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人口乡村振兴缩影:德胜村精准脱贫之路

5亿人口乡村振兴缩影:德胜村精准脱贫之路
2023年02月04日 13:56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等深线》记者 郭建杭 何莎莎 北京报道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步入冬季,华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但室外的寒冷难挡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的马铃薯种薯(微型薯)交易现场的火热局面。

每年的二三月正是马铃薯种薯的收购旺季,各家种业公司和上门收购马铃薯种薯的商家,会将从德胜村收购的马铃薯种薯发往全国各地。据《等深线》记者了解,在全国种植出产的马铃薯中,每4颗就有1颗是来自于德胜村的种薯。

这个曾经有名的“坝上穷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成功脱贫“得”胜。马铃薯种薯的种植不仅帮德胜村村民实现脱贫,也给他们带来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一切变化,还要从六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说起。

2017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七,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彼时的殷殷嘱托给德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

随后,德胜村因地制宜通过内培外引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壮大马铃薯种薯育种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培育民宿旅游产业,在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德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从土坯房搬进了别墅新居,从看天吃饭发展到大棚种植。相关数据显示,德胜村村集体经济由几乎为零,到2021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06万元。未来,德胜村将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德胜村村民徐海成一家四口,从2017年之前仅靠种植农作物为生,到现在通过种薯种植、光伏租金以及女儿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等多个渠道实现增收。

2021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居住人口为50979万人,现有村庄超69万个。未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议题,将围绕如何服务好这5亿农村人口来讨论。

德胜村是全国69万个村庄的缩影,德胜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对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实现乡村振兴都有借鉴意义。

德胜村旧貌 受访者供图德胜村旧貌 受访者供图
德胜新村的乡村别墅 受访者供图德胜新村的乡村别墅 受访者供图

设施农业带动增收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作为全国12.8万个脱贫村之一,德胜村的脱贫经验,对于未来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有启发意义。

德胜村曾经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世代以农牧为业,缺产业少资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与曾经的贫困有鲜明对比的是,现在的德胜村村民居住环境优美,已整体搬迁至德胜新村,村民收入来源丰富,财产性收入增加,本地的大学生也实现了返乡就业。

在德胜村担任了40多年村干部的叶润兵告诉《等深线》记者:“村集体经济连创新高,2022年村集体收入能到220万元左右。”记者注意到,叶润兵的微信头像是一张穿着黑色外套参加农民丰收节的合影,在言谈中处处彰显出身为德胜村人的骄傲。

德胜村的脱贫史,要追溯到2013年。

2013年,德胜村被划为贫困村。当时,叶润兵各处奔走希望借助扶贫政策,“积极地把村经济搞起来”。2017年,德胜村脱贫致富迎来转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德胜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并来到村民徐海成家一起算起了当年的收支账。

叶润兵回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当总书记得知很多村民在种植马铃薯原种时,对原种和成品的价格十分关心,并鼓励大家要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

2017年开春,德胜村以村合作社的名义流转了300亩土地,计划在村子的东西两头建设马铃薯种薯育种大棚。

在总书记的鼓励下,当年德胜村便建成300亩马铃薯微型薯育种园区和加工园区,建设育种大棚280个。2018年,“德胜马铃薯”被农业农村部纳入第8批“一村一品”名单。

“如今,德胜村的微型薯早已畅销全国。全村微型薯种植农户已近200户,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就近5000元。”叶润兵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五六月开始是德胜村村民最忙碌的时节,不仅要收拾整理好民宿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也是马铃薯种薯开始种植的时节。村名们一直忙碌到10月种薯成熟时,就要采摘整理,等着10月底来自于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收购商上门收购。

叶润兵告诉记者,现在300亩的马铃薯种植园,年产能达到4000万粒马铃薯种薯。

对于其经济价值,叶润兵告诉记者,每一粒马铃薯种薯的售价是0.3~0.5元之间,具体定价依靠品质来确定。目前,一个种植大棚能产15万粒,去掉1.7万元的成本外,还能有2.8万元左右的利润,一共280个大棚。总体计算下来,种植马铃薯种薯每年能给德胜村带来1000万元左右的经济效益。

在未来农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德胜村村民们并不止步于马铃薯一年一季的种植采收,也在思考如何引入更多的设施农业类别,实现一年四季的种植。

小西红柿等新的蔬菜品种是自马铃薯种薯之外德胜村引入的新设施农业品种之一。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华北最大蔬菜批发市场——新发地菜市场内,每天有上千斤的小西红柿来自于德胜村。

