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走进吐鲁番博物馆 探寻丝路文化

文旅新探|走进吐鲁番博物馆 探寻丝路文化
2024年05月15日 16:53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驼铃悠悠,马蹄声碎,高僧玄奘西行求法,在这里留下情意传佳话。

大漠孤烟,黄河落日,边塞诗人岑参暮宿交河,在这里慨然“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

这里是新疆吐鲁番,因为气候炎热,又名“火洲”,历史上也被称为“车师”“高昌”。作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文人墨客为它驻足停留,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荟萃,绿洲城郭见证丝路几多辉煌。

日前,记者来到吐鲁番博物馆,细品馆藏吉光片羽,探寻丝路文化。

吐鲁番博物馆航拍。(刘宇杰 摄)吐鲁番博物馆航拍。(刘宇杰 摄)

在丝路明珠吐鲁番通史陈列厅,数字化大屏映入眼帘,播放着吐鲁番的前世今生。“东汉时,西域长史府治所于此,唐初时,这里又是安西都护府驻地。”博物馆讲解员阿依努尔·艾尼介绍,吐鲁番地处要道,是管辖治理天山南北的重镇。

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行政机构,稳定政治秩序,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从吐鲁番出土的大量伏羲女娲像就能看出来。”阿依努尔指着展厅内两幅并排悬置的伏羲女娲像介绍道,这幅画像,伏羲络腮卷须、女娲深目高鼻,另一幅画像,伏羲女娲依旧是中原汉族长相。

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中的人文始祖,在墓葬中放置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像,曾是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用生命创造者的形象陪伴逝者,蕴含着古人对重生的希冀。

伏羲女娲像绢画(吐鲁番博物馆供图)伏羲女娲像绢画(吐鲁番博物馆供图)

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爱峰介绍,从两汉至魏晋,由于屯戍和战乱等原因,以汉人为主的内地移民陆续迁居于此,各民族杂居、交融,“入乡随俗”的伏羲女娲像生动反映吐鲁番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西游记》中,唐僧“御弟”身份并非杜撰,但馆藏于吐鲁番博物馆,距今1300多年的《大唐西域记》最早写本告诉我们,与玄奘义结金兰的兄弟不是唐太宗李世民,而是高昌王麴文泰。阿依努尔介绍,高昌盛行佛教,麴文泰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当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时,以最高礼节接待玄奘。玄奘离开高昌时,麴文泰举全国之力,助他西行。

《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刘宇杰 摄)《大唐西域记》写本残卷(刘宇杰 摄)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佛教鼎盛时期,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陈爱峰介绍,这段丝路友谊佳话就是例证。

距今约2400万年的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有2300余年历史的葡萄藤……穿梭吐鲁番博物馆各个展厅,像一次时空穿越之旅,甚至能与2500多岁“高龄”的萨满巫师干尸“打个照面”。

“吐鲁番出土的文物很生动,有很多反映市井生活的文物实物。看到它们,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研究生宋珂欣说,以前是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吐鲁番的文物,这次近距离观察,感觉文物一下就“活”了。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吐鲁番博物馆搭设多种高科技数字化设备,包括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3D触控交互等,科技赋能让历史更生动。

游客在参观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新华社记者 张瑜 摄游客在参观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新华社记者 张瑜 摄

在多媒体展示柜前,游客可以与《六屏式列圣鉴训图》壁画中的画像互动,这幅出土于唐代高昌官员墓室的大型壁画,用六幅人和物的图画,表现君子待人处事的要求。

壁画左起第一个是“欹器”,即古代盛水盛酒的器皿,“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告诫人们物极必反。接下来4幅人物画像分别是“玉人”“金人”“石人”“老者”,表达儒家入世的人生境界和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的处世哲学。

《六屏式列圣鉴训图》(刘宇杰 摄)《六屏式列圣鉴训图》(刘宇杰 摄)

陈爱峰介绍,这幅壁画蕴藏典故丰富,包含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说明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交融,既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形成。

漫溯于展馆的回廊,吐鲁番千载岁月逐帧掠过,一件件精美文物连接过去与现在,丝路文化在博物馆里精彩再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