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或成夏季“标配”,到底谁是“高温元凶”

高温或成夏季“标配”,到底谁是“高温元凶”
2022年08月20日 06:06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近期,滚滚热浪在北半球肆虐,多地进入高温“炙烤”模式。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当前正席卷北半球的热浪还将持续,高温等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将至少持续至21世纪60年代。

气候变暖的警钟,持续在我们耳边鸣响。毫无疑问,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许多地方出现高温、热浪、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已经显著增加。

到底谁是“高温元凶”?高温纪录不断被打破,是气候变暖开始超预期加速了吗?未来,极端天气会更加频发吗?在书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高温或成夏季“标配”」

在8月3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均打破观测纪录。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年并席卷全球,英国气象局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日本等国报告了上万宗中暑病例,西班牙、葡萄牙出现上千宗热射病死亡病例,印度、巴基斯坦早在4月便已遭受45℃—50℃的高温天气……这种高温天气在未来或成夏季“标配”。

《自然》杂志曾发文指出,在当前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地球有15个关键气候临界点,是衡量地球生态气候稳定与否的关键标志。一旦这些临界点被突破,地球气候系统将陷入不可逆的状态,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近日,作为临界点之一的格陵兰冰盖突然大面积融化。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仅7月15日至17日的3天时间里,格陵兰每天流失的冰量多达60亿吨,足以填满720万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气候变化既是现实,在历史上也长期存在,而它,直接关乎人类社会的命运。在《气候变迁与文明兴衰》一书中,英国知名考古学家布莱恩·费根结合近年来对气候史的研究新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使许多古文明兴衰的谜题获得了气候方面的新解释。

大约1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农民开垦新田,种植谷物。源源不断的粮食盈余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新兴城镇催生了各行各业对工匠和技师的需求,人类社会也变得日益复杂。

在上一个冰川期(俗称“冰河时代”)结束之后的漫长暖期中,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孕育出了类似的复杂社会和文明。它们基本上都遵循着相同的演化模式。

与此不同,还有另外一种气候演化趋势。盛行风的转移带走了原先固定的降雨,曾经肥沃的地区逐渐干涸。随着土壤盐度的上升,食物供应量锐减,大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消失。人们被迫离开原先居住的地方。而随着人口的流失,城市综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社会也无以为继。长期严重干旱所带来的恶果,最终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崩溃或倒退。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特大干旱始终是人类社会要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结一下便可得出,气候变化和人类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情形。在第一种情形中,与农业发展相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明的兴盛,从农业中获取的大量盈余保障了文明的繁荣。在第二种情形中,降水量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背井离乡,放弃自己的家园。第三种情形则显示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人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表现出的复原力和适应力,全球变暖就是我们目前面对的巨大挑战。从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气候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

「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全球变暖似乎是最显著、最严峻的问题。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今年的高温热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极端罕见的,与本世纪以来的几次高温事件相比,开始的时间明显提前,极端性明显增强。

极端高温的成因是什么?他分析,北半球极端高温由多重因素导致: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中纬度大气环流持续异常则是全球多地高温热浪频发的直接原因。

今年6月以来,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上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大西洋高压带和伊朗高压带均阶段性增强,由此形成大范围的环球暖高压带,使得热空气留在近地面散不出去,继而出现高温热浪事件。

关于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美国国家级智库高级研究员约瑟夫·罗姆在《气候变化》一书里这样说道:“极端天气是具有连锁效应和放大效应的。”

他在书中举例,全球变暖导致更大强度的干旱事件,极端干旱容易导致极端热浪,而炎热的天气会导致水资源供给不足,植被更加干燥,从而导致森林易燃性增强、野火蔓延速度更快,森林火灾频发。森林火灾释放的二氧化碳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这意味着森林火灾是一种危险的放大反馈。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与干旱正好相反,极端降雨或洪水的增多与气候变化也有直接联系。据英国气象局哈德利中心发表的报告所称,“基于气候模型和日降雨观测结果,全球气温每升高1℃,强降雨量也会增加7%”。正因为气候变化,现在降雨已经成为“不雨则已,一雨倾盆”。从极度干旱到特大洪灾,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伤害。

