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需多元共治久久为功

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需多元共治久久为功
2024年05月22日 11:09 媒体滚动

技术进步、城市规划、制度设计、基层治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日前在辖区一居民小区消除“飞线充电”隐患。班春娇 摄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日前在辖区一居民小区消除“飞线充电”隐患。班春娇 摄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消防救援大队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费熠婷 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消防救援大队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费熠婷 摄
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工作人员为经营性自建房配电箱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负载监测系统。郭虹蕊 摄北京市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组织工作人员为经营性自建房配电箱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负载监测系统。郭虹蕊 摄
5月16日,贵州省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集中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侯汝福 摄5月16日,贵州省黔西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防救援大队集中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侯汝福 摄

国务院安委办启动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以来,各相关部门联合成立整治工作专班,旨在解决标准不完善、设施不足等问题,扎实推进整治工作。各地区迅速响应,旨在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使用等各环节安全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达3.5亿辆。近年来,无论是上下班、送外卖,还是接送孩子、购物买菜,电动自行车以其便捷、高效、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离不开的出行工具。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逐年递增,其引发的火灾数量亦在连年增长。2023年,国家消防救援局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

记者近日围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采访多位专家,实地探访电动自行车使用情况,试图剖析症结所在、探寻治理方法。

事故为何层出不穷?

——违规改装、劣质电池是元凶

●既要摩托车的性能,又要电动自行车的便捷,是火灾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铅酸电池与锂电池互改使用、使用劣质锂电池、违规解除限速是电池起火的根源。

2月23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栋发生火灾,致15人遇难,初步分析,火灾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2月25日,北京市丰台区和上海市松江区分别发生一起电动自行车起火事故……起火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电动自行车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问题的关注。

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消防工程系副教授郑斌看来,造成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类:违规改装和使用不当。“在改装层面,既要摩托车的性能,又要电动自行车的便捷,是火灾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郑斌说,“铅酸电池与锂电池互改使用、使用劣质锂电池、违规解除限速是电池起火的根源。”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的消费者为了追求低价格,会将锂电池更换为铅酸电池,有的则追求高性能,将铅酸电池更换为锂电池。尤其是对于外卖、代驾等领域从业人员,为追求高速度、长续航,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将铅酸电池改为锂电池,或将小容量锂电池改为大容量锂电池。而经过电池改装后的车辆,车电匹配度低,极易引发火灾。当记者在网上搜索“铅酸电池改装”等相关词条时,“铅酸电池改锂电池的好处”“专业厂家专业改装”“报废铅酸电池改锂电池仅需3步”等内容不胜枚举,甚至有视频网站博主将整个改装过程完整录制上传,全程无视安全,看来让人触目惊心。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通报显示,3月以来,北京市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35起,充电时发生火灾占比29%,从起火原因看,由电池故障引发火灾占比66%。该总队总工程师李云浩说:“通过调查和分析,电动自行车火灾主要源于其使用的锂电池在过度充电、电池短路、使用劣质充电器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热失控,从而发生燃烧甚至爆炸。燃烧爆炸后,短时间内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并产生大量有毒高温烟气,危害极大。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二次回收电池以旧充新、以次充好;有些用户则为了增加车速和里程,通过改装增加电池容量。此外,还有老旧电池不及时更换,这些都提高了火灾风险。”

近年来,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成为大势所趋,部分新能源汽车报废锂电池改装的劣质锂电池流入电动自行车市场,从源头端带来安全隐患。有数据表明,此类情况在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占比达80%以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2年电动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显示,电动自行车电池抽查不合格率达22%。

郑斌介绍,部分外卖骑手使用的锂电池价格仅为正规厂家锂电池的一半甚至更低,价格比铅酸电池还要低,主要是因为这些锂电池是由地下作坊组装的劣质锂电池。“这些锂电池大多使用性能上有缺陷的电动汽车退役电芯,由地下作坊手工组装而成,毫无安全性可言,极易引发火灾事故。”郑斌说。

尽管正规厂商根据标准可以尽量保障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但人为违规解除限速的行为又让相对安全的电池沦为不定时的“炸弹”。部分消费者为追求更快速度,会想尽办法解除限速,使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速度达到摩托车的速度,这不仅提高了道路行驶的安全风险,也让“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在电动自行车上发生,其结果便是损坏电池性能和电机性能,导致电池起火。

针对这一情况,记者随机走访多家不同品牌电动自行车销售点。调查发现,给电动自行车“解限速、改功率、变电压”已然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即便在记者“解改变”的询问中某些销售点营业人员不会直接表明态度,但仍会通过暗示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分享可“解改变”的网络链接、递上可“解改变”的线下门店名片等。

风险如何有效降低?

