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青山绿树多

张静

理学家之诗,往往纯粹说理,陈腐可厌,常被后世攻讦,但也有例外。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朱熹的诗,虽然也讲理,但经常能寄情于景,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首朱熹的《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诗题中的“水口”,在今天福建邵武东南,古称闽关,宋置水口寨,位于古田溪汇入闽江处,居水陆交通要道。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宋庆元三年(1197)赵汝愚、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最严峻之时,朱熹和他的学生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重点在表现清晨醒来时的瞬间感想,富有生活理趣。起笔从今朝雨霁回忆昨夜情景,“昨夜扁舟雨一蓑”,昨夜诗人乘舟到水口一带,大雨瓢泼,风急浪高,江天一片漆黑。诗人披着蓑衣,躲进船舱避雨,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翩。前两句虽是直写经过,但颇多转折。“雨一蓑”,很鲜明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航行时诗人的状态,大有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以及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的潇洒,反映出诗人随境而安的从容淡定。次句写满江风浪,而且是整夜的满江风浪,诗人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势险恶,却换个角度,以“夜如何”改换揣测语气,究竟是忐忑不安之疑惧,还是多少有几分倔强不屈之反问呢?“夜如何”之“夜”与上句“昨夜”之“夜”有意重复,渲染了风雨之黑夜的艰险情境。诗人在船舱中,耳听风浪之声,因而发出这样的疑问,通过这一问,也点出入睡后风浪不但持续且又加大的景状。

诗的后两句写天明雨霁之情景。“今朝试卷孤篷看”,承上启下,与首句的“昨夜”形成对举。昨夜是风雨交加,而今晨雨停了,诗人赶快卷起篷窗向外观看,这句承“夜如何”而来,看似不接,实际上接得很巧。“夜如何”三字有着丰富的意蕴,其中必有的一层可以理解为: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孟浩然家喻户晓的名作《春晓》诗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句,也是类似的情感观照。所以诗人醒来就试着卷篷要一看究竟,表明诗人整夜都没睡踏实。“试”即试探,写出诗人生怕昨夜满江风浪带来不好的后果,是虚字传神之处。句尾着一“看”字,自然地引出了第四句“依旧青山绿树多”,浓墨重彩地展现诗人舟行所见雨霁的新鲜景象:风雨过后的闽江,波平浪静,两岸景色依然是青山滴翠,绿树葱茏,令人赏心悦目。有前句的“试”“看”蓄势,末句答案出来后,我们更能体会诗人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这一心情,从“依旧”“多”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而“青山绿树多”与千古名句“花落知多少”形成文本呼应,更耐人寻味:在接受风雨打击后依然坚挺的一定是青山绿树,而绝非美艳娇花。末句纯然写景,却景中含情,景中寓理。

朱熹的哲理诗,不用理语,而饶有理趣。近代诗论家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就曾称赞朱熹“登山临水,处处有诗,盖道学中之最活泼者”。本诗所写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诗人却从此次舟行的亲身经历中悟出一个道理:不管风浪怎样险恶,都无法摧垮青山绿树,风浪过后,大自然仍然生机蓬勃,无限美好。读者由此获得启迪,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要畏惧暴风骤雨和惊涛骇浪,而要保持坚强乐观的心态,要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人的生命活力终究要战胜黑暗邪恶的势力。从诗人对待风雨的坦然,以及对青山绿树历经风雨而本色未改的赞叹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掘本诗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经受过江浪考验的人精神不灭,勇气常存,就如青山绿树一样,洗礼之后,本色依然。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南芯科技 688484 --
  • 03-24 科源制药 301281 --
  • 03-23 中科磁业 301141 --
  • 03-22 日联科技 688531 152.38
  • 03-21 花溪科技 872895 6.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