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管硬化,降血脂、血糖、血压是关键

预防血管硬化,降血脂、血糖、血压是关键
2024年05月22日 06:17 中国妇女报

    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改变,血管里也可能长“斑”,形成血栓,扩张或曲张。虽然不像脸上斑点的变化那么显而易见,天长日久也可能存在健康隐患。

    特别是许多中青年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健康,但血管已经老化“生锈”,冠心病、心梗、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正悄悄临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耿兴敏

    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目前血管疾病在人类疾病死亡原因中已接近首位,其中主动脉、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是主要罹患部位。“5·18”源于一个指标值——5.18毫摩尔/升,即正常人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定期监测血液内总胆固醇情况,可一叶知秋,从局部的变化了解全身血管的情况。

    血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血管是输送血液的管道,联通全身各组织细胞。动脉如同一条大河,逐渐分支灌溉着周围的组织细胞。通过血管的循环可以向组织细胞运送氧气和养料。通过静脉可带走代谢的产物,血液从微动脉流经多个毛细血管,汇合流入微静脉再到大的静脉回到心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如果我们的皮肤上长出了一块斑、一颗痣,可能会格外在意,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改变,血管里也可能长“斑”,发生狭窄,形成血栓,虽然这些斑块和血栓不像皮肤上的变化那么显而易见,却是巨大的健康隐患。

    俗话说“血管强则寿命长”。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的多位相关专家表示,坚持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评估、早干预,才能更好地维护血管健康。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伤害血管从内皮细胞开始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等血管并发症。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科王艳梅副主任医师介绍,糖尿病影响血管健康应警惕以下几个方面:

    内皮细胞受伤:内皮细胞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一道屏障,维持血管正常功能。高血糖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使得内皮细胞死亡,损害血管内皮结构,破坏血管壁完整性。

    血小板凝聚及脂肪沉积: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可激活血小板在受损部位凝聚生成血栓。同时让脂肪在内皮下沉积,导致血管变得狭窄。内皮细胞死亡和再生,使得管腔变得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增加血黏度:血糖过高可导致血液浓缩,减慢血液流通速度,增加血液黏稠度,引起高凝状态。加上与糖代谢密切相关的脂代谢异常,生成动脉粥样斑块。斑块也会降低血管弹性。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情况要远远差于非糖尿病患者。

    其中几种病变特别要注意,首先要注意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大多是缺血性的,轻者为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度头晕;重者发生脑梗死面积较大,患者出现言语不利、活动障碍。另一个特点就是易复发。

    其次是心血管病变。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70%的心血管病患者血糖高。

    糖心病发病时常常表现为“无痛性”,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脏事件比非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糖友要特别警惕下肢血管堵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管外科微创专家张欢副主任医师表示,糖尿病足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损伤血管和神经。患者对于脚部的小伤口或炎症不易察觉,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内科杨菲菲介绍,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时间血压升高,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使血管内膜逐渐纤维化,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

    我国三分之一成年人都存在血脂异常。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大鱼大肉代替了粗茶淡饭,开车代替了骑车、公交出行,熬夜代替了规律作息,造成了近年来我国高脂血症患病率显著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造成严重的疾病负担。《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显示,成年人中超过三分之一都存在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患高脂血症可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高锦雄告诉记者,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被称为“冠心病”。

    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动脉出现狭窄后,无法为心脏提供足够的含氧血液,尤其是在剧烈运动时。随着冠脉内的斑块不断积聚,冠脉越来越窄,最终会导致冠心病体征和症状。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也可能出现心悸、不正常呼吸短促等。

    当胸痛或不适持续不缓解或更严重、更频繁,有呼吸短促、心悸、头晕、心跳加快、恶心或者大汗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就诊。

    血管疾病,身体会发出三种警报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葛阳阳介绍:“平时我们所说的健康血管的理想状态,就是血管弹性良好,无硬化、钙化、狭窄或闭塞。”

    有些症状和疾病,看似和血管疾病相去甚远,但确实是“密切相关”。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因致病机制和病变部位的不同,其临床症状可谓千变万化,包括胸痛、腹痛、下肢疼痛、声音嘶哑、截瘫、阳痿等,甚至血管疾病也可以导致高血压。

    杨菲菲提醒大家,身体发出以下三个警报你一定要注意。

    征兆一:四肢异常。当颈部动脉或脑动脉血管变得狭窄,会有抓不住东西或站不稳等肢体无力问题。另外,下肢血流变得缓慢很容易使下肢体表温度下降,会感觉肢体发凉,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水肿问题。

    征兆二:胸痛胸闷。冠状动脉变得狭窄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心脏功能受限会引发胸痛、胸闷等不适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

    征兆三:尿量改变。当肾动脉变得狭窄就会影响肾脏的供血、供氧情况,直接干扰肾功能并影响尿液生成与排泄,尿量会出现变化。

    健康生活方式,延缓血管硬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硬化是不可避免的。年龄本身就是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专家们关于爱护血管的首要建议,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吸烟、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管健康。不良生活方式还包括不合理的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都会加速血管硬化。

    王艳梅介绍,积极的降糖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或延缓血管并发症发生。如果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合理应用中药,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专家建议:从30岁做起,就要科学保护我们的血管。

    1.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2.预防感染。不可用过烫的水和刺激性肥皂洗脚;可使用润滑乳液或营养霜保持皮肤柔软防止皲裂;不要使用电热毯、热水暖脚器以免烫伤;经常检查鸡眼、胼胝和足癣皮肤裂伤、擦伤;穿舒适鞋袜,避免赤足穿鞋;正确修剪趾甲。

    3.水果蔬菜要足量。每天都要吃足量的水果和蔬菜,达到饮食均衡,帮助血管维持健康状态。

    4.每日坚持腿和足部运动。时长30~60分钟,如行走、提足跟、足尖运动、甩腿运动、弯腰下蹲运动。

    5.戒烟。烟草中烟碱等有毒物质会刺激疾病发生。

    6.定期体检。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建议每年进行血脂检测。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及其他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测量1次血脂。

    动脉硬化如果发生在心脏、脑部、肾脏这三个部位是比较危险的。其中,发生在心脏易导致冠心病、突发心肌梗死。所以,预防动脉硬化,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是最关键的三个因素。

    女性血管比男性老得快,患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我国心血管专家对男女血管问题区别性研究发现:

    女性心脏比男性小,心血管比男性细,动脉直径比男性小2毫米。较细的血管会对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有一定阻碍,影响各脏器供血。女性的血栓相对质地软而少,易发生游离脱落,形成堵塞心血管的斑块。因此,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男性高。

    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上,女性患者会表现出气促、肩颈背部疼痛等症状,与男性表现出的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相比,不够典型,可能会导致误诊。

    如果妊娠期间患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且出现的年龄也在40岁左右。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睾酮水平攀升,高睾酮水平是女性发生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何嫙)

原标题:预防血管硬化,降血脂、血糖、血压是关键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5-21 万达轴承 920002 20.74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