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岩: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秦海岩: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2024年05月16日 17:48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电力报

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千乡万村驭风行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秦海岩

《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以下简称“驭风行动”),在为风电发展打开新市场空间的同时,通过将风电开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由各类投资主体与村集体按“村企合作”模式分享风电项目收益,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与农村能源革命相结合,依托大力发展农村新能源产业,提升农村用能水平,加快农村电气化进程,助推农村现代化建设。

考虑到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风能资源、零散空闲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及电网承载力等各不相同,《通知》将“因地制宜”作为首要基本原则:一方面是宜建则建,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不具备条件的不强建,不搞“一窝蜂”盲目上马;另一方面是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到精准施策,灵活选择收益分享方式、并网方式、用地方式和风电机组技术。

村集体分享收益的方式要因地制宜

驭风行动旨在通过创新开发利用模式,用市场化方式推动村企合作,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收入,希望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与解决村集体的收入问题挂钩,是驭风行动区别于其他普通能源项目的一个主要特征。

目前,风电项目已普遍具备经济可行性。按照中东南部各地风能资源情况测算,1台5兆瓦风电机组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左右的红利。由此可见,风电可以快速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收入水平,并形成长达20年的稳定收入来源,是盘活乡村闲置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

为了通过发展风电实现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使之兼顾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应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选择驭风行动的收益分享方式。对于缺乏投资能力的村集体,可以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提供劳动力等方式共享风电项目收益,从而为村集体和农民带来有保障的固定收益。对于具有一定投资能力的村集体,还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等方式筹集自有资金投资风电项目,进一步提高在项目中的占股比例,并按股比获得收益。

并网方式要因地制宜

我国农村地区处于网架末端,电网现有接入条件相对较差,用电负荷普遍较小。此次,《通知》中没有强调要按照分散式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而是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并网方式。

首先,驭风行动可以因地制宜确定规模和并网方案,根据当地电力网架结构情况选择合理的电压等级接入。如果根据当地风能资源、土地资源状况,适合较小规模项目,可以选择在110千伏(北方地区为66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进行分散多点接入,尽量利用现有变电站、配电系统设施和通道资源,结合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配电网改扩建工程接入电网。如果资源条件允许,可以建设较大规模项目,而电网条件不匹配,则应该考虑建设升压站等设施,打捆并入110千伏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目前,在河南、内蒙古等各种资源较好的地区,企业尝试整合打捆、集中并网的方式,有效覆盖附近更多的村镇,每个行政村平均安装2~3台机组,这既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可以发挥项目的规模效益,产生更多可供分配的利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应受限于之前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中只能在1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内消纳,不向110千伏的上一级电压等级电网反送电等要求,而是因地制宜灵活确定接入方式,不人为设限,更不能因为多余的技术要求增加项目的非技术成本。

其次,要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使驭风行动生产的绿色电力以更直接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应推动驭风行动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直供给附近用户,提升绿色电力本地消费能力,降低农村产业用能成本,实现《通知》中提出的与农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目标。

需要提及的是,农村地区有无“新增消纳能力”不是电网接入条件的依据。从推进农村能源革命的角度来说,提高绿电占比是驭风行动接入电网的首要考虑。在实施驭风行动的过程中,各地应基于实现高比例新能源电力消费的目标来安排驭风行动的开发建设和并网接入。

用地要因地制宜

当前,农村有大量的零散未利用土地。因此,在严格落实国家土地利用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土地,是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求的。

在各种发电形式中,风电是最节地的发电技术。当前,风电普遍使用的是圆锥塔筒,其地下基础部分深埋至少2米,不会影响耕种,露出地面的承台部分占地不足100平方米。且各种新的节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比如“预应力构架式钢管风电塔节地技术”(类似巴黎埃菲尔铁塔)。该结构底部采用4个小型基础,单个露出面积不足1.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只有6平方米。且塔架下面空间非常宽阔,可以行驶拖拉机与收割机,不影响机械化耕种。

在农田上安装风电机组也不会影响农业生产。风电机组排布时会考虑尾流影响,一般按照4倍和6倍风轮直径的距离进行机组间隔布置。如果使用5兆瓦机组,机组间的行与列间隔分别为600米和900米,即风电装机的最高密度不能超过900亩地1台机组,相当于在两张乒乓球台上放一个乒乓球。这种排布密度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

机组技术要因地制宜

驭风行动的位置更靠近“人间烟火”,为让风电机组保持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不仅需要按照标准要求完成必要的安全测试与评估,还应该在设计中增加额外的保护措施,在实施中形成完善的过程监督和记录,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体系。

一是提升机组设计与配置要求,严防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风电机组由复杂的结构、机械和电气系统组成,要求其在20年的运行期中完全不出故障是不现实的。然而,由于这些机组运行在乡村地区,必须严防它们失效后对周边村民造成安全性影响,这些严重的事故情况主要包含叶片断裂、叶片覆冰后甩冰、扫塔、倒塔失效等。为进一步降低安全风险,针对长叶片机组突出存在的叶片、塔筒振动风险及叶片—塔筒净空的设计,除了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外,还需要配备相应的监控及保护系统,如叶片振动和载荷监控及保护、塔架振动监控和保护、叶尖—塔筒最小距离监控及保护等,从而在发生异常状况时能够及时进行干预。此外,针对可能结冰的场址,需要增加叶片覆冰识别、保护和快速除冰等设计,防止甩冰风险。

二是提升环境友好性,将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影响降到最低。由于驭风行动邻近村庄等居住区,因此,需要考虑风电机组运行时对乡村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白天风轮旋转时光影闪变的影响,以及机组运行时的噪声影响。针对光影、噪声影响,机组应采用低噪声叶片设计,在机组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敏感区域(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并计算光影、噪声对周边建筑的影响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对机组进行光影、噪声控制。

三是具备与当地条件匹配的电网适应性能力。驭风行动所用的风电机组有可能安装在电压等级较低的电网端或局域微网内,如果其具有适宜的电网友好性支撑能力,可以避免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将有利于驭风行动的顺利推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农村 通知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