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超长期特别国债重在花出成效

壹快评|超长期特别国债重在花出成效
2024年05月17日 15:52 第一财经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怎么用好这笔万亿级特别国债资金,实现项目综合收益能覆盖本息,才是关键。

5月17日,财政部发行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为400亿元,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这意味着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始落地,也正式拉开了今后几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序幕。

一时间围绕超长期特别国债讨论比较多,但最为核心的是如何用好这笔万亿级资金,真正花出效益。

在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近些年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使得政府被迫借钱扩大投资,来破解当前经济运行遇到的总需求不足难题。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而中央债务负担较轻,最终中央财政“加杠杆”力度更大,其中一个体现正是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下称“两重”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此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超长期特别国债初步考虑,将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建设。

而这些“两重”领域潜在建设需求巨大、投入周期长,社会公益性强,市场回报率低,民间投资意愿不足。而此时政府加大这方面投资,既可以拉动当前的投资和消费,又能打下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但投资要讲效益,毕竟超长期特别国债需要依赖项目收益去还本付息,这也是与普通国债靠税收等收入去偿还所不同。因此,能否筛选出合适的“两重”建设项目,成为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否还本付息的关键。

在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召开支持“两重”建设部署动员视频会议称,“两重”建设事关全局和长远,要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综合效应。要统筹做好今年和未来几年的重点任务安排。今年要根据战略重要程度、急迫程度和项目成熟程度,科学做好项目筛选,争取早开工、早见效。

因此,在锁定“两重”建设领域后,做好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储备,尤其是论证项目可行、综合收益能覆盖本息等,科学理性筛选符合要求的项目十分关键,这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第一道关。

由于今年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有5000亿元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地方使用。地方积极争夺这笔资金,少数地方可能过度包装项目来争取资金,需要相关部门强化审核,及时排除那些不合格的项目,避免资金浪费。

相比于普通国债列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相关制度较为健全,中国历史上发行特别国债次数较少,而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特别国债相关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随着未来几年万亿级超长期国债陆续发行,相关制度短板应及时补上。

这一轮超长期特别国债相关制度规定补齐,意在构建从项目储备、前期工作、投资决策、建设运营、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强化管理,针对相应问题及时出台对策来解决,以提升财政资金效益。

而除了政府内部财政、审计等多部门监督外,超长期特别国债也理应接受社会监督,而只有相对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才能实现这一点。因此在不涉密的情况下,笔者建议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相关信息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倒逼项目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比如,有专家建议建立有效的特别国债资金使用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追责机制,完善全流程管理。

为了减少财政资金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也要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力度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而这又有赖于优化制度供给,用改革来破解投资壁垒,毕竟财政资金有限,更重要是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投资。

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较长,分为20年、30年、50年,这可以匹配重大项目建设周期,拉长偿债期限,减轻政府偿债压力。但期限过长,也要警惕一些官员对债券项目运营的懈怠管理,并将偿债责任后移。

笔者建议,超长期特别国债用到期偿还本金作为硬约束,明确相关追责机制,以倒逼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系第一财经记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