——同向发力、规范先行是关键

●各部门在疏堵结合的全链条治理进程中有法可依、有计可施。

●市场准入监管不严、产品一致性检查不足、用户使用和维护知识普及不够是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管控不能仅停留在末端,而是要着重加强前端治理。

针对以上乱象,记者调查发现,电动自行车安全监管链条尚未完全闭合,漏洞依然存在。其中,政策统筹的缺失是导致监管未能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某些地区在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管理方面,仅关注对电池销售企业的监管,却忽视了电池回收企业的管理;一些地方为缓解群众充电难问题,虽建设了众多充电棚,但因其位置不当,导致消防通道受阻或避难场所被占用;还有的地方之前默许居民在架空层、楼梯间停放电动自行车,然而禁令出台后,却未能及时跟进配套措施,反而加剧了乱停乱放的现象。由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不足、联动性不强,使得针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违规充电等问题的整治工作陷入了“猫捉老鼠”的困境。

“对于电动自行车及新能源电池的管控,我觉得主要涉及源头风险管控、交通执法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等环节。在监管职责上涉及应急管理、工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印发之前,各部门都在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但整体而言还略显分散,而且法律层级不够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詹承豫说。

正如詹承豫所言,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监管的关键不仅在于多部门要联合行动、保持同向发力,更在于各部门在疏堵结合的全链条治理进程中有法可依、有计可施。“电动自行车的事故风险主要源于电池,这与相关法规标准早期缺位有关联。相关标准规范虽然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提出要求,但在实际生产、销售、使用中仍存在部分企业和消费者‘挖空心思钻空子’导致技术动作变形等问题。”詹承豫说。

对此,应急管理大学(筹)法学院教授侯春平指出,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等事故,电池的出厂质量、设计缺陷、使用不当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是重要原因。“在《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印发之前,我国针对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以期减少事故发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间接反映出标准落实上的缺位。”侯春平说,“从整体来看,市场准入监管不严、产品一致性检查不足、用户使用和维护知识普及不够是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在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的管控方面,各地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些举措极大提升了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的安全性,为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郑斌介绍,浙江省推出的“浙品码”制度值得推广。“浙品码”相当于身份证,是一个不可仿冒、可追溯的身份ID。“浙品码”信息包含企业与产品基本情况、质量与服务承诺、产品检测报告、质量反馈信息等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全链条信息。“所有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无码一律不得销售、无码一律不得上牌,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风险。”郑斌说。

近年来,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陆续出台三项社会团体标准,提出了电池组与整车互认协同识别功能,极大遏制了非法拼装行为,避免因车和电池不匹配造成短路起火等事故的发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于2019年会同市房管局等部门联合编制的《上海市既有住宅小区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导则》对相关工作精细化开展具有参考意义。该标准对既有非机动车库进行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设备的改造,按地下车库、半地下车库、地面车库、敞开式车棚四种类型,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改造具体技术要求。以此为标准开展精细化建设,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事故的概率。

“自4月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和排查工作以来,我们目前掌握到的数据显示,上海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1200万辆。具体有多少电动自行车在实际使用,我们正在做精准排摸。”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马坚泓介绍,尽管该市各有关部门在电池生产源头、充电设施建设、相关标准制定上下足功夫,但该市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数量仍在按每年30%的速度递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电池。经过分析,锂电池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火灾事故发生的概率会提高,不光在充电时可能会起火燃烧,正常存放状态下也可能自燃。

记者通过调查得知,上海市遇到的电动自行车治理困境并非个性问题,在其他城市亦普遍存在。作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的前端治理关键环节,如何确保锂电池产品质量以及使用安全,是过去、当前和未来都要面临的挑战。当电池技术没有在安全层面实现突破前,保障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安全还需把握同向发力监管、规范先行治理的工作思路。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汤啸天表示,各有关部门需重点在制度建设、源头治理、设施完善、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对于确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严格监管的责任,不断完善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各有关部门必须坚决杜绝不安全产品出厂,严格禁止对合格产品违规改装,同时运用群防群治的力量禁止不规范的停放与充电行为。管控不能仅停留在末端,而是着重加强前端治理,在全国建立起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的科学制度体系。

疏堵怎样更趋合理?

——加强法治、奖惩并施是途径

●监管部门需要实时关注并分析研判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及时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与安全标准。

●借鉴“家电下乡”的形式,出台补贴政策引导不合格车辆、劣质锂电的以旧换新。

●如果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并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那么通过刑法的威慑力来遏制这类行为是必要的。

“想要建好电动自行车安全管控的科学制度体系,首先要加快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和修订更新频率。”詹承豫说,“当前各类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且很多技术很快就应用于各行各业,但相关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的规律并不清晰,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这对监管部门而言,就需要实时关注并分析研判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及时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与安全标准。”

据了解,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使用已有较长时间,但我国还缺乏直接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安全防范的法律。在詹承豫看来,随着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使用愈发广泛、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加强法律治理是必要手段,加快法规更新频率是有效途径。

