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力:最棒的想法如何在大脑之外产生

激发创造力:最棒的想法如何在大脑之外产生
2024年04月16日 20:07 总裁读书会

来源:总裁读书会

作者:安妮·墨菲·保罗,知名科普作家、耶鲁大学教育与学习中心前高级顾问

来源:总裁读书会(ID:winnerbook_club),摘编自《思考如何超越思考》,湛庐文化出品,2023年11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解决问题,迎接挑战,我们常常敦促自己或他人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要“更努力地思考”,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我们的普遍认知当中,大脑是思维所在的唯一场所,是产生认知的一个封闭空间,就像笔记本电脑中的工作文件被封存在电脑的铝制外壳里一样。

然而,我们的大脑并非无所不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过度使用大脑,反而有碍于我们施展才智。聪明的做法不是更努力地依赖大脑,而是学会超越它。与其劝告自己或他人动动脑筋,不如不再拘泥于我们那狭小的头脑空间,而将脑外资源应用于思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脑外思考。

脑外思考,意味着巧妙地利用头脑之外的事物,那是一种将躯体的感觉和动作、用于学习和工作的物理空间,以及周围他人的智慧纳入思维的过程。通过对脑外资源的吸收利用,我们可以更加集中注意力、更深入地理解问题,创造出更富有想象力的东西,并获得了那些仅靠大脑本身无法产生的想法。

大脑从来不是一台孤立的思考机器,更好的思考,不必执着于大脑本身的能力,而是延展到大脑之外。思考者应该去“寻找不同的光”,以下内容摘编自《思考如何超越思考》,希望能给企业经营者和创造者投射出不同的光芒,并带来不一样的启发和收获。

边运动边思考,能有效提升专注力和执行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探索了一种令人兴奋的可能情形:身体动作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当我们以某种特定方式活动身体时,思维马上就能变得更敏捷。

然而,我们现代人很难达到健康专家建议的每周至少150分钟的运动量。缺乏运动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和工作占据了生活的主导地位,以及因此形成的习惯和观念使然,比如我们坚信人应该坐着思考。

我们总是把静止与踏实、认真和勤奋联系在一起,认为控制自己不要动来动去是品行端正的表现。在工作环境中,小动作通常是不被赞许的,甚至会被人猜疑。但是,这种观念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用来调节注意力和控制行为的是同一种能力,支撑这种能力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却被用来抑制冲动行为了。

事实上,有大量学者的研究显示,边运动边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调节自身能力,人们的思维往往更加灵活和更有创造性,专注力和执行力在运动中也能有效提升。

比如,类似扭扭腰、摆摆手或把重心从一条腿移到另一条腿上的低强度动作可以让我们处于一种轻度的积极情绪状态之中,而对成年人来说,站立式办公桌也明显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再比如,在适当时间内进行步行之类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我们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思维能力。

根据研究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我们有办法让自己进入适合学习、创造或是进行其他复杂认知活动的理想状态,那就是重新思考如何利用休息时间,并在事前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比如在午休时间、茶歇时间、任务或会议的间隙,我们都可以将这些时间用来运动。

关于休息,我们需要纠正以下三个错误的观念:

误区一:我们总是把不集中精力进行脑力劳动视作浪费时间。事实上,用于脑力工作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下降,运动一下反而会让这种能力得到恢复。

误区二:休息期间应该放松身体,这样才能为下一轮脑力劳动做好准备。然而,正是通过活动身体,大脑才能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知识型工作做好准备,最好的准备活动是进行真正的热身,也就是说,与其懒洋洋地喝一杯咖啡,不如去街道散散步。

误区三:我们以为在休息时做些非工作的事情就可以补充大脑所消耗的资源,比如刷短视频、看新闻、浏览网页等。问题在于,这些活动所使用的脑区与我们从事以脑力活动为主的工作相同,二者消耗的是同一类认知资源。

大自然为大脑思考提供了特别有益的“肥沃土壤”

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大不一样。认知科学领域普遍把人脑比作一台计算机,但环境的影响揭示了这一比喻的一个重大局限性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公园里,计算机都以相同的方式工作着,而人脑却深受工作环境的影响。自然提供了特别有益于大脑思考的肥沃土壤因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早已进化得更加适合户外活动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人而言,就是一场持续一生的露营旅行”。