记者了解到,小西红柿的采摘季从11月开始,可以持续到来年3月。目前,德胜村一共有7个共计1万多平方米的小西红柿大棚,一天可以产出两三千斤,一年可以带来三四百万元的经济收入。

叶润兵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准备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实现春夏秋冬的四季生产。”

2022年初,德胜村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决定尝试特色蔬菜种植,这一次将视野放到了更远的地方。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资源丰富、农稳企兴,素有“粮仓之乡”之称,是省级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在近几年东游市的蔬菜种植屡次取得科研成果。

德胜村组织人员前往东游镇蔬菜种植基地参观学习,经过调研分析后决定种植苦瓜,并专门邀请福建技术人员多次到基地指导种植,解决了选种及技术问题,50亩的苦瓜种植基地在德胜村再次落地生根。

现如今,德胜村的苦瓜种植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逐渐走向正轨,现有的50亩苦瓜基地每天产量都可以达到600斤以上,丰产期可达到每天4000斤的产量。

致富路上有挑战

随着城乡人口流动加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在前几年曾持续下降,由2018年的40.42%,下降至2021年的36.11%,但未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频率将会降低。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指出,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人口就地就业发展,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在全国实现脱贫目标之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距、工农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农民进城务工的动力相对减弱。

当未来农村人口减少向城镇流动,留在乡村的人们需要怎样的生活?未来达到预期中的生活目标,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德胜村对此也有话要说。

有关数据显示,德胜村的村集体收入在2019年至2021年实现了平稳增长。

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37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69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0万元;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为164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50万元;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3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06万元。

实现脱贫致富并不是一蹴而就,消除贫困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德胜村的脱贫路面临其他乡村脱贫路上都会面临的问题。

叶润兵告诉记者,理念和站位问题是最先遇到的困难。“在建设德胜新村的过程中,一些工作在初期的推动时需要向村民加大宣讲力度,让大家厘清建设思路,很多要往前走的路即便有困难也要坚持前进。”

记者了解到,在马铃薯种薯种植园区建设初期,村集体面临资金、销路、技术等难题。初期在政府支持的100多亩地,以及200多万元现金之外,德胜村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贷款200多万元,建设了280亩的种植园。

目前来看,初期的建设规模足够大,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在贷款解决了前期的种植园建设之外,种植技术、销售渠道是更大的挑战。考虑到村民初期会对投资微型薯育种心存顾虑,缺乏技术支持,叶润兵带领德胜村村民和种业公司协商,大棚建起后,村民承包剩下的由种业公司兜底承包,此外,公司会在技术指导和联系销路方面,为村民提供帮助。

在280个微型薯育种大棚应声而起后,村民可以以每个大棚1000元/年的价格承租,贫困户优先租用,头一年村民累计承包了170个。

育种与此前的种植马铃薯的技术要求完全不同。在种薯的种植初期,德胜村邀请了张家口农科所的专家、河北农大的老师和种业公司的技术员,给村民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培训,村民们在前期是经过多轮的技术培训,甚至第一年部分村民因操作不当“交学费”浪费了部分种苗,才走上正轨的。

此前种种经历都是值得的。现年57岁的德胜村村民徐海成,通过马铃薯原种繁育,其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之前,徐海成的两个女儿上大学、妻子生病,而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仅靠18亩土地种植农作物的产出收入。2017年,徐海成以8万元本金承包大棚,投资种植微型薯。微型薯为马铃薯原种,由于其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售价远超马铃薯。

徐海成表示,承包规模由6个大棚开始,第二年种植规模实现数倍增长。通过微型薯种植,徐海成实现了购房购车,并解决了两个女儿的大学教育费用,未来还有长期可持续的收入。

而2022年开始建设的苦瓜种植则面临销路难题,苦瓜不如马铃薯种薯耐储存,在丰产期需要快速销售出去。在苦瓜丰产期来临前,德胜村两委干部积极奔走,与各单位食堂沟通联系、与超市联系、与酒店小馆联系、与蔬菜批发市场联系,积极开拓市场。目前已达成的合作意向能消化每天2000斤以上苦瓜,接下来该村还将继续开拓市场,争取能消化丰产期的苦瓜产出。

叶润兵告诉记者,设施农业实现规模化,实现四季种植,一方面可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德胜村村民的增收,种植基地可以提供很多工作机会,由村民种植采摘打理。

