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2024年05月18日 04:17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妇女报

    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序厅两侧竖立着两面高大的文物墙。

    妇好墓出土的嵌绿松石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铜方鼎。

    陶兽面、陶人面。

    幼儿园小朋友在观看铜牺尊。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绿松石龙形器吸引观众驻足观赏。

    观众通过多媒体互动屏与文物智能互动。    观众通过多媒体互动屏与文物智能互动。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感受千年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侯文雅

    “我特意让孩子‘蹲点’帮我预约才进来的,这个博物馆现在可火啦!”家住青岛,今年年初刚退休的柳阿姨知道中国考古博物馆开馆后,便一直想和朋友来一探究竟,来北京的第一站就选择了这里,如今终于心愿达成。

    中国考古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专题博物馆,集考古发掘(前端)、科学研究(中端)、保护展示(终端)为一体,承担着普及考古知识、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于2023年9月15日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中国考古博物馆工作人员赵明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着当下“博物馆热”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准点蹲守、一票难求”的情况几乎已成常态。

    “‘博物馆热’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日益关注。博物馆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效了解一个城市人文魅力和发展历程的场所。”赵明辉说,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乐见这一现象的同时,也会注重保持博物馆公益性质,提升展览质量和水平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以历史大道为轴 感受科技的力量

    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一层序厅,最引人注意的便是铺设于地面的历史大道。据介绍,历史大道的设计理念是专家团队和设计团队经过无数次碰撞才最终确定下来的。以时间轴的形式,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娓娓道来,让观众走在上面感受时光穿梭、一步万年的同时,也能更直观地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及发展的历史脉络。

    记者到达这里时,距离当天开馆时间刚过去半小时,序厅里的观众便已熙熙攘攘。此时正值博物馆第一场公益讲解时间,大家纷纷围拢在讲解员旁边,在仔细听着讲解的同时,还不时地举起手机、相机定格珍贵画面。“我们的展览共分为‘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以重点文物为点,成组器物为线,展板、文字、数字化技术为面,通过点、线、面三要素搭建空间格局,将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故事进行立体式呈现。”讲解员介绍道。

    “这讲解安排得特别好,听完讲解,我大致了解了整个博物馆的展陈逻辑和展览重点。”当天跟着公司来博物馆进行团建的王先生说。据悉,为方便观众对展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馆每半小时便有一场公益讲解,分别安排在一层、三层和四层的不同区域。

    参观完一层序厅,记者乘坐扶梯来到二层,在二层“文明起源”专题展厅入口处,一个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距今已有4800多年的大口陶尊被放在OLED多媒体互动屏展柜中单独展示。由于其器身有“日”“月”“山”形的刻画符号,尽管目前学术界对这些符号究竟是某种图腾、文字,抑或是古文字雏形尚无定论,但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中华文明源起的认识,于是大口陶尊便被视为“文明起源”点睛展品置于展厅入口处,与尾厅陶寺遗址朱书文字扁壶形成首尾呼应,完整诠释该主题下从百万年人类史到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展览主线。

    而大口陶尊外部的OLED多媒体互动屏,则通过将文物三维扫描数据、图像信息进行后期加工处理,以多媒体形式与观众产生互动,让观众通过点击展柜上的透明屏幕,实现360度无死角观赏展柜内文物的同时,也能更直观了解文物相关知识。

    除大口陶尊外,中国考古博物馆内还有众多馆藏文物也使用该技术进行展示,如陶人面像、朱书文字陶扁壶、妇好铜钺、铜牺尊、青铜专题展柜(移动OLED多媒体互动屏)、白釉黑花龙凤纹大瓷罐、木板雕陀罗尼经、九曲银勺等,在增加观众互动式体验的同时,更是借助科技手段让文物“活”了起来。

    以镇馆之宝为索 寻脉中华文明

    走进三层“宅兹中国”展区,记者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从天花板倾泻而下的LED灯瀑下方的展柜前,边赞叹边拍照,展柜内正是被众多专家学者称为“中国龙”的珍贵文物——绿松石龙形器。据悉,龙年央视春晚吉祥物“龙辰辰”鼻子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

    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该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在此出土的绿松石龙有着“超级国宝”的美誉。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长64.5厘米,距尾部约4厘米处有一镶嵌绿松石条带与龙身垂直,整体器物超过70厘米,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小朋友们,你们看它像什么动物呀?”“像马!”“我觉得像小鹿!”一群穿着荧光绿背心的小朋友围在一个展柜前,面对老师的提问,小朋友们忙不迭地给出自己的答案。而他们嘴里那个既像马又像鹿的文物便是讲解员口中的另一件镇馆之宝——1984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的铜牺尊,其器身是一只站立状怪兽,兽首前瞻,兽鼻隆起,耳朵竖起,腹部两侧各有一个鸟形竖扉。器身上装饰着夔纹、饕餮纹、虎纹等,体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

    这件牺尊的独特之处,在于器身上附着的四只动物。其背部的盖纽上,站立着一只凤鸟。项背上附着一只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和臀部各有一只回首卷尾龙。盖内底部和器体腹内各有两行六字铭文:“邓仲作宝尊彝”。因此,这件牺尊也被称为“邓仲牺尊”。

    展柜前的18名幼儿园大班小朋友手里拿着老师为他们制作的打卡手册,认真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对历史还没有什么概念,所以我们就从网上找了些博物馆展品做成照片,给孩子们制作成打卡手册,以探宝为主题,让他们从小了解中国历史。”带队的荆老师向记者介绍。

    以妇好墓为钥解开商王朝历史

    中国考古博物馆在三层展厅内还专门开辟了一片区域,陈列来自妇好墓的文物。集王后、将军、祭司、母亲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妇好,作为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女将军,是我国通过考古认识的年代最早的“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是甲骨文记载和出土文物相印证的第一人。妇好墓的发现,提供了解开商王朝历史的多把钥匙,将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室生活图景展现给今人。

    妇好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王后形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能主持重要的祭祀活动,并且率领将士四方征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军事在古代被视为政权的根本,向来为男性所垄断,妇好可谓在‘祀与戎’中都不让须眉。”工作人员介绍,妇好的丈夫武丁——商朝君主,多次派妇好统领军队出征。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还带兵打仗、狩猎,曾统领1.3万人的部队攻打羌方,也曾考察农业生产,主持祭祀,接见各界妇女代表。妇好墓出土的210件青铜礼器中有109件青铜器铸“妇好”或单一“好”字铭文,占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足见妇好地位显赫。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妇好墓文物陈列的最中心位置摆放的是司母辛铜方鼎。妇好墓随葬有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另一只收藏在安阳殷墟博物馆。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这只鼎重达117.5公斤,是为数不多的商代大型重器。

    此外,妇好墓出土玉器755件,不仅有琮、璧、环、玦等中国古代常见形制的玉礼器,还有玉戈、玉矛、玉刀、玉钺等玉兵器,包括一些人和动物形象的玉制品,动物种类多达31种。“这些文物的发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妇好作为杀伐果决的女将的同时,也同样是一位爱美爱玩的女子。”讲解员说,“妇好墓的发现使得学术界掌握了一套‘武丁时代’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典型标本,为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特别是为认知3000多年前中国青铜文化的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展陈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发挥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赵明辉说。

    本版摄影: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考古 文物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