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漂绿”大幕开启 各类解决方案持续推出

全球“反漂绿”大幕开启 各类解决方案持续推出
2022年12月03日 02:27 贝果财经

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蒋牧云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漂绿”的现象也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漂绿,指的是企业或机构运用具有误导性或错误的方式,来夸大自己在环境方面的努力。事实上,高盛、德意志银行、纽约梅隆银行等不少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均因为“漂绿”行为被监管部门点名。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由于投资者越来越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风险会引发深层次金融风险这一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因子加入其投资决策中。正因如此,部分机构为了更好地融资,进行了“漂绿”。“漂绿”行为一旦持续,将影响可持续资金运作效率,最终使投资者可持续投资积极性渐退。

为此,全球“反漂绿”大幕开启,多国监管、相关评级体系等均针对“漂绿”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因“漂绿”被点名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漂绿”的情况愈演愈烈,包括部分知名投资机构也因“漂绿”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2022年6月,高盛的ESG基金因其可能存在的误导性陈述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下简称“SEC”)立案调查;5月,纽约梅隆银行被指控其某些共同基金在ESG因素考量时做出错误陈述和遗漏,被SEC罚款150万美元等。

其中,纽约梅隆银行是首次因“漂绿”问题被监管处以罚款的案例。SEC的指控显示,从2018 年7月到2021年9月间,纽约梅隆银行在各种声明中表示或暗示其管理基金的所有投资都经过了ESG质量审查,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其部分基金并未将ESG因子纳入投资决策中。

“漂绿”为何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旦出现“漂绿”现象将带来怎样的风险?

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告诉记者,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风险会引发深层次金融风险。随着投资人对ESG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和国际资本加速流入可持续发展领域,一些并不具备ESG投资实力的公司也纷纷涌入,市场出现高质量ESG投资产品与伪ESG产品并存的状态。市场对于“漂绿”的质疑会误导投资人,影响可持续资金运作效率,最终使投资者可持续投资积极性渐退。

在“漂绿”的具体手段与模式方面,有业内人士总结道,主要可以分为3类。其一,是通过包装将非绿项目打造成为绿色项目,却从事有悖于环保低碳、ESG理念的投融资业务等。如:一些基金的名称和宣传文件中使用了“可再生能源”“环保类”的字眼,但基金可能实际投资的是石油、煤炭巨头等非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仅因为这些高碳企业未来有进行减碳的规划而冠以绿色环保的名称。其二,夸大项目的绿色属性、绿色环保绩效等以获取资金方面的支持,虚有绿色名称,缺少实质的绿色属性。如:企业事先发布的绿色项目碳数据相关公告(包括净零排放目标等)与事后对实际的碳排放进行计量、报告的水平严重脱节,实际并未达到实现宣传的环保效果。其三,为绿色项目筹集得到的资金在后续没有被用于该项目,而是流入到非绿色领域。

而根据施懿宸观察,ESG基金的风格漂移也属于“漂绿”的现象之一。在施懿宸看来,基金经理因ESG政策引导、市场偏好等因素,投资组合偏向于ESG领域,第二年又因为市场偏好转移,就撤出ESG领域投资,致使投资组合“一年绿一年非绿”。“这种不稳定的投资风格我们称为风格漂移。基金经理对外宣称自己的基金具备ESG,但实际底层资产并非ESG,因其虚假陈述或遗漏性陈述,而造成投资人的误解,这种行为就是‘漂绿’。”

多管齐下“反漂绿”

“漂绿”往往伴随着信息把控上的难点。

施懿宸表示,以基金产品为例,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人若不具备ESG投资专业知识,无法辨别投资标的是否是“伪ESG”,也将造成“漂绿”行为发生。对于同一个产业、同一个行业评级相同的公司,需要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通过尽职调查,进一步确认公司在内控、风控流程中是否合理运用ESG要素,并是否对公司内部优化起到了作用,仅凭评级,无法对标的公司做出准确的判断,可能出现“漂绿”的行为。

特别地,关于投资标的是否“漂绿”,也需要留意本土化ESG指标和适配的方法学应用。由于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不同、步伐不同、能力不同、社会需求不同,在ESG监测和评级上易出现较大的结果差异。

记者注意到,多国监管正在采取措施进行“反漂绿”。比如,2022年5月,美国SEC对ESG概念基金的命名和投资标准信披提出了监管改革方案。基金命名规则方面,根据二十年前制定的规则,基金的名字里如果包含行业、地域或者投资类型,那么资产规模中投资在对应领域的资金不得少于80%。在最新的提案中,SEC也将把ESG概念纳入命名规则,ESG投资因子低于其他概念的基金将不得使用ESG或相关的名头。

此外,SEC也要求相关基金更详细地披露投资决策的过程。例如那些旨在影响董事会改变做法的基金,需要披露如何衡量目标的进展。将ESG作为主要投资标准的基金,还会被要求填写标准化表格,披露公司持仓股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2022年6月,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正在研究新的措施,以遏制“漂绿”行为,确保标注为ESG的金融产品具有可持续性。日本金融服务局(FSA)希望加强对与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有关的产品的监督和指导,比如要求提供投资信托服务的资管公司向客户披露更多信息。

国内监管方面,也在加速完善相关政策。2022年3月,人民银行研究局发表的《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一文中就提到,将强化监督,让绿色金融信息“暴露在阳光下”。文中提到,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核实验证,让每一分绿色资金的使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不让“洗绿”行为得逞。

此外,各方都在设法“反漂绿”。近日,中财大绿金院联合建行托管部共同创新开发国内首个全维度的ESG公募基金评级体系。据介绍,这是市场上第一个全流程解决公募基金“漂绿”问题的ESG评级体系。

关于这一评级方法将如何鉴别漂绿,施懿宸告诉记者,中财大绿金院全流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包含评估主体的三个关键维度(基金公司、基金管理人、底层资产),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例如评价基金公司的公司策略、内控流程、风控流程等是否与ESG相关,是否在ESG上有比较大的投入,是否通过公司管理流程强化投资组合ESG尽职调查的执行,在ESG投资方面基金团队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度等,以此确定公募基金是否存在漂绿和风格漂移的行为。

“就该评级体系本身而言,我们认为流程设定后,结果就不会漂移。” 施懿宸说道。首先,基金公司制定标的准入门槛,并将相关标准要求纳入内控流程约束基金经理对底层资产的筛选,确保对每一个标的公司进行完整的尽职调查,防止“漂绿”行为的发生。因为公司内控流程具有不可随意变更的特性,减少了人为干预,这也保障了基金经理选择标的的风格稳定性,不会出现风格漂移的情况。其次,“漂绿”行为的出现也可能由于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管理人不具备足够的ESG投资专业知识,无法辨别标的公司是否是“伪ESG”。而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将有助于判断基金团队ESG投资的专业能力,为投资人把关,再次减少“漂绿”行为发生。

长期来看,公募基金ESG评级体系除可以有效识别基金公司是否存在“漂绿”行为外,还倒逼基金公司规范自己的ESG投资流程,为投资人获取高质量投资标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市场甄别基金风险。一方面有利于ESG属性优质的基金公司,增加影响力,推广自己的基金;另一方面提醒投资人关注ESG风险, 有效助力传统基金向绿色转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ESG 纽约梅隆银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06 星源卓镁 301398 --
  • 12-06 丰安股份 870508 10
  • 12-06 华新环保 301265 --
  • 12-05 国航远洋 833171 5.2
  • 12-05 丰立智能 301368 22.33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