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的记忆

蒋力

《谢亮泡饭》带着《弗洛伊德面》陆续与“夜光杯”的读者见面,勾起“上音”内外不少人的回忆。“泡饭”的始作俑者谢亮,退休后定居奉贤,我劝他在奉贤就地开一家小饭馆,索性就叫“谢亮泡饭”。不敢保证一定火,但肯定会有回头客,或许还能拉动经济增长。

写《弗洛伊德面》的想法,最初来自黄荟,当年他在“上音”的名教授陈铭志先生门下读研究生,是个美食家。歌手李娜30年前准备个人交响演唱会时,长达一个多月的排练中,每天为李娜弹伴奏的就是黄荟。之后,他又为李娜量身打造了声乐套曲《苏武牧羊》。后来黄荟游走边疆各省采风,写下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管弦乐作品。去年初,他的声乐套曲《黄河》出了唱片。某次旅行途中,他与我聊起了“弗面”,我据我们之间所谈,写下了该文给了新民晚报。日前,他们几个老同学,聚到了谢亮家,黄荟掌勺,午餐“弗面”,晚餐“泡饭”,不亦乐乎。

远在斐济传播文化的燕子,在朋友圈里将上述两篇文章转发,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音”人的集体记忆。燕子的同学林晨,是名古琴艺术传承人,她补充说:这是“上音”人及“上音”家属的共同记忆。林晨说:只记得父亲总和学生们一起去吃“弗面”。燕子答复林晨:你那时是乖女孩儿,弗洛伊德面是深夜食堂,那个时段你出不来。

林父友仁先生,是“上音”的名教授、大古琴家。凡被人当面称大师时,林先生总答:我不是大师,是大厨师。知情者透露,林先生家,酒多,从五粮液到五加皮,都有。他尤爱喝黄酒,黄酒中,尤爱喝太雕、和酒。他说徐青山的《溪山琴况》,第一个字就是“和”,琴与酒,不分家,喝了和酒,就会弹琴了。

“上音”85岁高龄的张眉老教授有大段留言,我就直接照抄了:看了这描述,闪回了我在上世纪50年代漕河泾(“上音”旧址)学生时代的生活场景。当时的“上音”,是漕河泾四百亩农田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周围是鸡啼蛙鸣,空气中飘荡的都是田野的清香。晚上,疲劳的学子最大的欣慰就是躺在草地上,举头望星空。到了10点,“一阵阵的梆子声会准时在校门口响起,召唤着我们纷纷而起,向校门口奔去。阳春面的小葱香,已经弥漫四周,等候着我们这些馋猫饿狼。我一生吃过各种浇头的面,但我只怀念那碗最鲜最香、漂着葱花和些许蛋皮虾皮的阳春面。如同我一生中最怀念的时光,就是漕河泾校园内最清纯最幸福的青春岁月。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李娜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