全球变暖也会导致暴雪强度增加,使大气层里的水汽增多。这意味着,如果气温低到足以降雪,越来越多的水汽将会为暴风雪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其强度也会随之增大。2021年初美国得州遭遇超级寒流,导致数百万人断水断电,日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严重影响。

“这是一次强烈的警告。”英国牛津大学气候研究员弗里德里克·奥托在《自然》杂志的报道中表示,对于极端事件来说,气候变化绝对是一个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在一个逐渐变暖的世界里,可能还有很多情况是目前气候模型无法预料的。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则认为,全球变暖确实意味着热异常现象越来越多。与20世纪的“正常”情况相比,气候异常的钟形曲线不仅向更高气温移动,而且变得不对称,曲线的高温端往往留下一个“长长的尾巴”。正如世界气象组织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从“幕后”走向“台前”」

“如果没有人为的气候变化影响,这种热浪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气候科学家斯约克·菲利普表示。

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地球有冷热交替的规律,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已经打破这个规律”,《气候赌场:全球变暖的风险、不确定性与经济学》作者、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诺德豪斯总结。

根据对过去一百万年的地质研究,可以看出地球气候是冷暖波动的,海平面也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起起伏伏。按照研究得出的数据,现在地球已经处在间冰期的末尾,即将进入漫长的冰期,皑皑白雪将又一次覆盖苍茫大地。

但是,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隆隆作响的内燃机伴随着升腾而上的废气一刻不停地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阻挡了本应逸散的热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快速攀升,地球前一百万年的冷热交替规律被打破了。人类正在亲手打开盛满灾厄的潘多拉魔盒。

对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共议题,多个领域的学者纷纷表达了对此问题的深度担忧。美国杰出的环境史学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约翰·R.麦克尼尔也通过他的作品《大加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在书中,他梳理了自1945年以来世界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人类世”这一新的概念之下,进而提出“大加速”这一新理念,为我们保护环境、保护人类与地球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认为:“地球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世,在这一时代,人类对全球生态产生了极为有力的影响。自从20世纪中期以来,能源利用、温室气体排放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将地球推向了一个大规模的不受控制的实验之中。”《大加速》便是试图解释其原因和后果的一个尝试,对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的未来,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个令人惊悚的预演」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我们中很少有人会问:“全球气候变暖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美国学者史塔格被称为“科学侦探”,他在《十万年后的地球》中描述了未来的场景。

这本书或者该成为2022年每个人都必须阅读的一本书,史塔格证明了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这个星球变暖得如此之快,以至于随着地球上许多生物的灭绝,各地将越来越多地减少国内生产总值。

这本书是一个令人惊悚的预演,展示的是可能会发生在我们子孙后代的情况。如果我们不能很快地使自己摆脱碳氢化合物的话,严重的干旱、高强度热浪以及沿海洪灾,将迫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在过去的30年中,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排放超过了一半,这意味着该行星“在下一代人的一生中就将被置于气候灾难的边缘”。

由此看出,气候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还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不同方面,与人类的健康、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在《2000—2019年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报告中指出,2000年至2019年,全球共发生7348起重大灾害,42亿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约2.97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1980年至1999年间的4212起重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致力于环保与气候研究的学者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和汤姆·里维特-卡纳克在《我们选择的未来》中,将这些影响一一列举。

首先,极端气候事件对不同经济部门、不同国家造成的经济影响存在差别,可能加剧不平等。对于贫穷国家来说,极端气候事件对其经济的影响会更大,因为这些国家应对手段和资源相对有限,因此气候变化加剧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其次,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的影响会产生累积,严重制约受灾国长期的经济增长。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梅利莎·戴尔等人基于1950年至2005年全球125个国家的大量数据发现,气温变化不仅影响收入的绝对水平,还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率,使得气候冲击对经济增长率的微小影响不断积累,从而长期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存在放大效应,通过全球供应链、国际贸易等渠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放大。去年9月份,世界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能源危机。欧美天然气、动力煤、原油等能源品价格纷纷涨至历史高位,不仅如此,能源价格的上涨,还大幅推升了欧美电力价格,进一步加剧能源危机冲击。

