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舞高跷 非遗育新人

娃娃舞高跷 非遗育新人
2024年05月15日 06:35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教者耐心,学者认真。5月14日下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跷(海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邢传佩来到海城市西关小学,指导“娃娃跷队”的孩子学习高跷。本报记者  查金辉  摄

本报记者 吴 丹

“来,大家先绑跷,上跷走几步!”随着一声令下,孩子们或倚墙而立,或坐上窗台,有模有样地缠起绑带。这是海城市西关小学“娃娃跷队”成立之后的第27堂高跷技艺课。

5月14日下午,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城高跷传承人邢传佩、杨敏夫妇像往常一样,来到西关小学舞蹈教室,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辅导。“绑跷是幼功,先绑上跷,再绑下跷,固定好脚部位置,找好重心,达到人跷合一。”杨敏一边帮孩子们绑跷一边说。

孩子们列好队,稳稳地站在地面上,红色的表演服映衬着他们稚嫩的脸庞,洋溢着喜庆。欢快的音乐响起,他们跟着邢传佩、杨敏一起舞起手绢,扭动腰肢。“跟着我,里挽花,先右后左!对,美美的,踩在点上、扭在腰上!”两位传承人钻进队伍里,耐心地进行指导。“做挽花动作的时候,眼要紧盯着手。男孩子要演出阳刚俊朗之气。”怕孩子们领会不到位,邢传佩又演示了一遍。从胸前压花、顺风旗、骑马蹲裆到向阳花,一个小时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孩子们又学会了几个新动作,兴奋地互相比试着。

西关小学“娃娃跷队”成立于4月2日,共46名队员,平均年龄8岁。作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重要举措,“娃娃跷队”的组建得到了海城市文化旅游体育事务服务中心、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赠送给学校35副娃娃跷。海城高跷第三代传承人邢传佩、杨敏每周到校进行专业辅导,从海城高跷的起源、招式、角色等讲起,让孩子们深入了解这一传承了300年的非凡技艺。第一次上跷,在传承人的指导和家长的帮扶下,一半的队员能基本独立行走。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孩子们都能行走自如。

“报名非常踊跃,说明海城高跷在我们本地有深厚的根基。”校长胡明珠说。9岁女孩刘小凡是在家长的鼓励下报名参加的,每天在家她都会主动加练一小时,有的时候不小心从8寸高的跷上摔下来,她也不喊疼。“不仅让孩子锻炼了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身体灵活性,同时也培养了耐心、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对本土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妈妈张哲看着孩子的表演,眼里满是笑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刻在骨子里的热爱。我在海城长大,初中时就跟着学校老师练高跷,吃过不少苦,但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传承了这一技艺,为她自豪。”

当非遗走近青少年,文化传承就有了希望;当青少年走近非遗,他们的成长也将获得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海城市文化旅游体育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陈平介绍,为使海城高跷秧歌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本着从娃娃抓起这一理念,自2011年开始,当地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相继走进海城市同泽中学等校园进行技艺传习指导。目前海城已培养了2支少儿跷队,通过开展专场展演辅导,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起热爱家乡、喜爱非遗的情感。海城高跷进校园实践案例曾被列入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越来越多的孩子学起了高跷,加入了非遗传承者的队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非遗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