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目标 向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跨步前行

锁定目标 向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跨步前行
2022年08月16日 03:48 媒体滚动

转自:内蒙古日报

□郭洪申 赵彦臻

  绘就玉米产业新蓝图 打造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

  金玉锋生物科技大健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240万吨玉米淀粉、20万吨葡萄糖、10万吨麦芽糊精、10万吨山梨醇、500吨辅酶Q10和10万吨玉米胚芽油生产线各一条,目前仓储项目已封顶,正进行内部装修;华北制药生物发酵基地总投资16.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0.6亿元。项目一期建设10000吨/年固态营养素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二期建设20000吨/年固态营养素及60000吨/年山梨醇生产线及配套设备设施和配套电厂。目前一期工程动力车间蒸汽、循环水系统试车完毕,发酵车间、提取车间试车完成,二期项目正在进行设计评审……今年,总投资201.17亿元的通辽市重点推进的15个玉米产业链上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通辽市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年玉米播种面积保持在1500万亩以上,占全部播种面积的70%,玉米年产量达到150亿斤以上。2018年,“通辽黄玉米”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作为通辽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参加了全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以28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全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2019年,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重新评审,“通辽黄玉米”品牌价值达到301.6亿元。

  近年来,通辽市依托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在玉米“吃干榨净”上做文章,以发展玉米生物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下大气力壮大产业链条,全力推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已有玉米生物产业链规上企业16家,重点企业有梅花生物、华曙生物、利牛生化、中圆生物、三星、德瑞等玉米加工企业,已形成105万吨淀粉、58万吨味精、22万吨氨基酸、35万吨酒精、8200吨土霉素碱、5万吨麦芽糖、13.8万吨乙二醇、5万吨玉米油的生产能力。

  在通辽市第六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把优势特色产业培育的主攻方向聚焦到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上,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已成为该市最具现实基础、最有可能打造出特色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在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建设中,全市政企联动绘制“玉米产业图谱”,抓好区域分工。开鲁工业园区重点培育药品级产业集群,主攻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提升在全国相关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科尔沁区重点发展食品级高端终端产品,主攻小品种氨基酸研发生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

  开鲁县聚焦产业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玉米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玉米加工转化、增值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全株产业链、集群式发展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产业的集聚效应日趋显现。目前,全县已经入驻上下游紧密衔接、产业链深度耦合的玉米生物科技企业32家,年可转化玉米260万吨,强力霉素产能占世界60%,舒巴坦酸产能占世界36%。逐步形成了以玉米淀粉为基础的4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4年年均分别增长20%和12%。

  科尔沁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核心,全力培育壮大玉米生物科技产业,推动玉米生物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海邻生物饲料项目有效延展低质资源利用链条,顺通生物乙醇技改项目开辟醇类产业精深加工新路径,梅花生物海藻糖、药用氨基酸扩产等项目打开产业“蓝海”,越来越多优质、绿色、高效的企业入驻,形成了以“玉米—淀粉—氨基酸”“玉米—淀粉—酒精”“玉米—淀粉—有机酸—乳酸—聚乳酸—生产可降解新材料”为代表的产业链条,产品持续向高端化迈进。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玉米全株开发,突出玉米全株产业链建设,聚焦玉米生物科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世界级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全国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坚持以链式思维培育产业生态,向食品药品级高端终端延伸,继续引进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项目,完善玉米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全市玉米生物产业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稳定发展现有氨基酸、淀粉糖、变性淀粉、生物饲料、糠醛等产品,大力发展食品级、医药级氨基酸、原料药等高端产品,实现资源可循环利用,建成国家重要的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绘制肉牛产业新图谱 全链条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8月的科尔沁大地处处皆景,美不胜收。位于通辽市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布拉格嘎查、由内蒙古新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奶(肉)牛一体化全产业链项目第七牧场,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显得格外耀眼。该项目占地面积1700亩,总投资8.7亿元,主要建设存栏规模2.5万头奶(肉)牛一体化规模化养殖场,包括通风泌乳牛舍15栋,自然通风育成、育肥牛舍14栋,利拉伐双80位自动挤奶厅1座及配套基础设施。牧场完工后,能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同时,可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相关产业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这是通辽市大力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立足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保持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目前,全市91个苏木乡镇中,基础母牛超万头的有64个,超过了2/3;2103个嘎查村中,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有1260个,超过了1/2;76万农牧户中18万户以上从事肉牛养殖,接近1/4;106万农牧民从肉牛产业链条中获益增收。

  北纬42°—45°之间是世界上公认的黄金畜牧带,通辽市就位于其间。这里有2000多万亩森林、3000多万亩草原和2000多万亩耕地相间分布,四季的温湿度、土壤成分的构成、水源与降雨条件等都为牧草和牲畜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也为该市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该市着眼长远,立足未来,编制了《2022—2025年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以下任务目标:2022年牧业年度全市牛存栏达到35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70万头;日历年度肉牛出栏120万头,市内屠宰加工15万头,母牛繁殖成活率达80%,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8%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到2025年,牧业年度牛存栏达到40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220万头,日历年度肉牛出栏150万头以上,市内屠宰加工60万头,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牧、发改、财政、工信、金融、商务、科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通辽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决策和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做优肉牛产业,配套支持政策至关重要。为充分发挥肉牛产业优势,夯实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基础,该市出台了《通辽市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通辽市2022年政策性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辽市金融财政进一步支持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对肉牛养殖企业(场/户)给予支持,激发了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的积极性。

