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假测评真带货

  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55.7%涉嫌商测一体、以商养测,35.7%涉嫌虚假测评……3月21日,中消协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提到了上述数据。

  第三方测评是互联网革命的产物。人们常说,生意的本质就是信息差,多年来,这也成了横亘在卖家和买家中间隐形的墙,买的不如卖的精,消费者始终处于天然的弱势状态。

  但互联网内容生态的成熟,为“拆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当专业的纵向拆分有了需求,广泛的横向对比有了期待,第三方测评便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能在海量的商品中,帮助消费者承担一定的试错成本,完成货比三家的复杂操作。

  “第三方”标榜的是客观、中立,“测评”标榜的是专业、真实。可惜的是,第三方测评既没有守住第三方的中立,更没能履行测评的义务,做起了明着当裁判,暗里当运动员的生意。

  过去这些年,我们疲劳于直播间里夸张的砍价剧情,反感于商品评价里清一色雷同的好评,纠结于社交媒体平台上拉踩不一的笔记。当种草和拔草的消费心理被反复拿捏,第三方测评的存在才更显珍贵。一旦公信力坍塌,第三方测评不仅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间接扰乱了市场,成为不良商家操纵消费行为的“帮凶”。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从需求看,第三方测评有其存在的商业逻辑。从海量商品中货比三家,为消费者、厂商充当信用“证明人”,测评做得好,更有利于供需的适配、消费循环的畅通。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面对新形态下的新产物,建立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双重保险,对修复行业生态、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方测评,不是游离于消费生态中的独立存在,恰恰因为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更需要规范。行业具体的从业资质、入门门槛,相关账号统一的管理,实打实的测评标准,完善的职业规范,都应该逐步补齐。

  “网红律师”罗翔曾写到,法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维护秩序,而要维护秩序必须以惩罚为后盾。夯实第三方测评的主体责任,既需要相关法律的约束,杜绝利益勾连,更需要监管部门常态化的专项整治行动。违规成本明确了,秩序自然而然就有了。

  在整个过程中,平台并不是那把“无罪的菜刀”,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中消协发布的违规案例中,有账号还挂着明晃晃的蓝V,无形当中成了为第三方账号背书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强化账号认证、内容发布的审核,完善算法的倾斜规则,不以流量为唯一标准,本就是平台的职责所在。

  测评号可以带货,但不是“谁给钱”给谁测评,为其带货。堂堂正正地做测评,大大方方地接广告,没什么不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带货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4 科源制药 301281 44.18
  • 03-24 国泰环保 301203 46.13
  • 03-24 南芯科技 688484 39.99
  • 03-23 中科磁业 301141 41.2
  • 03-22 日联科技 688531 152.3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