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山寨”外籍院士?

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山寨”外籍院士?
2024年05月16日 03:50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日报

  □许 非

  院士作为最高等级的学术称号,自然受到社会尊崇。但近日有报道称:名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门槛却非常低,中介称花40万就能办理,其成员目录中超过三分之一疑似为中国人,包括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甚至在读博士,都纷纷摇身一变成为“国外院士”。这也引发社会舆论一片质疑之声。

  花钱就能办的“山寨院士”,含金量究竟如何,这些购买者应该知晓,否则就不会在新闻曝光后纷纷删掉名字,闭口不谈。但如此多人能花重金买来这样一个“山寨”院士头衔,大概不仅仅是贪图虚荣,或许确实能换来好处。毕竟在公众认知中,“外籍院士”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虽然学术权威性可疑,但唬住圈外人绰绰有余,不仅有助于个人晋升和待遇评定,而且对于某些单位来说,多几顶院士帽子,更是团队人才建设“与有荣焉”的好事。于是这些山寨头衔就成了“皇帝的新衣”,可以招摇过市数年之久。

  在这个信息时代,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到的学术闹剧,竟然有如此多专家学者“心向往之”。究其根源,对“山寨院士”迷信的土壤,背后恰恰是人才评定机制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问题。用人机构如果对人才评定机制过于单一化,完全按照“帽子”的级别来分配资源,自然就会导致人才把精力都放在“抢帽子”上,甚至不惜钻空子和造假。近年来国内学术机构始终在不断净化学术环境,打击各类“山寨头衔”、违规机构和收费评比等等。但面对这些国外“野鸡大学”和“山寨科学院”,光靠堵是堵不住的,必须要从学术环境和人才机制入手,以实干论人才,刹住唯“帽子”论的功利风气。

  都说千里马易得,伯乐难求,我们最需要的正是一个健康的选才用才机制。与其为院士“正名”,不如为人才“松绑”,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务实而不是“帽子”上。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文称:“避免给任何取巧、钻营的投机者站台,更不可向其倾斜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并合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确保其能够获得稳定支持,开展良性竞争。”引才育才用才不能“叶公好龙”,更不能急功近利,必须要沉下心来着力打造科学有效的人才评定机制,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富于创新、敢于拼搏的千里马能够脱颖而出,为社会创新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