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之路

中国大运河申遗之路
2024年05月21日 15:01 北京晚报

  ▌钱敏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10年来,运河两岸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尤其是京杭大运河断流百年之后,再次全线通水。去年水上运动爱好者蒋卫民仅凭一桨一板,在63天内征服了京杭大运河的千里征途,一时传为佳话。回顾大运河的申遗之路,颇多坎坷,但申遗成功却也为古老的大运河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州区,蓝天与大运河“携手相连”,谱写出一首“云水谣”。 摄影:方非

  十年申遗准备

  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全长1700多千米,南北纵横6省2市,构成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和延伸。

  早在1996年,得知法国米迪运河申遗成功,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感慨万千:“240千米的米迪运河,只有400多年历史,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科学含量和文化价值,都不能与中国大运河同日而语、相提并论!法国米迪运河都能申遗成功,中国大运河更应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5年12月中旬,罗哲文与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xiè)到杭州开会,“杭州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前去探望,向罗老、郑老惋惜地说:“我想在杭州家门口的大运河上建一座铜桥,可惜这个项目流产了。”郑老说:“这座桥建不成,咱们可以搭另一座桥,一座通向运河申遗的桥,把大运河的文化风貌和历史价值保护下来,呈现给世界。”三位老人一拍即合,连夜起草了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公开信,共同签名,分别寄给运河沿岸18座城市的市长,大声疾呼:“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断流!”当时,三位老人平均年龄已高达79岁,被学术界尊为“运河三老”。

  话分两头。2004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参加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调研时,发现大运河和沿线古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他与樊锦诗等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指出:“大运河主河和沿线文物古迹始终没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没有制定一部法规来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所以,亟待重新确定大运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历史特质与重要地位。”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下,社会各界群起响应,迅速掀起关注大运河申遗的热潮。虽然国内外媒体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报道逐年增加,但罗哲文认为光有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借鉴1987年长城申遗的成功经验,他找到全国政协委员舒乙,建议能从国家层面推动大运河申遗。

  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5月,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全国政协派出考察团考察了30多个运河城市,发布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拉开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序幕。

  国家文物局随即将京杭大运河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而正式启动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

燃灯塔是大运河的标志之一。摄影:闫立军

  两天多哈冲刺

  大运河申遗之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根据世界遗产申报程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申遗前期,会委派相关专家现场考察评估申报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其考察评估结果对申遗能否成功具有决定作用。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水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大运河部分河段枯竭断流,有的河道变成“废水沟”,两岸有不少“垃圾场”。国家文物局协调6省2市,对运河整体环境展开专项整治。在此基础上,2013年1月底,国家文物局形成并向世界遗产中心正式递交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反馈意见,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做了两次文本修改后,将《中国大运河缓冲区界限管理细则》和《大运河环境景观保护与协调管理导则》两个文件作为补充文件,提交世界遗产组织及国际古迹遗址联合会,并得到认可。

  2014年6月20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多哈举行。21日上午,大会本应审议中国大运河项目,却未能按时进行。就在大家认为下午第一个项目肯定是中国大运河时,会议主席突然宣布提前审议墨西哥、德国等5国申报的项目。两次被拖后,中国代表团陷入了焦急等待。

  22日9时30分,大会开始审议中国大运河项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米歇尔负责介绍中国大运河项目,原本10分钟的介绍时间,由于他沉浸在大运河精美的图片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结果用了19分钟,最后表示,通过申请还需要再次讨论。随后,各国委员发言。首先,牙买加代表认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意见,可以在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后再进行完善。印度、马来西亚、葡萄牙、土耳其、塞内加尔和德国等国代表,发言支持中国。

  米歇尔回应各国意见时说:“中国大运河的价值确实是举世公认的。”他话音刚落,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莎就敲响了木槌,宣布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其中,大运河北京段三段两点(什刹海、玉河故道、通惠河河道及澄清上闸和澄清中闸)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大运河的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运河三老”中的朱炳仁获悉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无比激动地说:“为大运河申遗付出毕生精力的罗哲文先生已于两年前仙逝,他是最该高兴的。另一位古建筑大家郑孝燮年已98岁,患有心脏病,我们甚至不敢把这激动人心的好消息告诉他。”

京杭大运河山东枣庄段台儿庄古城。 新华社

京杭大运河运输繁忙。 新华社

  千年运河新姿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市启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编制了《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大力推进白浮泉遗址等文物保护与腾退工作,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生态治理和文旅融合等多方面发力。

  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从此大运河从军事时代、漕运时代迈进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

  2021年8月,北京市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规划,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布局,推进实施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个重点工程,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2022年4月28日,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历经14天集中补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改善了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了大运河生机活力。

  有着千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呈现出古今同辉的新姿与风韵。大运河历史遗迹逐步修缮再现古老的生命力: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昌平白浮泉“龙泉漱玉”景观等文物保护工作,都努力留住并展现更多的历史。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以及北京城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作为新的运河文化地标,也在短短几年内拔地而起。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欢喜雀跃的同时,沿线城市也面临着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但各地步调一致,积极作为,不断为这条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历史遗产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