  科左后旗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近年来,该旗坚持将肉牛产业作为全旗主导产业来抓,量质并举、速效并重,引导鼓励农牧民群众养牛,2021牧业年度,科左后旗牛存栏92.53万头。

  为高效精准服务牛产业,中国银行通辽分行在科左后旗设立了全国首家牛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推出了专门针对当地养殖户的“惠牛贷”业务。今年一季度,中行科左后旗支行共发放“惠牛贷”514笔,金额达5012万元。为推进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左后旗强化资金保障,2021年,驻旗各金融机构共投放养牛贷款25.76亿元;2022年1月至5月投放养牛贷款13.3亿元,目前贷款余额30.4亿元。

  为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辽市还制定了26条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引进肉牛优秀种质资源、培育优质种公牛及科尔沁肉牛新品种;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农牧部门测算标准对冻精生产成本差额予以兜底补贴,保证全市范围内良补冻精优质、足量、免费供应;对认定为市级肉牛育种核心群的养殖场一次性奖励10万元。同时,实施肉牛政策性保险,投保范围覆盖能繁母牛、育肥牛、犊牛等肉牛全生命周期;市财政出资2000万元加入肉牛屠宰企业“助保贷”资金池,并争取自治区“助保贷”配套资金,与银行合作放大信贷投放倍数,形成5亿元的“助保贷”信贷资金规模。

  7月13日,科左中旗澳丰集团子公司丰润牧业供港澳活牛养殖基地的40头膘肥体壮、个头匀称的“科尔沁牛”开启了港澳之行。

  澳丰集团于1998年注册成立,2000年被国家检验检疫局认定为供港澳活牛基地,如今,已连续22年为港澳供应活牛,是国家供港澳育肥牛生产基地、国内供港澳育肥牛重点基地口岸之一。

  目前,丰润牧业供港澳活牛养殖基地存栏育肥牛约1500头,除了企业自主繁育的以外,还有很多是选购于当地的牲畜交易市场和养殖户家中。近20年来,随着科左中旗黄牛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农牧民对优质品种肉牛的认识愈加提高,经过长时间的良种繁育,养殖户家里的优质肉牛数量逐年增加,品质有了质的飞跃。

  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市场联动效益带动中小养殖户共同发展,是科左中旗全力建设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举措。农企利益的紧密联结,有力推动了科左中旗打造集优良种牛繁育养殖基地、肉牛交易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实现了肉牛从饲养、加工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形成规模化肉牛繁殖、交易、育肥、屠宰、精加工等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是带动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主力军,让龙头企业与群众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肉牛产业的稳步发展。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将以屠宰环节的引进培育、提升补强,牵引前端扩繁育肥、后端精深加工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抓“盘活”,对一些进了“ICU”、快成“植物人”的企业主动上手,引导企业强身健体、发展壮大,尽快恢复有效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抓“引进”,重点聚焦资金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市场渠道覆盖广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新的市场主体,尽快形成精深加工的示范,带动提升行业生产效率。

  擘画生态建设新图景 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走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镇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项目区,目之所及,天蓝树翠,雨后清风送来阵阵松香,昔日的黄沙秃岭变换了容颜。

  据了解,该项目区治理区规划面积200万亩,目前项目已全部建设完成,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高至90%以上,新增森林活立木蓄积120万立方米,形成百万亩大林场,有效控制风沙危害,实现沙地增绿、农牧民增收。

  “科左后旗遵循自然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采取拟自然林、飞播造林、锁边造林等治沙造林方式,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对适宜封育的地块,采取建设围栏、抚育复壮、人工促进更新和管护等措施封山育林40万亩;对退化沙化草牧场进行全面禁垦禁牧,利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完成自然修复100万亩,促进天然更新,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科左后旗委书记解春贺表示。

  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市境内有4086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7%。为摆脱风沙危害,通辽市委、市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治贫致富统一起来,把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作为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致富的有效途径,统筹协调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着力实现生态与产业的共赢,先后启动实施了“5820”工程、科尔沁沙地“双千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已有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林果、森林草原旅游、种苗花卉、林下种养殖五大林草产业体系,促进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全市木材初加工和人造板生产企业稳定在100家左右,农牧民每年通过销售木材以及加工增值收入达3.5亿元。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基地达50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1500多万立方米。以沙地葡萄、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经济林果品产业已形成规模,栽植面积近100万亩。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培育、种苗花卉培育以及林下特种养殖产业,已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以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以银沙湾、宝古图沙漠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昔日的“沙窝窝”变成了“金窝窝”。通辽市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地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计划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任务1000万亩,持续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不断提高科学防沙、治沙、用沙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对农牧民增收带动强的林草产业,培育一批以名优经济林、优质牧草为主的林草支柱产业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重点苏木镇场、嘎查村,让生态化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近年来,通辽市围绕党中央为内蒙古确立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稳步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国家高质量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跨步前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通辽市 产业链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17 振华风光 688439 66.99
  • 08-17 天力锂能 301152 57
  • 08-17 汉仪股份 301270 25.68
  • 08-16 金禄电子 301282 30.38
  • 08-16 宣泰医药 688247 9.37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