增加财产性收入

202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时,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焕鑫(时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提出,将主要通过四条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第一,要促进农民增收。特别要向高质量农产品要收入,向产业链要收入,向降成本要收入。第二,通过扩大就业增收入。一方面要促进就地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第三,深化改革增收入。现在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这是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潜力所在,要通过改革来激活。第四,要重点关注两类群体:一类是小农户,要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和加强农民种粮补贴,按时足额把惠农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另一类是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德胜村的农民增收路径可一一对应。

在打造马铃薯种薯的种植和销售产业链方面,加强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乡村旅游方面,打造民宿扩大就业增收,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光伏发电方面,利用天然的光照、风力等资源,唤醒“沉睡资源”建设光伏电站等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的财产性收入。

以乡村旅游建设为例。每年五一至十一之间,是张北草原天路的旅游旺季,也是德胜村民宿主人们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

结合德胜村的自然优势,毗邻县道后冼线和塞那都景区,距县城和张石高速张北3个出口均为15分钟车程。处于坝上地区纵(草原天路—塞那都度假区—中都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横(草原天路)两条旅游观光带的交会处,理论上有发展旅游的潜质。

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早在2017年,德胜村启动易地搬迁计划。2019年,德胜村3个自然村落整合为德胜新村,已建成民居140套19969.54平方米,涉及徐家村和马鞍架2个自然村140户366人。其中,建档立卡41户89人,常住人口为74户159人。

2019年,德胜村完成整体易地搬迁后,村民们开始利用乡村别墅和新村新貌做民宿。同年,首批民宿上线,“老王微民宿”“老秦民宿”纷纷开始正式运营,并且上线到民宿预订平台。

叶润兵告诉记者,目前民宿产业对于德胜村村民的增收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即业主自己打理运营民宿,以及业主将民宿出租给民宿公司代运营,每年获得租金、受雇打理民宿的劳务两笔费用。

从收入上看,叶润兵告诉记者,直接运营民宿的每年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出租给民宿公司的,每年有1.5万元左右的租金收入,以及四五万元的劳务费。

在创新的融资模式下,在实现光伏电站安装设立后,后续农户及村集体可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增收。

在光伏发电产业方面,德胜村目前已设立村级光伏电站,规模为500千瓦,年发电量75万度,2017~2019年光伏收入共计220万元。光伏收益用于对未脱贫户兜底和边缘户巩固及公益岗位的设立,其中未脱贫户每户每年可增收3000元,边缘户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

在融资方面,通过引进亿利集团投资4.35亿元,建成占地2600亩、规模50兆瓦光伏电站与光伏板下种草种药为特色的农光互补项目,种植中药材620亩、苜蓿1800亩。项目经济效益包括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每亩稳定收益500元;村民通过清扫光伏板、种植药材及苜蓿等就近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元。村民们每年出租土地和在光伏发电场务工收入在22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吸引“新农人”

有中部地区省份的统计局分析指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乡村人口的减少,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增量逐渐下降。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持续壮大也吸引了当地乡村人口就近就业创业。

事实上,多项公开的研究报告显示,在人口的区域流动方面,未来我国人口流动将呈现几个重要趋势:一是人口继续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流动;二是外出农民工返回家乡所在省会、地级市和县城,就近就地城镇化的比例有所增加;三是县城的重要载体作用得到一定显现,部分县城发展壮大成为中等城市;四是因各种原因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城市人口将稳步增加。

对于乡村人口如何就地就近创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德胜村给出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德胜村是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展示,体现了中国在消除贫困这一全人类共同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五年来,全村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手抓产业培育、一手抓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指示,打出了一套整合土地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对接市场资源的“组合拳”,培育出一个可持续脱贫致富的马铃薯微型产业,打造了可长期稳定增收的光伏产业,探索出了民俗旅游新兴产业。

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9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06万元。德胜村村委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德胜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德胜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张北德胜村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正在被全新打造成为环境优美、产业蓬勃、百姓富足、生态宜居的田园综合体,游客畅游其间,村民乐享生活。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磊认为,产业是促进农民实现增收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很多地区帮扶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技术含量较低的特色种养产业和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且存在农民主体缺失、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因此,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多元产业发展,是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第一,在产业选择上,要以实现农民的长期稳定增收为目的。第二,在产业设计上,要以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核心。第三,在产业发展上,要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方向。”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马铃薯 脱贫 总书记 乡村振兴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7 扬州金泉 603307 31.04
  • 02-07 一致魔芋 839273 11.38
  • 02-07 坤泰股份 001260 --
  • 02-06 利尔达 832149 5
  • 02-06 中润光学 688307 23.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