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费资助方式激发活力

调整经费资助方式激发活力
2022年08月16日 02:33 媒体滚动

转自:团结报

  《通知》提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对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给新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青年科研人员不少于5年的非竞争性经费支持,是给他们创造平等且自主的科研环境,这有利于他们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在科研之中,施展自己的科研才华。

  一直以来,我国对科研人员的经费支持,采取的是“申请资助制”。在科研经费有限的条件下,“申请资助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主要为避免出现有科研人员“吃大锅饭”。与此同时,“申请资助制”也让科研活动充满竞争,为获得课题、项目,科研人员要把很多精力用在申请课题、项目之中,并“投课题、项目设立方之好”,而不是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的投入增加,过去的经费资助方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过度强调“竞争性”,一定程度催生了急功近利的研究环境,也给刚入科研岗位的博士生、博士后带来不小的生存竞争压力。一些高校近年来推行“非升即走”制度,即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如果没有达到聘期考核目标,不能晋升,就将解聘离职。新入职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在没有可以独立开展科研的条件下,往往要先在某个教授的课题组里开展科研,这让不少人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科研潜力,就逐渐被边缘,甚至被淘汰。正因如此,一些青年科研人员抱怨自己被当作廉价的“学术临时工”。

  也有一些人担心,调整经费资助方式会不会导致刚入科研岗位的博士生、博士后缺乏竞争意识,影响科研经费配置效率,陷入“平均主义”。其实,刚入职科研岗位的博士和博士后,鲜有不希望自己在科研岗位上做出科研成果的,他们不会在获得经费支持后,就无所事事或者挥霍经费,而是会想办法用好这些经费。更重要的是,由于还有考核压力与晋升追求,青年科研人员也希望自己能利用好非竞争性的经费支持,获得好的科研成果,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进一步说,这是把科研自主权交给青年科研人员之举,目的就是把他们从申请课题、项目中解放出来,做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研究。这和之前实行的科研经费包干制有相同的用意,都是给科研人员松绑,让他们能自主利用经费开展研究,而不是把精力用在怎么折腾经费上。在此基础上,要强调专业评价,用学术标准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贡献,由此营造专注学术研究的环境。

  (摘编自8月9日 《北京青年报》 文/熊丙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科研 毕业生 科研经费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7 振华风光 688439 66.99
  • 08-17 天力锂能 301152 57
  • 08-17 汉仪股份 301270 25.68
  • 08-16 金禄电子 301282 30.38
  • 08-16 宣泰医药 688247 9.3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