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2年,我家填到合川来

1692年,我家填到合川来
2023年02月06日 01:10 重庆晨报
晚清小镇上的杂货摊(资料图片) 晚清小镇上的杂货摊(资料图片)
江边的纤夫(资料图片)

晚清集市上的人们(资料图片)

晚清成都裁缝店(资料图片)

晚清市井百态(资料图片)

晚清搬运工(资料图片) 晚清搬运工(资料图片)

□李正权

某日亲朋聚会,说到字辈,说到“湖广填四川”。得知我是入川第九代,得知我家字辈“逢春思宗祖,永远大明朝”,全都惊奇。回家再次细读家谱,那动乱年代的虎啸狼嚎又响耳边,先祖们筚路蓝缕“填川”身影又浮眼前……

●父亲抄写的家谱

我家家谱是父亲抄写的。那时他可能不到20岁,还在四川合川(现重庆合川区)双河乡。双河乡位于合川北部,有两条小河,其交汇处形成一个小乡场。我家家谱第一行就写着“凤凰溪系”,很可能得名于这两条小河。

父亲只读过一年半书,是新式小学,成绩好,读一学期就跳一级,把五册班读完交不起学费就只有辍学。解放后单位上要定学历,于是拔高,竟然算为初小毕业。可能是辍学后在家有空,就抄写了这本家谱。

在双河乡,李氏可谓大户,散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丘陵之中。推测起来,家谱不可能像父亲抄写的这样简单。据父亲生前说,他只抄写了与我们这一房有关的一部分。人年轻,文化低,他也把握不准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哪些应该抄、哪些不应该抄,因此信息也就不完全,很多地方让人疑问重重,不得要领。

家谱是用线装的宣纸书稿本抄写的,有蓝色油墨印的框,框线一粗一细,折缝处印有“文明开通”字样,还有“合川荣荗煊”字样,当然都是繁体。“荣荗煊”应该是商号名,也就是生产出售这种书稿本的商店名称。

父亲抄写的时间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书稿本共10页20面,后面三页是空白,空白页前3页也留有相应的空白地方。后来又在那空白处添加了一些内容,添加的当然都是后来发生的,例如母亲和我以及我兄弟的名字,那肯定是20世纪50年代添加的,有的甚至是70年代添加的,例如祖母1973年去世,是用钢笔添加的。从字迹看,后来添加的反而不如原来的字写得好。父亲很小就下力,字怎能写好?添加的文字硬硬的,一看就知是长期使用圆珠笔致使手指动作生硬造成。

虽然信息不全,虽然粗糙,有总比没有好。几十年过去,家谱损坏较重,前几年我将内页拿去装裱之前,封面几乎已完全损坏。

●六十代字辈代代相传

我家是“湖广填四川”时来到重庆的。家谱首先标出的是李家的六十代字辈。父亲抄写时抄错了顺序,然后用一、二、三、四标出以示纠正。

整理一下,这六十个字辈是:“逢春思宗祖,永远大明朝。国正乾坤定,英雄世代超……”有朋友听说了前面4句,立即判定:“这肯定是明末制订的。”的确,如果是“湖广填四川”时才制订这样的字辈,万一走漏风声,结局很可能是满门抄斩。清初,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人都要杀头,何况“永远大明朝”!

家谱上说:“四代祖思幸之子宗长,字康先,康熙卅一年由胞伯思喜襁负,自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入川,插苫合川西里双河乡凤凰溪为业。”康熙卅一年是公元1692年。宗长入川,说明他前面还有“逢”“春”“思”三代人。平均每代人20年,倒推回去,第一代人应该是1632年左右出生,因此制订字辈的时间应早于1632年。

若以1632年为准,则是明崇祯五年,那年黄河于孟津决口,军民商户死伤无数。同时,高迎祥、罗汝才、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势力渐大,驰骋陕西、山西。虽然1632年的南方可能还较为平静,但哪怕穷乡僻壤,也应知道战乱已经开始,很可能受到波及。

战乱是古代中国最大的灾难,远远超过天旱、水涝、瘟疫、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伴随而来的,就是逃难,就是分离,就是死亡。据《中国古代历史上的14次人口大灭绝》一文中说,明末混战使中国人口从1亿锐减为2000万,人口损失了80%。在战乱信息频传的日子里,先祖们可能开始惴惴不安,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古代中国的本质是家族社会,中国人都有浓重的家族情结,面对可能到来的家离子散,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制订字辈。同姓之人,字辈相同,又是同一祖籍,那肯定就是一家人了。用这样的方法来验证,有时可能比DNA还灵。战乱将至,可能家破人亡,可能天各一方,为了避免今后相见不相识,先祖们就制订了这个字辈。

