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

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
2021年09月25日 05:14 齐鲁晚报

原标题:今天我们怎样读鲁迅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对鲁迅的研究也已经有113年了。穿越百年时光,这位文学巨匠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依然影响深远。对鲁迅的解读,如周令飞所言,不但要有学术领域的“鲁研”,更要有面向大众的“鲁普”。鲁迅著作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生命历程的复杂多彩及其著作的丰富沉厚,这些年有不少关于其家事生活、趣味爱好的新书出版,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鲁迅。也因此,我们读到的鲁迅,依然鲜活生动。

鲁迅的他山之石□陈漱渝

  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具有超人的禀赋,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创作力,这些都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内在原因。但鲁迅又明确说过,他“做小说,是开手于一九一八年”(《〈自选集〉自序》),“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些就是成就这位伟大文学家的外在原因。

  然而,鲁迅在创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之前,到底看过哪些百来篇外国作品呢?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是鲁迅研究领域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谁也不可能交出一份准确的答案。这种看法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了改变。当时我主持了一个集体科研项目“鲁迅藏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两册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剪报合订本,其中有一本就叫《小说译丛》,收录了用日文翻译的十篇俄国小说,包括普希金一篇、果戈理三篇、莱蒙托夫两篇、屠格涅夫四篇。这就是鲁迅借鉴外国小说的物证,毋庸置疑。鲁迅为什么对俄国小说特别青睐?他自己讲得十分清楚:“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代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视中俄文学之交》)

  当然,鲁迅关注俄国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内容,还因为其技巧的卓越和形式的多样。跟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较,俄国小说起步较晚,然而,一旦崛起就令世界瞩目,特别是十九世纪,俄国的文学星空实可谓辉煌灿烂。普希金曾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他是众所周知的抒情诗人,但也写过《上尉的女儿》这样成功的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样的“诗体小说”,《彼得大帝的黑人教子》这样的散文体小说。莱蒙托夫是鲁迅关注的“摩罗诗人”,但也写过《当代英雄》这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鲁迅剪贴的《宿命论者》即其中的一章。果戈理是俄国小说体裁的确立者。他的中篇小说《旧式地主》深刻揭示了宗法制旧式地主生活的空虚和没落。《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描写了一个卑微的九等文官由于社会不平等而精神扭曲乃至最后疯狂的故事。《外套》则是俄国小说史上描写“小人物”的典范之作,十分真切感人。屠格涅夫是鲁迅十分关注的俄国作家。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就有译介他的长篇小说《父与子》的愿望。在鲁迅收藏的四篇屠格涅夫作品中,我们不但能深切感受到这位现实主义作家广博的爱心,敏锐的才思,而且还能从《白净草原》等作品中读出鲁迅《社戏》中同样具有的诗意美和抒情美。

  除开《小说译丛》剪报,鲁迅早期接触外国小说的铁证还有《域外小说集》,这本书1909年在日本东京出版时署名“会稽周氏兄弟译,周树人发行”。本书一、二册合收外国小说16篇,虽然其中完全由鲁迅翻译的只有三篇,但二弟周作人的翻译工作完全是在长兄鲁迅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鲁迅还亲自润饰了他的译文。这本译文集虽然首次将外国短篇小说引入中国,收录审慎,文词朴讷,然而受到业师章太炎先生影响,《域外小说集》的译文十分古奥,非深谙古文学者所能畅读,因此读者寥落,初版时一、二两集总共才售出四十册。

  鲁迅接触的外国小说当然不限于俄国作品。他自己说,他早在《时务报》上读过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又曾在《新小说》上读过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旅行》。后来林琴南翻译英国哈葛德的小说,他当时也是热心的读者之一。

  有趣的人,从不说自己有趣 □菜馍双全

  大约2010年,我住首图隔壁,之后的三四年,在那里读完了能找到的鲁迅传记,以及别人写他的文章合辑,沉浸其中——准确地说——是深深地迷恋,比玩FIFA和《魔兽》还过瘾。

  为方便读他,枕头边、厕所里、书桌上,伸手可及处都放了他的作品,别人读他的文学他的思想,我更乐意读他的生活,他的姿态,他的咖啡与茶,他的处世之道,他的花边八卦。

  我喜欢《呐喊》,喜欢《朝花夕拾》,喜欢《故事新编》,喜欢《中国小说史略》,甚至那本《中国矿产志》,爱读的,是他流水账一般的日记:昨天花多少钱,今天买几本书,昨个儿到谁家吃饭,明个儿看什么电影,后天要给谁随份子——貌似有一搭没一搭,却又像处处设了伏笔,那些琐碎乏味的日常,是我理解鲁迅的切入点,是认知民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鲁迅于我,像先知。每每看到社会新闻,我就想太阳底下无新事,先看看鲁迅说了啥,随后翻书,果然可以找到相关内容——从不叫人失望,我们说着的,鲁迅都说过;我们没说的,鲁迅也说过——论深刻,论辛辣,仍然无人可及。他写过许多预言一样的句子,那些句子放到今天仍不过时。

  鲁迅于我,很鲜活。他那么热烈,又那么峻冷。那么平易,又那么幽默。他到底是写三味书屋的迅哥儿,到底是写鲁镇趣事的迅哥儿,到底是写少年闰土的迅哥儿,到底是给萧红提过穿衣建议的迅哥儿,到底是懂得如何享受绍兴老酒的迅哥儿。他有情趣,下好的馆子,坐时髦的车子,看电影时选好的位子。他有自己的小浪漫小花招,他有自己的大情怀大思考。他说:无穷的人们,无穷的远方,都与我有关。

