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乐民、张倩:为青少年奉上“爱的有声礼”

胡乐民、张倩:为青少年奉上“爱的有声礼”
2024年05月21日 13:23 中国青年报

胡乐民,朗诵家、表演艺术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朗诵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张倩,朗诵艺术家,主持人,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演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朗读与表达能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培训中心朗诵表演专业教师。

——————————

从舞台表演到课堂教学,胡乐民与张倩在语言艺术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相伴,用才华与热情,为朗诵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朗诵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和目标,可以说是朗诵让我们结缘,又让我们走到了一起。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朗诵的学习、钻研、探索和实践。”张倩说。

近日,胡乐民和张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共同讲述他们多年来在朗诵上的持续探索,分享语言艺术教学中的实用性经验。

让表演丰富起来:探索“演诵”新道路

自童年时期起,胡乐民便对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高中后,他开始系统学习戏剧表演与声乐,并广泛涉猎诗歌、散文、小说。

在这个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众多朗诵艺术名家的经典作品,其中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表演艺术家焦晃所录制的一盘古诗词朗诵磁带。胡乐民回忆说:“那种语言声音的美,配乐的古典美,让我受到了非常大的感染,从此一下爱上了朗诵。”用他的话说,自己对朗诵就是“有瘾”,“那时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有机会就要表演朗诵”。

高中毕业后,胡乐民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在表演与声乐领域不断精进,为日后的对朗诵表现形式的融合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随着表演经验的积累与对朗诵的深入实践,胡乐民开始思考:是否能将朗诵这门纯听觉上的艺术拓展为一种表演艺术,在舞台上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可视性与观赏性?为此,他将戏曲的唱腔、声乐的发声技巧与戏剧的演出形式融入朗诵当中,探索出一条表演式朗诵的新道路,他将之命名为“演诵”。

对于“演诵”而言,声音、表情、形体缺一不可。诗句的轻重缓急,每一处动作,每一个眼神变化,都经过了创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最终完美融合进对作品的表现中。

谈到对李白《将进酒》的“演诵”创作,胡乐民分享,自己将个人的人生体验与理解融入了作品,并以戏剧形式加以表现。“对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解读,更普遍的是一种潇洒和自信,但在这一版《将进酒》中,我表现的不是李白,而是一个与李白有着相似情绪和处境的人,在这部分表演的处理上加重了带有失落感的嘲讽和宣泄情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舞台上的胡乐民一身白衣,手持酒壶,身形摇晃,脸上带着醉酒的酣意,时而悲怆,时而癫狂,全然化身为那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中人”。

而在另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的“演诵”中,为了生动表现“仰天大笑出门去”背后的情绪递进,他则创意性地加入了戏曲中老生的笑,从得意的轻笑,到张狂的大笑,再到胸中苦涩渐起,喜极而泣,通过对戏曲表演形式的借鉴极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和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如果我们能打开视野了解、学习,更多地接触不同的艺术形式,就能让表演丰富起来。”胡乐民说。

“爱的有声礼”:用爱传声,让更多人爱上朗诵

朗诵表演艺术的探索创新之路时有坎坷,但胡乐民并非独自前行。

2010年,胡乐民在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与张倩相识,两人很快成为了搭档。携手相伴14年,从生活中的伴侣到舞台上的搭档,他们早已成为彼此艺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我们合作时,经常因为一篇作品去探讨、交流,甚至争执,这个过程也是很美好的。”张倩说,“除了有情感根基之外,我们还有共同的事业志向,就这样一直相伴着走了下去”。

2022年,由胡乐民、张倩合著的朗诵诗集《爱的有声礼》出版,两人结合多年来朗诵实践的成果,在书中选编了108首诗歌名篇,每篇都配以详细的朗读技巧指导及范读,便于朗诵爱好者学习、模仿。筹备过程中的总体录音时长超过了1000个小时,有的作品甚至经历了20余遍的反复录制,才终于达到他们满意的标准。这也正是胡乐民和张倩对待艺术一贯的态度——精益求精,将最好的内容带给读者和听众。

“爱的有声礼”这个标题,蕴含着他们最真诚的期望。“希望把我们的声音传递给更多人,用我们的最真挚的声音温暖、治愈你。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不会朗诵的朋友也能轻松接触朗诵、爱上朗诵。”张倩说,“很高兴这几年有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的朗诵大军,能将朗诵变为一门大众艺术,让更多人爱上朗诵,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志向”。

作为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培训中心朗诵表演专业教师,张倩从18岁起便已参与到语言艺术的教学当中。舞台演出之外,她与胡乐民一直致力于青少年语言艺术教育工作,并将舞台经验融入教学实践。“我们希望将积累下的经验与方法用灵活变通、寓教于乐的方式带给喜欢朗诵艺术的孩子们,让他们在舞台上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和张力,在舞台上绽放魅力。”张倩说。

谈及朗诵的发展,张倩特别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从大的层面来讲,我们有责任把这样一门优秀的语言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而落到具体的实施,只有让青少年接受、爱上这个门类,朗诵艺术才能一直传承下去。”

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有的说”

课堂上,胡乐民经常会强调,在孩子的成长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慢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他解释,“语言艺术实际上是对文化、经历、观察力、理解力、情感等方面的积累,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有的说’,进而才能形成‘会说’的能力”。

如何才能“有的说”?胡乐民表示,阅读是关键。精读一篇作品,不仅是对字面上的理解,还需要深入了解时代和创作背景,把握人物的情感。他鼓励孩子们带着朗诵的意识把小学、初中、高中必背古诗词熟练背诵,“我们的古典诗词意蕴深远,能为孩子打开无穷的想象的空间,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他还强调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将生活与阅读相联系起来,透过文字产生对生活的感悟与感受力,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下一步,便是学习“怎么说”。“通过站上舞台朗诵,让孩子‘敢说’,再通过重音、停连等基本手段把语言的意思表达清楚,最后在朗诵中丰富语言表达的情感,增强感染力。”胡乐民说,如此一来,就能在朗诵学习建立起表达能力与表现力,这也是未来孩子最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

常年担任各类青少年朗诵比赛的评委及朗诵指导的过程中,胡乐民与张倩也发现,能在最后取得成绩的选手,一定是基本功扎实且情感表达出彩的,而仅有情感表达,但基本功不过关的孩子,在作品呈现与艺术表现上则必然会存在缺陷。

胡乐民强调,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孩子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气息的训练,“气息是声音的动力,让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具有穿透力,也会增强艺术表现的感染力。孩子越早学习呼吸方法,建立气息的能力越强”。他也提到,建立起正确的发声吐字方式同样重要。“内部口腔一定要打开,建立口腔共鸣的状态,这样发声的字音是饱满动听的。”

“我们今天主要谈的是朗诵,但朗诵只是语言表达艺术的一种形式。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播音、主持、配音,艺术形式不同,声音、语气与表达方式千差万别,舞台上的语言表演和戏剧表演也不一样。”

胡乐民希望孩子们能够打开思维、放开眼界,更多地接触、学习不同的艺术形式,“语言能力、文化积累、敏捷的思维和想象力,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建立了这些能力,他们会在今后的各个领域中脱颖而出,这就是综合性的能力,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周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张倩 诗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