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服务。我们还以‘揭榜挂帅’的形式,公开发布科技难题榜单,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勇敢揭榜、创新攻关。这一举措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极大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为深圳市的科技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余远志说。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还需要更多青年“科技经理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把“科技经理人”比喻为“蜜蜂型”人才。“这类‘蜜蜂型’人才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首先最好是专业出身,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其次是进行过多专业方面的训练,比如管理学、营销学等;第三是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经历,在相关行业里有过实践经验。”方复全说。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