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用科技点亮“守关人”的诗情画意

【甘快看】用科技点亮“守关人”的诗情画意
2024年05月21日 20:01 中国甘肃网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颉满斌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以西5公里处,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巍峨耸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它已历经了650多年的风雨洗礼。

  作为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这里传承着一代代“守关人”驻守边关的诗意传说。4月26日,记者登上嘉峪关长城,倾听新时代“守关人”讲述用现代科技守护巍巍雄关的故事。

  “2012年到2015年间,嘉峪关城墙经历了一次全面修缮。”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回忆道。

  2021年11月启动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运用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利技术,将“PS材料”(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滴注渗透到墙体表层黄土中。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加固了夯土表层,也提高了墙体的抗风蚀、雨蚀能力,有效地保护了墙体。

  张斌告诉记者,在对损坏墙体进行修复时,他们专门选用了和原始墙体土质一致的黄土。这些黄土经过一段时间的焖制熟化后,技术人员又对其采用传统夯杵夯打工艺,提高了夯土的夯实系数和密实度,从而确保了夯土墙体的坚固性。

  “在修复青砖海墁地面时,我们更是采用了精心‘炮制’的糯米灰,这种由糯米汁与白灰膏混合而成的材料,使得铺砌的地面更为牢固。”张斌说。

  “量身定制”的方案,让“天下第一雄关”的修缮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此外,当地还在城墙上安装了安全技术防范以及消防、防雷系统设施等,使得保护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4月的河西走廊,艳阳高照。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侯凌静,手持监测设备,正在对墙体进行细致的巡查。

  “每一处受损墙体都需要仔细检测,这样我们才能及时给长城‘治病’。”侯凌静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对关城墙体的水分、盐分和墙体裂缝等进行监测,收集数据,为之后的监测分析工作奠定数据基础。”

  近年来,该中心利用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等先进设备,对关城本体及赋存环境进行了日常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不仅节省了人力,也提升了效率。

  侯凌静说,通过采集气候、土质以及人类活动等数据,经过深入分析研判,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维护措施,及时对关城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如今,嘉峪关文物保护部门已创建了“风险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即时处理”的工作模式,为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嘉峪关市还立足当地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现状,精心谋划了嘉峪关长城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嘉峪关遗产监测中心监测系统工程以及嘉峪关文化主题活动等,共计10个板块50个子项目的重点项目库。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我们实现了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的大梳理、大整合。”嘉峪关市相关负责人说,嘉峪关市将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发掘工作,立足现有基础,打开新思路、实现新跨越、谋求新发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嘉峪关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