在数十万年的户外生活中,人类机体早已精确地适应了周围翠绿的自然环境,因此即使在今天,我们的感官和认知也能轻松有效地处理自然环境中的特定特征,而思维活动也与生物世界的频率保持一致。

自然环境不仅是我们的偏好,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缓解部分压力,以及恢复精力。例如,在绿树成荫的道路上开车的人,比在满是广告牌、建筑物和停车场的道路上开车的人能更快地从压力中恢复,更冷静地处理紧急情况。而且人们面临的压力越大,从接触自然中的获益就越多。

大自然的景象和声音不仅能帮我们从压力中恢复,还能帮我们摆脱思维的旋涡。“反刍思维”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我们可能会一直毫无进展地反复思考同样的消极想法。仅凭自己,我们会发现很难从这个循环中脱身,但接触大自然可以让我们拓展自身的能力,采用更加有效的思维模式。

大自然促进思考的另一种方式是增强我们对眼前任务保持专注的能力。例如,与刚刚在城市环境中散步的人相比,在户外绿地中散步的人在进行校对工作时能发现更多的错误,在快节奏的认知测验中也能更快、更准确地给出答案。工作记忆,即记住与手头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能力,也能从自然环境中受益。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马克·伯曼主导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植物园中散步不到一小时的被试,在工作记忆测验中的得分比花费同样时间在繁忙的城市街道上散步的被试高出20%

花时间在大自然中可以缓解压力,恢复精神平衡,有助于提高和维持注意力。然而,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得待在室内。所以,能不能想办法让室内变得更像室外呢?很多研究者为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比如室内摆放绿色植物,或将盆栽、竹木地板、石头、自然采光、河流等元素融入到新的建筑设计当中。

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微恢复”的经历比较可行且有意义。但是,如果在大自然中度过更长的一段时间,可能会更加深入和微妙地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包括感受时间和思考未来的方式。在大自然中,我们很少需要做出决定或者选择,思维可以肆意地跟随我们的想法走向任何地方。与此同时,大自然又十分令人愉悦,这种积极的情绪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和开放。一旦深处这样的状态,我们当前活跃的思绪就可以与大脑深处存储的记忆、情绪和想法相结合,产生灵感碰撞。

把思考和想法写下来,而不是停留在头脑中

有时候,最具生产力的工具可能也是最简单的: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以及一双用来观察的眼睛。对于年轻的查尔斯·达尔文来说,这种简单的装备组合是他创造出足以改变世界的理论的关键。

1831年,达尔文22岁,随行参加英国皇家海军“贝格尔”号为期两年的考察,成为罗伯特·菲茨罗伊船长的学徒。达尔文仔细观察并认真模仿这位经验丰富的船长,并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写日记,并精确地记录船上发生的每一件事,以及周围海洋环境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可以帮他清晰地整理自己的思想,为他后续进行逻辑缜密的科学论证做了极好的准备。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前25年左右,达尔文在探险过程中记录在日记上的条目推动了他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当思维压垮了大脑,大脑就会开始利用周围的世界。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些有趣的结论,关于为什么大脑对物理的、空间的世界的利用会对思维产生益处。在物理空间中做笔记的过程——无论是在销售大厅、会议室,还是高中化学实验室,本身就会带来认知上的奖励。只是单纯地看或听时,我们可以吸收所有的内容,但只会对经过眼睛和耳朵的刺激信息稍作区分。然而,一旦开始做笔记,我们就会被迫去区分、判断和选择这些刺激。这种更投入的心理活动使我们能更深入地处理观察到的信息。它也可以引导我们产生新的想法笔记已经搭好了一系列上升的阶梯,帮助我们考察一些新的情景。

许多专家对此也有观察和论证,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建议。比如,当开始形成新的想法时,应该从总体的计划或目标开始;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模糊和歧义比明确或清晰更具有创造性。不要用线性的方式来思考这个任务,即沿着一条直线从A点到B点,而要通过一个循环:思考,画,看,再思考,再画。同样,不要预设大脑应该告诉铅笔要做什么;相反,让对话在眼睛和手之间展开,让一方告诉另一方接下来的行动。最后,应该尽可能地推迟判断,这样感知和行动之间的交互就可以持续下去,而不会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批判性的自我怀疑所抑制。