  鲁迅于我,甚有趣。不是鸡汤文里的有趣,不是无趣的人天天挂在嘴上的有趣,不是偶然流露的有趣,不是为赋新词强说趣的有趣,不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里的有趣。他的有趣,是十万和百万里也未必可以挑一的有趣。他的有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趣。他的有趣,是不知不觉细想之下才恍然大悟的有趣。

  他写作时饱受叫春的猫儿骚扰,抓起竹竿追打它们。猫儿故意逗他一样,过会儿又回来,叫得更欢,人与猫来来回回拉锯。

  萧伯纳和鲁迅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天真地毫不辞让,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他将想象力和创造性施于汉语:“乌鸦炸酱面”“烙五百零三张大饼的工夫”“四条汉子”“革命咖啡店”,都令人喷饭。

  看得我乐不可支。

  一个有趣的人,从不说自己有趣,也少讲“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有趣于他而言,不过是生活的点缀,丢在地上的弹珠——无须刻意,俯拾皆是。

  读鲁迅读到不能自已,便下了写写鲁迅的决心,写他的生活琐碎,他的人际关系,他享受生活的方法,他抚养孩子的技能,他的忧伤、明媚和撒娇——写有异于那个传统认知里的鲁迅。至于深刻思想、学术功底、书法造诣,交给专家们评定好了。

  我要自作多情地将这本《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献给鲁迅先生。我无法保证这书里一定是真鲁迅,但我能保证的是,这本书更接近鲁迅。

  当然,鲁迅本尊如果看了,未必满意,大约会叹口气,说:“这世上只不过又多了一层对我的误读罢。”

  家书中的鲁迅 □黄乔生

  有一个时期,人们为了塑造鲁迅的刚劲风范、斗士形象,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他温情的一面。了解鲁迅的家事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家书中凝聚了鲁迅丰富的情感和刚健的精神。人们心目中的战士,总是废寝忘食,奋不顾身,鲁迅确实也有这样的品格。但一个人不能总处在这样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损害身体,实际上也真的损害了他的身体。所以,鲁迅晚年反思自己一直在工作,较少顾及家庭,特别是不大注意休养身体。他写了《“这也是生活”……》,希望读者建立健康的“英雄观”,爱护“真正的战士”。他觉得战士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战士也要有休息的时候。可惜,当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并没有获得这样的休息机会。他逝世前不久还在作文,复信,论辩。

  从鲁迅家书中,可以看到鲁迅的强烈责任感和生活情趣。鲁迅有家庭责任感,有热情,也有慈爱。读者都熟悉他的一些名篇中的他自己和亲人的影子,小说如《故乡》《社戏》《弟兄》《伤逝》,散文如《父亲的病》《阿长与山海经》,散文诗如《风筝》《颓败线的颤动》等。他的杂文中也常常提到家庭、儿童教育的话题。他的人生因为家庭、亲人而改变,如因为家道中落而就读新式学堂,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而中断留学回国工作,因为要照顾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而下决心实现大家庭团聚,因为兄弟失和改变了生活状态,因为恋爱而离开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为家庭生计而确定了晚年的写作内容和方式。最重要的是改变家庭形态,走进全新生活,实现人生一大转折,其影响不亚于所谓的“思想转变”。

  爱情和家庭生活改变了鲁迅,也成全了他的战士形象,使“这样的战士”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更亲切。如果没有亲人、妻子的陪伴、劝说、鼓舞乃至“干扰”,他固然能继续做轰轰烈烈的战士,但恐难长久,可能会过早折损,停止前进的脚步。本书中1925年前后的书信,就记录了他人生中的一个危险时期的情况,如果不是亲情和爱情的滋养,他很可能就在那时消亡。正如他那篇散文诗《死火》中所写:“我将烧完。”虽然他那永不止息、绝不宽恕的孤绝性情仍将他烧完,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延长了10年寿命,创作了更多好作品。

  家书组成一部长篇叙事,描述的重点是鲁迅生命中几个重要人物:母亲、弟弟和爱人。这些信件保存下来很不容易。鲁迅前期过的是大家庭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单身生活),后10年是小家庭生活。我写《八道湾十一号》,主要讲鲁迅和两个弟弟的中年时期,聚焦周家宅院,虽然提供了一些比较好的视角,但也留下一些遗憾。八道湾十一号是周氏宅院,理应多介绍日常家庭生活。但全书虽然对此有所涉及,如详细地介绍兄弟失和的缘由、过程和影响,还列有专章“全家福”介绍在宅院内生活的家庭成员,但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述说得不够详细,尤其感到遗憾的是没有取“嘉孺子而哀妇人”之意专列一章“妇孺”,介绍家庭中的妇女儿童,这正是鲁迅在家庭生活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母亲、妻子、爱人等。

  古人所说“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语境,是音讯难通的战乱年代。鲁迅所处的时代并不平静,他的家书中也有躲避炮火、外出避难、向母亲和兄弟问询或报告平安的内容。因为鲁迅的经历和所处时代的特点,家书内容牵涉面广,内容丰富,人事丛杂,而鲁迅又是文字高手,家书中表现出来的浓淡轻重、委婉曲折,对研究鲁迅的生平及其时代环境,很有参考价值。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9-29 富吉瑞 688272 --
  • 09-29 同益中 688722 --
  • 09-28 珠海冠宇 688772 --
  • 09-28 百普赛斯 301080 112.5
  • 09-28 孩子王 301078 --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