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文化资源绘成一张图

三地文化资源绘成一张图
2024年05月17日 19:00 北京晚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对外发布。这是三地首次基于同一空间框架,对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

  在这张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京畿重地的整体山川格局,如繁星一样密集分布的各时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更可以深刻感受到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深厚渊源。

  这张珍贵的地图是如何诞生的?如何“一图读懂”京津冀历史文化?记者在采访中一探究竟。

市测绘院制图团队将三地地理、历史等信息绘于一张地图上。市测绘院制图团队将三地地理、历史等信息绘于一张地图上。

  8项世界文化遗产 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系统展示区域历史文化资源

  京津冀三地山同脉、水同源、地相连,人缘相亲、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

  “观察整个区域的自然地貌演进,古代黄河与海河合力冲积,形成连片的华北平原。平原西侧、北侧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形成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展开《分布图》,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首先讲起了京津冀“两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整体地貌。

  正是在这样“地域一体”的空间格局中,京津冀地区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截至2023年,中国有57项世界遗产,其中京津冀地区就有8项,分别为长城、明清故宫(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北京皇家祭坛-天坛、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明清皇家陵寝、大运河。各世界遗产的名称与位置在《分布图》中以统一的标识、字体及颜色清晰标注,令人一目了然。

  “京津冀地区的皇家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厚。”汤羽扬介绍,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始于元代,自此历经800余年不断营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大约300公里为半径的京畿文化圈,囊括周边的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城池遗产,以北京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保定古莲花池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遗产,以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遗产和以北京天坛、太庙为代表的皇家宗教遗产在这里交相辉映。

  《分布图》还展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八批共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京津冀地区有474处,包括北京的故宫、皇史宬、居庸关云台、北京大学红楼等,天津的独乐寺、千像寺造像、北洋大学堂旧址、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等,河北的隆兴寺、保定的钟楼、西古堡、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等。

  截至2023年,京津冀地区共有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承德避暑山庄

  基础研究持续超5年 前后出30多个修订版

  反复修订力保科学准确美观

  “这次三地将文化遗产资源绘制到一张图上,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三地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在文化和空间上的协同关联,是多年来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协同的标志性成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张春彦这样评价。

  一张地图能被专家称为“标志性成果”,来之不易。

  记者从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了解到,《分布图》的编制工作自今年1月正式启动,但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已持续5年以上。“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对京津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也出版过《中国大运河·北京手绘地图》这样的地图产品。但将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呈现,这是头一回。”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信息三部部长董明说,将三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美学融为一体,在一张地图上“连起来”,为公众“打开”京津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分布图》的编制难在哪儿?首先就是处理繁杂的资料。

  技术负责人李燕东说,由于资料来源较多,团队对海量、多源的专题资料和表单数据开展了细致的资料分析和数据处理,对图中的点位位置、名称进行逐条核实,尽量做到内容准确无误。“这张地图我们前后出了30多个修订版,反复跟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和论证,希望它是权威严谨、经得起推敲的。”

  除了准确性,这张地图还需要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以便更多从业者、研究者和普通市民直观有效地阅读了解。这就涉及到符号设计与专题表达。地图编绘员王雪以大运河举例,《分布图》不仅沿大运河流向标注北、南运河方位,同时以专有制图符号搭配合适的颜色,标注世界遗产中大运河遗产段的分布,做到主题突出、清晰易读。

  “在编制过程中,京津冀三地始终密切合作。”信息三部业务主管甄艺津介绍,三地实现数据共享,共用一套数据,共绘一张底图,并不断打磨地图细节。最终,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密切合作,《分布图》在今年2月底顺利发布。

长城

  京津冀现存4段大运河 多道长城遗存共2670余千米

  突出重点亮出长城大运河

  大运河和长城跨越三地,共同见证了我国古代漕运经济、防御体系的发展。这也是《分布图》中尤其值得关注的亮点。

  “流经京津冀地区的大运河,是古代联系南北的重要航道,也凝结着北京通州、天津三岔河口、河北廊坊等沿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正高级规划师杨军介绍,南运河、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汇聚之处贸易繁盛、文化沟通,促进了漕运枢纽的形成。

  北京是大运河的最上源,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为主线,途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和通州等区。河北大运河则承上启下,各类运河遗存丰富多样。

  “地图上的河流一般用的是浅蓝色,为了突出重点,这里把大运河绘制成了深蓝色,跟其他河流进行区分。”甄艺津介绍,《分布图》中对京津冀区域内现存的4段大运河进行了清晰准确的标注,分别为通惠河北京老城段,通惠河通州段,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和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

  东起山海关,经喜峰口、黄崖关、古北口、居庸关、宣化城、张家口一路向西进入山西省,这一线长城是最为人熟知的明长城。“京津冀地区长城是我国长城资源的杰出代表。”汤羽扬介绍,多道长城遗存贯穿京津冀东西,绵延达2670余千米,其中明长城建造最为精良,是我国两万余千米长城遗存中保存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段落。

  除了亮出明长城,《分布图》中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信息进行了标绘。据了解,团队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收集了三地现状长城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信息,并与三地历史文化专家进行多轮沟通,设计合理的表示方法,以增进公众对于长城历史的认知。

大运河

  多民族文化交融汇聚 描绘一脉相承历史

  深入协同推动保护利用传承

  京津冀地区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留下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和汇聚的清晰印迹,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分布图》中显示的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云台、天津市蓟州区千像寺造像、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等。“不难感受到,京津冀地区始终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在汤羽扬看来,《分布图》的编制也充分体现了三地在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方面携手共进的决心和行动。

  杨军表示,历史渊源与文化载体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力纽带。“三地历史文化脉络的统筹研究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存印迹,不仅描绘着一脉相承的历史,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助力之一。”

  记者了解到,《分布图》编制完成后,相关工作仍在向前探索。“这是一个重要的起点。未来我们还将深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其他领域,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地图、图册和图集的编制工作,用地图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领域工作深入开展。”董明说。

  “天津大学一直以来围绕京津冀典型文化遗产——长城、大运河以及皇家园林建筑等开展了深入的基础研究,近些年还利用新兴的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开展了京津冀文化遗产景观线路挖掘与体系建构等工作。”张春彦谈道,基于这次发布的《分布图》,将尝试开展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更好地服务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协同。

  “抗战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在京津冀地区也具有非常强的特色。期待下一步京津冀深入协同,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活化利用、交流传承方面有更多的互动创新、并进共赢。”汤羽扬说。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左上图为受访者供图

  其余为新华社供图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北京市 分布图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