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有度 | ​爱酒不在酒,闲情得自由

品酒有度 | ​爱酒不在酒,闲情得自由
2024年04月20日 12:17 中国酒业协会

来源:中国酒业协会

从古至今,饮白酒几乎已经成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一种习惯,对很多爱酒、懂酒的人来说似乎也没有提前思考过什么契机,但到了某一刻,就是觉得应该来点酒,才不负眼下的情境。无论是借酒消愁,还是借酒助兴,酒,已然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如此爱酒,究竟能从中品到什么呢?

或许,从这几位大家熟悉的古人身上我们能窥见一二。

欧阳修

欧阳修是喝酒、写酒高手。请看《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再看《蝶恋花》:“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欧阳修关于酒的代表作则是《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喜欢饮酒,但并不消极,他内心豁达。被贬滁州之后,他实行宽简的行政手段,尽力发展生产,使人们过上了一种相对和平安定的田园生活。由于年丰物阜,面对令人陶醉的山水,欧阳修便喝酒赋诗。

与民同乐的欧阳修,看到管辖区内百姓生活安闲,自己内心也十分快意,浪游山水饮酒作乐。没有赫赫的威仪,没有一览众山小的空旷,只是一个喜爱山水的老人,一个饮酒得乐的醉翁。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

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16岁时就已经写就一首轻松明快的《如梦令》,那时涉世未深,与朋友们嬉戏吵闹,把酒共饮,写出的诗词也颇为欢快,更多的是描述醉酒带来的闲趣和雅兴。到了18岁成年,李清照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侣,但新婚不久,丈夫又外出远游,于是李清照写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在那个年代以酒言情也是相当率真胆大了。夫妻分隔两年后,思念丈夫的李清照在重阳佳节赏花喝酒,为丈夫寄去这首《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可惜命运多舛,丈夫在异地病逝,而自己在逃难中也屡屡受折磨。家破人亡,她像一只惊弓之鸟在乱世中飘零,身心俱疲,在泪眼中独饮苦酒,写就这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词《声声慢》。到了晚年,李清照满是回忆与悲伤,留下的就只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慨。而酒,始终伴她左右,年少以酒作诗,此后借酒消愁,命运曾赋予她如夏花般绚烂的幸福,也给了她似秋叶般凋零的凄苦。李清照的一生着实不易,可她也着实勇敢,不知道在那些愈发孤凄的日子里,她是用什么支撑着自己不倒下,并且还在关注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没人知晓,是不是有酒作伴,人总会变得有勇气一些,或者,沉醉的时间,能够过得稍微快一点。

王维

盛唐时期,无论文人还是武士,似乎都有一腔豪情热血,王维当年是状元及第,妥妥的学霸而且诗画双绝,即使在名人辈出的唐朝,他也是一枚闪着光的青年才俊,与长安的少年游侠即使初次相逢,也能因为意气相投而欢聚畅饮,杯酒之间便能成为知己,写下“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经典,后值政局变化无常,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建造别院,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与酒作伴的潇洒生活,从王维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藏在酒中的意气,这种意气,会让你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时,都能坦然而积极地面对生活。

从古人身上,我们或许能够看出一些人们爱酒的原因,人生的种种悲欢喜乐,并不都能那么轻易说出口,而一杯酒,往往是更加适合的表达方式。人们喝酒往往看重的是情绪、感觉就像欧阳修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对中国人来说,举杯之意不在酒,在乎酒中之情也。正因如此,酒才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感情寄托。

责编 /于雪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