造成此次危机的导火索就包括极端天气拖累欧洲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导致对传统能源发电的需求激增,能源的供需缺口急剧扩大,促使能源价格上升并外溢到世界其他地区。

碳中和是全球大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势在必行,现如今已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覆盖全球88%的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包括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和英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气候变化已经不是未来的威胁,而是现实的危机。极端天气频发说明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在发生,因此适应气候变化也是紧迫且必不可少的应对措施。各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承载力脆弱地区应对能力的提升,并大力推广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提高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风险分担能力。

「终能实现“绿色星球”」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困境,人类进退维谷。

要环保,就要有牺牲,减少碳排放量势必会造成经济衰退或动荡。一方面,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居民不愿降低丝毫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许多贫困落后的国家有发展的需求,这些国家的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们渴求通过工业化改善自己的生活,而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碳排放量的增加。

正如学者胡家奇在《拯救人类》一书中分析的那样:人类本性的弱点决定了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局部利益会占上风;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眼前利益会占上风;表面利益与根本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表面利益会占上风,这便是人类本性的视界利益性。视界利益性是人类目光短视的结果。

人性的这一弱点在国家层面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发生矛盾时国家利益则占上风;当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当代人的利益则占上风;部分人的幸福、生存与全人类的幸福与生存发生矛盾时,部分人的幸福、生存则占上风。文明存亡之难迫在眉睫,人类却困居两难之地苦苦不得解脱。

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威廉·诺德豪斯将他心目中的理想模式画在了他的新书《绿色经济学》的封面上。这是一栋名为哥本丘的未来式建筑。哥本丘最近建成于丹麦的哥本哈根,它配备了带有垃圾发电厂的办公室、徒步小道、登山缆车,以及从初级到高级不同规格的滑雪赛道。因为哥本丘是一座垃圾焚烧厂,所以很少有人将它视为绿色时代的标志,但它展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不同方面,从生产到工作到滑雪如何被富有创意地联系在一起。

《绿色经济学》是威廉·诺德豪斯对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对绿色思维进行了创新性诠释,为我们在不牺牲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绿色思维的核心是需要认识到,世界不是孤岛,全球化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互动,而找到合适的方法管理这些互动是解决世界重大问题如气候灾难、大流行病等的关键。

威廉·诺德豪斯从绿色思维的角度重新思考了经济效率、可持续性、税收制度设计、个人伦理、企业社会责任、ESG投资以及社会公平等问题,还就如何为碳定价、推行低碳技术、设计有效的环境税以及通过气候俱乐部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绿色思维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视角,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问题,并设计良好的制度和机制来促进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我们终能实现“绿色星球”的目标。

「需要努力破解的新命题」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近年来,我国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是与防灾减灾相关的观测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响应、社会动员、物资储备调用、重大工程设施、灾害损失评估和灾后重建等,另一方面是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战略、政策和行动。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全球,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可能会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更加敏感。

中国一贯秉承减缓与适应并重的理念,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战略提出,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社会”?根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描述,气候适应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同样,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及公民的集体行动,涉及城市建设各个环节,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

然而,在全球气候风险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加强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建设仍是一个需要努力破解的新命题。

在BCG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所著的《中国碳中和通用指引》中,机遇与挑战逐渐清晰。

比如,现有以防灾减灾为主的气候风险治理体系仍需加强。未来特大暴雨等气候灾害可能并不罕见,需要有更合理完备的预案,更加快速精准地沟通风险信息,多部门应急响应,协同联动,调动资源等。

比如,防灾减灾和气候适应的政策体系之间还相对独立,需要融合发展。对气候风险的理解不只是突发性的气象灾害,缓慢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可能损失更大。

比如,减缓和适应之间存在不平衡,减缓和适应行动的协同效益还没有充分挖掘。一些部门、一些领域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对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

从长远来看,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加强气候风险的多层治理体系建设,还要跳出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促进面向具有气候恢复力的发展路径转型。面对这一关系人类未来命运的宏大考题,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将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负责任的答卷。

栏目主编:顾学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气候变化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8-24 奥浦迈 688293 --
  • 08-23 联迪信息 839790 8
  • 08-22 五芳斋 603237 34.32
  • 08-22 朗鸿科技 836395 17
  • 08-22 昆工科技 831152 5.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