●胞伯襁负“填川”

据我所知,“湖广填四川”来到四川重庆的人家,几乎都有家谱,也都有相应的字辈,但大多只有20个字,一般不超过28个字,60个字的极少。即使一辈人20年,60个字辈至少也要管1200年。

家谱上说,我家是“自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入川,插苫合川西里双河乡凤凰溪为业”的。如今的四川人重庆人,大多都是“湖广填四川”“填”来的。只要一问,大多都会说到孝感乡。不过,已有专家考证过,孝感乡仅仅只是一个移民中转站,说我家祖籍是麻城县孝感乡大约是有问题的。

我家祖上是康熙卅一年“填”川的,那时“填”川虽然已经开始,但规模还不大。直到康熙卅三年,才正式颁布《招民填川诏》。此后,各地“填”川的农民才络绎不绝。我家祖上提前“填”川,十有八九应该没有经过孝感乡。作为官方“填”川的中转站,康熙皇帝的诏令没有发布前,是不太可能有的。

那么,家谱上为什么又要说是从孝感乡来的呢?《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要中国人拖儿带女离乡背井,远迁异乡,除非是遇到某种不可克服的难题才可能。这样的难题可能是官府强制,可能是灾荒所逼,可能是贫穷无奈,也可能是带罪潜逃。是什么原因逼迫我家祖上提前“填”川,已无法考证。

四代祖宗长是“由胞伯思喜襁负”入川的。襁者,背婴儿用的宽带子也。襁负,就是用带子背着。也就是说,四代祖“填川”时还是婴儿。这中间的问题就多了:婴儿为什么要“填川”?为什么是胞伯“襁负”着他“填川”?他的父母呢?他的父母为什么不“填川”?胞伯思喜有子女吗?一路“填川”的还有李家的其他人吗?遗憾的是,父亲抄写家谱时把相关内容省略了,或者本来就没有写明白。不过,听父亲讲过,“填川”时,李家就只有他们叔侄两人,这是祖上一代代口传下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至少可以推定,“填川”时,宗长的父母已经不在。否则,哪个父母舍得让自己还只能让人“襁负”着的儿子前往几千里之外的荒野之地去“插苫为业”?

我们不可能知道祖先们当年入川路途上经历过多少挫折险阻,也不知道祖先们“插苫”落户后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但想想也让人背心凉凉。明末清初,四川、重庆经过几十年战乱,人口锐减,甚至几十里几百里都见不到人烟。即使带有若干银两,荒山野岭又去哪儿买吃的、找住的?“插苫”后,没有房屋,没有农具,又靠什么来生活和生产?虽然有史籍记载,清政府也曾向移民发放过种子、农具和耕牛,但数量极少,并不是所有移民都可以得到。

因人口稀少,虎患也就极其严重,大白天里老虎竟然可以优哉游哉从通远门走进重庆城来“散步”,农村阔野的老虎当然就会更多。夜深人静,老虎啸叫,会是怎样的毛骨悚然?能够坚守,要有怎样的坚强意志?能够繁衍生息,又要经过多少的顽强拼搏?

●“老屋基”遍布川渝各地

从四代祖(入川第一代)宗长算起,到我为止,已经是九代人。

家谱上说,我父亲和我三伯都出生在白鹤屋基,白鹤屋基可能就是我家的祖业。因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到过,让我记忆深刻。“白鹤屋基”四个字好像还有点诗意,曾经引起过我的联想。我还请人刻了一枚“白鹤屋基”的闲章,作文曰:“白鹤屋基者,鹤去屋崩,乃荒地半亩耳。”

推测起来,那地方最早的房屋也许是别人家的,但房屋已经毁坏,只留下屋基。重庆、四川叫“屋基”的地方颇多,诸如大屋基、老屋基之类的四处皆有,估计是明末清初战乱留下来的遗痕。人死了,房塌了,湖广来的移民将就那屋基建房,也可省一笔费用。

如今,白鹤屋基还在,位于双龙湖边,一涨水就可能被淹没,因而早就被遗弃。我去看过两次,竟然还留有残垣断壁。只是那屋里屋外到处都是野草荆棘,难以下脚。还有就是密密的碗口粗的楠竹,将那残垣断壁几乎完全掩盖起来。站在屋中,抬头望着被竹枝和树冠遮挡的天空,一股说不清的情绪油然而生……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重庆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7 扬州金泉 603307 31.04
  • 02-07 坤泰股份 001260 14.27
  • 02-07 一致魔芋 839273 11.38
  • 02-06 利尔达 832149 5
  • 02-06 中润光学 688307 23.8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