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

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
2024年05月15日 16:24 中国教育新闻网

摘要: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课题组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田野调查,发现在学龄人口减少大背景下,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统筹考虑,提升待遇、加强培训、健全荣誉制度、拓展社会职能。

关键词:学龄人口减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20年7月实施《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课题组于2020年11—12月、2021年6—7月、2022年6—7月、2023年6—7月、2023年11—12月对广西、湖南、贵州、吉林、福建、浙江、山西、四川、重庆、河南、甘肃11省份乡村教师展开田野调查,发现在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我国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有一些新的发展困境,亟待改善。

乡村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课题组调研发现,近年来乡村学校普遍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不断通过政治引领、阵地建设、效能提升夯实党建基础。教师党支部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乡村学校较为普遍实施了党支部书记和校长“一肩挑”,以四川省为代表的省份明确全面推行“一肩挑”,尚未明确全面推行“一肩挑”的省份也在加快实践。近年来,乡村学校党组织与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数量和质量都在明显增加,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代表的区县在探索乡村学校校长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乡村学校副校长等制度,进一步密切校地党组织之间的联学联建,提升学校与地方深度有机融合的在地能力。

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得以润滋。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段学龄人口数量的断崖式下降,乡村学校“小班小校”特征明显,小班化教学趋势已成为新常态,以当地风土文化为资源开展在地化教育已成为诸多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办法,乡村教师主动融入当地重新发现和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明显增强,乡村成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

乡村学校教师总量充足但结构性短缺矛盾并存

乡村学校教师编制配备总量充足。从调研数据来看,随着近年来学龄人口的总体下降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集聚,乡村学校教师总量上相对充足,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乡村学校教师超编现象,在县域内如何合理有效分流以纾解乡村学校教师超编现象已成为新问题。调研发现,近三年内82.88%乡村学校核定过编制,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基本得以落实,绝大多数受调乡村学校能够随学龄人口动态变化动态配置教师编制,但也存在部分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未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结合方式核定而导致师资紧张问题。78.69%的受调乡村学校能够对已评聘职称教师定期展开岗位职责考核,对于长期无法完成岗位职责的教师,分别有45.72%、32.6%、13.3%、8.38%的乡村学校校长采取了转岗、缓聘、低聘和不采取措施等应对之策。

乡村学校教师存在结构性短缺。即便学龄人口减少,但调研样本中仍有57.38%的乡村学校校长认为,当前本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目前的教育教学需求,他们普遍认为本校教师最缺乏的前五位学科依次是音乐(59.56%)、美术(58.29%)、信息技术(52.09%)、体育(52.09%)、科学(51.55%)。

进一步调研发现,受调乡村学校招收新教师时最难招聘的学科依次是:音乐(80.15%)、科学(79.50%)、信息技术(77.96%)、美术(77.41%)、体育(73.95%)。

综合施策治理充足与短缺并存矛盾。教师数量短缺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短缺。要解决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需从四个方面综合施策:第一,精准招聘。要在总量控制基础上实现精准招聘,既要兼顾长远发展,也要兼顾当下需求。第二,合理转岗。要促使教师从数量相对丰富的学科向数量相对短缺的学科合理转岗,各区县要根据各地学校学科教师数量实际情况选择性采取从“校内小转岗”到“县域大转岗”甚至“市域大轮岗”的转岗规划和实践,要强化短缺学科转岗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和质量。第三,走教共享。短缺学科往往是培养成本较高而历年招聘困难且流失严重的学科,通过建立“联盟制”“学区制”等学校组织形式,实现短缺学科教师走教式共享订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第四,数字技术。用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采用网上专门开课和同步上课,推送适切的短缺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教师队伍流动优化和流失治理难题并存

促进乡村教师队伍交流轮岗式流动刻不容缓。调研中发现,不少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取得新突破,多年来困扰城乡教师合理有序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渐次破解,实质性激发了从教活力。但囿于现有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等综合因素影响,乡村教师的流动性依然低于城区和镇区教师。受调学校中有近三成乡村教师没有发生职业流动(占32.07%),高于镇区教师和城区教师23.26%和10.75%的未流动率。在发生职业流动的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以平行流动为主(占40.17%),高于镇区教师(占38.49%)和城区教师(占33.88%)。可见,在做好城镇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通过强制性和激励性制度双管齐下深化改革,以激发乡村学校教师到镇区和城区学校任教。(见图1)

生态化治理乡村教师队伍流失刻不容缓。在田野调查中,调研组发现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流动的原因各不相同,存在多重因素:一部分源于客观因素。近几年来,不少地区学龄人口出现断崖式下降,这直接导致乡村学校学生规模迅速锐减,不少学校已沦为或即将沦为“空壳学校”,乡村学校教师不得不在结构性因素变动下提前做流动和转岗准备;一部分源于主观因素。存在三种主观因素:一是“跳板型”认知。近年来乡村学校教师补充的主渠道是“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计划,受就业形势总体日益趋紧影响,新增乡村学校教师往往在入职前将当前岗位当作职业“跳板”而表现得不稳定。二是“失败型”认知。不少地区在政策层面将乡村学校教师当成是城镇教师招聘的蓄水池,规定新入职教师必须到乡村学校服务,在服务期届满后可通过考核遴选进入城镇学校任教。同时,源于日益严峻的“城挤村空”教育格局和县域内“编制总量控制”要求,不少城镇学校近年来也加大了在本县域内引进乡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力度,乡村学校教师往往因其年龄小、可塑性强、易于调动等综合优势而成为引进重点,这使不少乡村学校教师认为如果没有在服务期满后顺利调入城镇学校则属于不优秀的“失败者”,这种“失败型”认知倒逼乡村学校教师队伍表现出不稳定。三是“逃离型”认知。具有较高比例乡村学校教师认为在乡村学校任教日益表现出职业成就感不足,不具优势的职业环境和专业发展机会使他们产生“逃离”想法,进而表现出不稳定。不稳定性都表现出事实层面的“强流失率”。调研数据表明,其事实流向的主要渠道由高到低依次是:城镇学校、其他事业单位、考公务员、其他非教师行业、其他乡村学校、考研深造等。

