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最早的缆车是牛拉车

重庆城最早的缆车是牛拉车
2023年01月30日 01:35 重庆晨报
望龙门缆车开行后使用的 铜质圆形票 望龙门缆车开行后使用的 铜质圆形票
目前仍在运行的长寿西岩客运缆车,免费运送旅客。

现已荒废的望龙门缆车道

望龙门缆车(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望龙门缆车(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陶灵

由于山城地貌的特殊原因,缆车一直是重庆母城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鲜为人知的是,老重庆最早的缆车,并不是电力驱动,而是靠畜力牵引。位于南岸江边的王家沱铁轨畜力绞车,也是重庆民间最早出现的缆车。

老王家沱的缆车用牛拉

重庆南岸江边,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老地名王家沱,修筑南滨路后逐渐被人淡忘。

王家沱的得名,与南岸弹子石谦泰巷的王家大院有关。“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人中,重庆王氏子孙里有个叫王信文的商人,清道光年间看中了南岸弹子石回水沱边的一片开阔地,买下后建造王家大院,定居此处。王信文经营“万茂正”商号,把自古紧俏的川盐销往湖北各地和乌江沿岸,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盐商,王家因此跻身重庆名门望族行列。这个回水沱自然被大家称为王家沱。

王信文的孙子王为德接手“万茂正”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祖业,并在江边建起一套科学的仓储设施。食盐受潮易损,当空气潮湿时,便生柴火烘烤,仓库地下设有火道,连通墙壁中敷设的陶制管道,散热均匀。仓库房顶的四角装有大风轮,用皮带带动四周墙壁上的排气扇,抽湿排气。在没有江风也不需生火烘烤的平常日子,装有炉桥(铸铁箅子)的地下进气道也与墙壁管道相通,冒出屋顶,具有烟囱一样的抽风功能,使室内外空气循环流动。冒出屋顶的管道为弯头,可防雨水淋进和火星乱飞。盐仓外面,建有一个大晒场,用条石铺设,石灰糯米浆嵌缝,朝江边略微倾斜,不积水。

这些仓储设施中,最为先进的是生铁轨道装置,设在盐仓外晒场的临江面,直通江边最枯水位线处。轨道上运行一架牛拉木绞车,绞车的4个轮面有凹槽,用铁皮包裹,减小和减缓轮轨之间的摩擦与磨损。绞车牵引绳由多根细麻绳合成,磨损一根换一根,既节省,又保证了安全。牛拉绞车大大减轻了起卸装载的劳动强度,一个人也能把船上的盐包转运上岸。

从现有资料看,王家的铁轨畜力绞车也是重庆民间最早出现的缆车。

“洋码头”货运缆车靠人力

1936年,民国政府铁道部着手修筑成渝铁路,因建设器材运输的需要,在朝天门上游约13公里的川江北岸,原米坊码头的基础上,规划建筑成渝铁路工程局九龙铺(现九龙坡)码头。1937年3月15日,由华西兴业建筑公司开工承建,第二年4月27日建成一座斜坡式码头,正式交付使用。

九龙铺码头是重庆第一座半机械化码头,有一艘起重能力为40吨的蒸汽浮吊船,由德国西门子洋行和英国马尔康洋行设计建造,在当时重庆的码头装卸设施中最为先进,人们称之为“洋码头”。码头上还有一座用于货物起岸的木架缆车,虽然名字不同,但性质和原理与王家沱那架绞车一样,甚至还要原始,居然用人力运行。

九龙铺码头建成后,只起卸过少量的桥梁与小机车头等器材,便遇抗战全面爆发,铁路停建。时值1937年国民政府迁渝,军政部兵工署的器材内迁西南地区,有9700多吨物资从这里起岸转运。没能为成渝铁路出力的九龙铺码头,为抗日作了贡献,这座人力木架缆车功不可没。

1950年,中共中央西南局重新开工建设成渝铁路,对九龙铺码头进行机械化配套改建,把那座原始的人力木架缆车改为钢架缆车,并用蒸汽作动力。改建后的九龙铺码头成为重庆第一座机械化码头,实现了水路与铁路的无缝连接,完成成渝铁路30多万吨材料和设备的起卸。

望龙门建成首座客运缆车

当年重庆两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坐小木船渡江是市民唯一的选择。抗战期间一下子拥入大量外来人口,往来两江四岸的人数陡增。1938年元旦,新组建的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陆续开设4条轮船渡江航线,以缓解困难。

隔河渡水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重庆是山城,到处爬坡上坎,从轮渡码头到城内的大街高差大,往往要攀爬几百步石梯,不但重庆人叫苦,外地人更是难以适应。为解决从码头入城爬坡难的问题,便有了兴建缆车的提议。

1944年5月,国民政府经济部、重庆市政府和中国桥梁公司共同发起,募集资本金4500万法币,成立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人口流动量大的望龙门码头建一座客运缆车,在货物进出港量大的嘉陵江码头建一座货运索道,在牛角沱建一座客货兼备的缆车。

