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加持让非遗更青春

跨界加持让非遗更青春
2024年05月15日 05:17 媒体滚动

转自:天津日报

  前段时间,天津老字号祥禾饽饽铺在北京开店,顾客盈门。与故宫联名推出文化味浓厚的特色点心、保留传统手艺的同时引入自动化生产、多渠道搜集食客大数据倒逼产品创新,这个老字号拥有的非遗技艺不仅“活起来”,而且“火起来”。

  让非遗“活起来”,如今已不缺“解法”。引入数字技术将年画转化为动画IP,为年画娃娃注入了时尚范儿;从《红楼梦》里获得灵感制成文创产品,把葫芦变成国礼;剪纸、糖画、京剧走进社区,通过小课堂、培训班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从“非遗+科技”“非遗+创意”到“非遗进社区”,在保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更多“非遗+”,让公众从中见物、见情、见生活,能欣赏、能体验、有感悟,就可以打动人心。

  但“活起来”之后如何“活得好”“火起来”?将非遗产业化、品牌化,打开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我市肖氏剪布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讲过一件事:北京奥运会时他们创作了一款福娃主题的作品,由于是手工制作,产量和影响都有限。后来到了上海世博会时,他们将剪布技艺与文化衫结合,制成可以量产的特许商品,广受欢迎。这也说明,非遗既需要以技艺为根,实现“传”,也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做到“承”。这种载体可以是某种商品,可以是一条旅游线路,或者是一种体验方式。让非遗成为各种业态模式的主题而不是点缀,与农、文、商、旅的深度融合,往往能延展出更丰富的产业之路、品牌之路。

  “非遗+”的跨界,也可以出现在非遗项目之间。在四川省内江市,烙画与蒲扇制作“牵手”,生产出的定制烙画蒲扇,即便价格高出普通蒲扇许多,也十分受市场欢迎。如今,我市的非遗体验馆、非遗市集等平台将许多非遗项目聚集在一起,不仅能让公众“一次看个够”,也为非遗项目之间产生更多“化学反应”提供了机会。这既是技艺上的合作,更是业态、模式上的创新,能为非遗“活得好”提供更多思路。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非遗是其中具有独特韵味的一部分,以一种向“新”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活得好”,会让这种韵味更加悠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 天津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