乡村教师不稳定问题亟待分类处理:一是针对学龄人口锐减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早展开新一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跳出部门思维充分想象和重塑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综合功能,设计教师转岗和分流办法。二是针对“跳板型”认知、“失败型”认知和“逃离型”认知等主观因素导致的教师队伍不稳定,需要分类施策破解:调整宏观政策以化解矛盾;优化职业环境因素以促进成长;塑造适切的社会支持以重建乡土情感纽带;激发教师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情怀等。

乡村教师综合环境在积极改善但仍需持续改善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逐年增强但需防止高流失。学龄人口萎缩使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新任教师的需求量在下降,这反而逆向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逐年增强,从而使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和质量进一步得以拓宽与增强。根据课题组高校毕业生连续追踪数据,2020—2023年连续4年间“教育领域”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占比最高的行业。新进入教育领域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有很大比例以“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项目方式加入到了乡村教师队伍中,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中,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流失率还是远高于其他类型乡村教师。

教师职称评聘实现向乡村倾斜但需警惕职业倦怠。乡村教师在倾斜型的职称评聘中显著受益,职称晋升率显著提高。在受调样本学校中,乡村教师高级职称占22.13%,高于城区教师18.30%和镇区教师16.55%的比例;乡村教师中级职称占56.90%,低于城区教师70.91%和镇区教师63.88%的比例,乡村教师初级职称和未定职称分别占2.73%和18.24%,高于城区教师初级职称1.31%和未定职称9.48%的比例,也高于镇区教师未定职称16.35%的比例,但低于镇区教师初级职称3.13%的比例。乡村教师过去5年职称年均晋升率达到10.85%,高于镇区教师和城区教师过去5年10.58%和8.54%的职称年均晋升率,显著高于乡村教师上个5年4.29%的职称年均晋升率,也显著高于城区和镇区上个5年5.41%和4.19%的职称年均晋升率。乡村教师职称倾斜背后要高度警惕职业倦怠问题,同时随着大量空壳乡村学校的出现和其他学校教师岗位饱和,一些地区用高级职称教师作为留守校长或教师,转岗做安保、保育员等现象要妥善处理,防止乡村高级职称教师资源不合理使用。

乡村教师收入待遇逐年提高但有上升空间。乡村教师收入待遇逐年提高,乡村教师高于同层次镇区教师,但低于城区教师。课题组调研数据表明:乡村教师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占66.97%,高于镇区教师(含镇中心区、镇乡接合区、特殊区域)的66.11%,但低于城区教师(含主城区、城乡接合部)73.27%的比例。乡村教师对自己收入结构要素的满意度总分是2.79分,优于镇区教师和城区教师的2.67分和2.73分。(见表1)

乡村教师培训系统运转优良但需更新菜单。多类型多层次的乡村教师专业帮扶使教师队伍整体专业水平提升。调研中发现,“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的教师培训网络运行良好,乡村教师队伍全员培训相比其他教师群体覆盖率更高。此外,通过校外联盟结对和校内同伴互助,合作教研和自我学习也是乡村学校教师日常专业水平提升的主渠道。基于乡村学校新变化,未来培训更需基于在地经验的共建,菜单亟待更新,应包容小班化教育、乡土化教育、在地化教育、学校乡村综合体功能开发等共建式菜单。

荣誉制度不断健全但亟待提升乡村教师职业成就感。2016年起,国家为在县以下(不含县城所在地)乡镇和村庄学校任教年限累计满30年的正式在编教师颁发“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登记表存入个人人事档案。不少省份还为乡村从教2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部分省市还为乡村从教1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有的地方还提供物质奖励。这极大提升了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有力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浓厚氛围。

乡村教师的社会职能在拓展但亟待创新与创生。调研发现,乡村教师群体多为农家子弟,具有清晰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乡土经验优势。调研发现,近年来,有相当比例乡村小学校教师作为扶贫帮扶人员参与了脱贫攻坚的社会实践,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达成背后数以万计脱贫英雄中重要成员。此外,为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学校教师还肩负了“家访”“控辍保学”“教育扶贫”“安全巡查”“疫情防控”等为主要内容的多项社会事务,他们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人力支撑。这些实践还亟待创新与创生,但需注意与非教学负担相区别,这有益于通过社会职能推展使朴实无华的乡村教师群体真正蜕变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作者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东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参与调研的课题组成员还包括黄嘉欣、邓霜娇、黄少澜、江凤玲等)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式农村教育现代化知识谱系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16) 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产闲置状况调查及处置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FA210062)的部分研究成果。

原标题:学龄人口减少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改善策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乡村学校 学校教师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