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认知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

道德认知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
2024年05月15日 16:44 中国教育新闻网

道德认知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心理规律,其发展轨迹与大中小幼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休戚相关。同时,道德认知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体系,应以促进道德认知发展为核心。

幼儿期应培养其正确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规则意识,帮助幼儿有序地适应生活。幼儿期的道德认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幼儿认为规则是由权威制定的,必须无条件服从;而行为好坏是由所得结果确定的,得到赞扬就是好的,受到批评惩罚就是坏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自我意识,避免对幼儿作出道德“审判”,并协力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包括人际交往的规则意识、情绪情感宣泄的规则意识等。

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教育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提高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进入了更高阶段的“以工具性的相对功利主义为导向”。小学生已经能区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他们可以考虑他人的意图、信念、需要等,但其判断行为结果的好坏仍以个人利益为前提。因此,要帮助小学生初步认识自我,及时调适情绪,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并进一步提高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特别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爱好间的矛盾、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冲突,养成学校与社会肯定的道德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初中生关注青春期的自我,强调情绪的力量,继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初中生道德认知发展到了“以好孩子为导向”的阶段。此时,他们对个人利益的考虑不再凌驾于社会道德规则之上。因此,应帮助初中生科学认识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会调控情绪情感,正确对待异性交往,并继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高中阶段的重点是确立正确、客观的自我意识,积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与社会适应力。高中生的道德认知达到了“以维护法律与秩序为导向”的水平。这一阶段强调维护规则、法律秩序的重要性,表现出社会化及以规则为中心的特点。所以,要帮助高中生在客观的、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承受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的教育重点是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婚姻、社会适应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处在道德认知发展的成熟阶段,“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导向”。他们认为道德判断、道德推理及道德行为不仅应该考虑社会法律秩序,还应遵循由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契约,包括自由协议和口头约定。因此,他们需要强化自我意识,自我管理情绪,完善人格,并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原标题:道德认知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