望龙门客运缆车于1944年7月开建,第二年5月16日竣工运行,轨道全长178米,垂直高度46.09米,总投资2350万元。每节车厢载客50人,日客运量7000人(次)左右,从开始运行至1946年底,盈利180多万元。为此,重庆缆车特种股份有限公司增加股本金为6000万元,拟在其他轮渡码头再建客运缆车,后因时局变化而搁浅。

当时,望龙门缆车乘车票为铜铸票牌,委托中国旅行社代售,旅客可预先购买,方便乘坐,上车后再由乘务员收回。这种铜牌票设计制作精美,缆车才开行三个月,竟有2200多枚没能回收,被喜欢的市民收藏了。上行与下行票牌形状不一样,上行圆牌,像一个铜小钱;下行票为方形,都没标注金额,估计乘坐价格不一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望龙门缆车票为印刷纸票,下行1分,上行2分;上世纪80年代下行2分,上行3分。上行一直比下行多1分。

望龙门客运缆车建成运行时,嘉陵江码头货运索道已完成直升提货绞车的调试工作,因岸边机房占地和过档趸船的问题没得到解决,建设进展迟缓。不久后抗战结束,重庆缆车公司绝大部分技术人员离开重庆,工程基本上处于停建状态。1949年朝天门地区发生“九·二”大火灾,工地库房和职工宿舍被烧毁,嘉陵江码头货运索道完全停工。

茅以升梅旸春合作设计

修建望龙门缆车是一项民生工程,值得一提的是,缆车公司聘请了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先驱茅以升为总经理,另聘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兼工务处处长。梅旸春是江西南昌人,清华大学毕业后公派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1925年在美国桥梁公司工作,1928年回国任教,1934年茅以升聘他担任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工作。1953年和1958年,他还参加了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分别任副总工程师和总工程师。

缆车建设虽说不是一项大工程,当时香港也已有客运缆车营运,但它建在山路上,不像重庆缆车要直达江边,受江水涨落的影响大,技术上考虑的问题多。

两位专家最终确定,缆车道在距离江边的轮渡趸船30米处开建,直达望龙门马路。安装在轨道上的两节载客车厢,由同一根钢缆拴系,缠绕在坡顶机房的钢绞盘上,用60千瓦的滑环式电机带动,一边卷一边放,车厢便一节上行一节下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缆车车厢没有门,运行时,工作人员把铁链横挂在两边的门框上拦着,车厢窗户也没装玻璃。当两节车厢相会时,两边的乘客还可以互相打望。缆车运营时间随轮渡的运行时间确定,时间超过16小时,平均每天运送旅客1.3万多人次,最高曾达1.7万人次。

随着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及多条公交线路的开通,以及过江索道的运行,坐轮渡乘缆车入城的市民越来越少。1993年,修筑渝中区长滨路时拆除了望龙门缆车站,缆车最终停运,其遗址于2010年被列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

“肩扛背驮,扁担绳索” 老川江码头真实写照

川江枯水汛期水位落差大,码头没有装卸设施的年代,“肩扛背驮,扁担绳索”是货物装卸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开展技术革新,川江码头纷纷建造土洋结合的装卸设备,货运缆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码头装卸作业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1958年8月,时值川粮大量出川,万州柑子园码头工人用牛皮建造了两条“滑道”,把岸上仓库的粮食滑到江边,提高工效近10倍。工人们尝到技术革新的甜头,又在另外的码头建了两条牛皮滑道。川江水位涨落变化大,汛期时几乎每天都不一样,牛皮滑道不可能跟着水位长缩,工人便将滑道与驳船连接处做成活动木滑板,哪个码头装载就搬去搭设,粮食可以直接输送到船舱内。但滑道只能往下装货,不能上行卸货,并且装货也只适合运送粮食之类的货物。于是万州柑子园码头在1960年建起了一座电动货运缆车,上下双车运行,日运送货物150吨左右。1979年,万州牌楼码头建成一座车道长306米的货运缆车,从可查的资料上看,这是川江码头上当时最长的缆车道。

川江码头在纷纷建造土洋结合的货运缆车的同时,也注重了客运缆车的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渝中半岛建成储奇门、临江门和朝天门南侧客运缆车,南岸龙门浩建成一座客货共用缆车。1984年10月1日,造价228万元的朝天门北侧客运缆车又建成运行。

1985年底,川江码头的重庆港有缆车道87条、涪陵港有35条、万州港有12条,并且重庆港九龙坡码头的货运缆车单车荷载已达150吨。(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码头 重庆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1-31 亿道信息 001314 35
  • 01-31 阿莱德 301419 24.8
  • 01-31 新赣江 873167 9.45
  • 01-30 湖南裕能 301358 23.77
  • 01-30 裕太微 688515 92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