放眼望去,每个领域的专家得以脱颖而出都是因为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外化这一工具。正如认知科学家基尔希用来描述电子游戏高手的那句话:更好的玩家能够更好地利用世界。

“独”思考,不如“众”思考

1、与他人一起思考时,思考的效果最佳

社会互动是智力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然而,智能思维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社会化过程,这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我们的确可以自己思考,需要独立思考,而且,独立思考本身也根植于我们终生的社交经验中。但是经过进化,我们的大脑变得可以与他人一起思考,包括互相教导,彼此争论,分享彼此的经历。人类的思维对环境非常敏感,而环境中最为突出的信息便是其他人的存在。当我们进行社交性思考,即与他人一起思考时思考方式不同于且优于非社交性思考。

然而,我们仍然陷于囿于大脑的认知。在学习和工作中,思考仍然被视为抽象符号在头脑中的运算。我们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提出事实,如在测验或报告中我们在没有人和自己争辩的时候进行论述,如写论文、备忘录我们在没有人跟自己互动的时候输出信息,如书写知识管理系统的日志,同时接收信息,如阅读手册和说明。

也就是说,因为接收信息的一方总是抽象的,所以我们习惯性地通过抽象符号来表达,而这种做法忽略了我们自身的能力。人类并不特别擅长思考概念,而思考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力却是一流的。

2、教别人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人类是天生的老师,生来就会指导他人并向他人学习。人们从其他活生生的人身上能学到很多。或者可以这样说:比起靠自己学习,人们在教导别人的过程中往往能学到更多。研究表明,让学生辅导他们的同学对大家都有好处,特别是对于提供辅导的人来说。

为什么人们可以从教学行为中学习?答案是:教学本身是一种社交性很强的行为,它能触发一系列强大的认知、注意和动机过程,这些过程能够改变教学者的思维,使我们的思维更为明智。

3、辩论可以促成明智的决策

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如果人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辩论,就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更合理的决策以及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辩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呢?因为参与积极的辩论可以使我们也站在评论他人观点的位置上进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构建并推广自己的观点。这种客观的分析不受利己的确认性偏差的影响,充分发挥了人类的辨别能力。

用认知科学家雨果·梅西耶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天生的辩论者,很善于利用这种天生的能力去纠正错误,厘清思路,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辩论的关键不在于以付出任何代价来赢得胜利,而是通过充分的举例论证和评估反方论点来获得真理。当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最佳论据并能认可相反的观点时,当积极地批评对方立场并对其潜在的优点持开放态度时,我们就充分利用了辩论的优势。

激活群体思维是应对当今社会复杂性的唯一方法

在这个时代,知识更丰富,专业技能更深入,涌现的问题也更复杂。而适应这些发展的唯一办法就是激活群体思维,因为在群体思维中,知识、专业技能和脑力劳动分散在多个个体上。随着群体思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它。

我们可以从探究群体思考与独立思考的差异开始,并建立新的支持群体思维的实践方式。研究表明,一旦付诸实践,一个群体就能比它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更有效地思考,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成为“群体智能”。

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差异显而易见,却总被忽视。

第一,当独立思考时,所有的想法都会得到关注;而当作为团队的一员思考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努力确保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并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

第二,独立思考时,我们会做一些辅助记号,比如画线、页边空白处做笔记、把文件从“未读”那一堆移到“已读”那一堆。而当作为群体成员进行思考时,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团队中的其他人。

第三,当我们运用个体思维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当我们运用群体思维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但它能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汇集在一起,其最终包含的专业知识远远超过个体思维。

第四,在使用个体思维时,动用大脑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兴趣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使用群体思维时,则需要将成员们不同的兴趣引导到实现集体目标上。

大量的实验室研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仪式都表明,通过促进同步运动和生理唤醒,是有可能打开“蜂群开关”,激活群体思维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特定的群体体验,即人们紧挨在一起感受和行动,创造实时的接触,比如需要一起思考的人同时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参与仪式,并拥有同步的感受等。

当作为一个紧密团结的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体身份去思考时,我们的思维方式会有所不同,而且往往表现得更好,更具有团队凝聚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