郑斌指出,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防”的难点不仅体现在保有量大、群众安全意识淡薄,还体现在执法落地难。“电动自行车大多停放在小区内部,对于私拉电线、违规停放等现象,物业企业因无执法权,只能依靠发布告示提醒、张贴警示信息等方式‘维持安全’。即便是拥有执法权的消防和公安等部门,也面临举证难、罚不动的窘境。因此,目前执法多以告诫为主,效果难以保证。”郑斌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泰兴市供电公司六级职员张强说:“在电池产业迅速壮大的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初步建立起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基本原则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政策体系,但这些纲领性的法规、规划、意见存在含糊笼统、权责不明确等情况,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执行效果不太理想。”张强表示,急需完善电池产业全链条监管体系,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

在电池技术还不能达到绝对安全时,如何通过法律法规相对缓解现状问题?詹承豫表示,增强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技术的应用会涉及多个监管部门,进而会与多部法律法规相关联,所以要加强部门联动和多元协同。因此,对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的法律规制和监管行为需要更强的协同性和适应性。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将法律法规和各类安全标准、行业规范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实现及时识别风险、有效规制风险和确保公共安全的目标。”詹承豫说。

在加强法治的基础上,降低公共区域充电费用、增设共享充电新设施、加大对举报惩处与奖励力度等手段亦是合理平衡疏堵关系的有效途径。北京市西城区天桥街道日前试行电动自行车充电惠民补贴政策,积极引导辖区居民室外充电、安全充电。该街道负责人表示,目前,该街道自建的160余组充电柜同步实现充电价格下调。惠民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对普通居民综合补贴40%,充电费用由原来的0.25元/小时降至0.15元/小时;二是对在账的消防安全重点人群开展“免费充”服务,由街道每月为其账户充值12元,确保满足其日常充电需求。“这样算起来,在室外‘安全充电’比在家‘涉险充电’还要便宜。安全没了成本,我们这些居民自然就不会选择涉险了。”家住天桥街道天桥小区的居民李女士说。

在北京,一种类似“共享充电宝”的电动自行车电池智能换电桩已出现在不少地方。记者实地走访了解到,在智能换电桩平均换一次满电电池的费用不到2元,而且每块电池都有第三方保险公司承保。此外,换电桩配备的电池只能在换电桩内充电,从源头上杜绝了室内充电的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共享电池业态的出现和发展,给电动自行车电池管理和维护体系带来一系列变化,对于保障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针对加快化解存量风险、切实遏制增量风险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要求,郑斌表示,目前市场上具有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有数量大、用户多、牵涉面广的特点。结合民生实际,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对应性管控,他建议采用强制替换和自然更替并行的方式。“对于新增车辆,从生产、销售、购买环节,要严格监管、严肃标准、严厉处罚。对于保有量较大的外卖、代驾等行业,要对现存电动自行车进行全面检验,强制替换不符合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技术规范的车辆。对于数量最庞大的家用电动自行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依托专家智慧打造电动自行车锂电池推荐名录,鼓励并引导用户选购、换购优质产品。我们还可以借鉴‘家电下乡’的形式,出台补贴政策引导不合格车辆、劣质锂电的以旧换新。”郑斌说。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对于群众而言,尽管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事故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其事故警示引发的安全话题已成为老生常谈,但群防群治的安全氛围始终没能像“二手烟有危害”“酒驾很危险”般形成气候。究其原因,从监管层面上来看,主要在于惩处不到位、宣传不彻底;从群众角度来看,其本质是没有直观感受到触犯了“我”的利益。

在侯春平看来,加大电动自行车相关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法律层面的明确规定和有效执行,可以提高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法律意识和规则遵守度,保护公共安全。同时,这也有助于构建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考虑到法律的适用性和人性化,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得到充分体现。”侯春平说,“如果把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效仿酒驾入刑一般处理,需要慎重考虑、综合判断。可以考虑行政处罚的方式,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需要进行评估,如果违规行为普遍存在,并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那么通过刑法的威慑力来遏制这类行为是必要的。”

从宣传角度来看,入刑可能会提高公众对电动自行车安全法规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需要通过公共宣传教育来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避免因无知而违法。当“二手烟”的危害通过大力宣传深入人心后,时至今日,我们都敢于向电梯内、餐馆里、车厢中的吸烟者及时说“不”。“二手烟”的危害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吸烟者对“我”健康利益的侵犯,而“飞线充电”“电动自行车进电梯”“锂电池入户充电”……一组组看似与“我”无关的词条,实际上早已将“我”的安全利益,甚至是生命利益置于不顾。因此,我们要像对待“二手烟”一样,敢于对电动自行车违规行为及时说“不”。

对于保障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安全而言,完善治理体系非一日之功,唯有技术的进步,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方案。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管理,需要从城市规划、制度设计、基层治理等方面齐发力,群防群治,多元共治,久久为功,共同保障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安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火灾 消防 安全隐患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