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发布 四川13区上榜

2023赛迪创新百强区发布 四川13区上榜
2023年03月28日 13:21 川观新闻

转自:锦观新闻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重磅发布《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研究报告》。在“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榜单”中,四川共计13个区上榜,其中9个来自成都。

其中,武侯区名列第15位,为上榜“四川团队”中最高排位。龙泉驿区名列第43位,双流区名列第50位,青羊区名列第62位,锦江区名列第65位,金牛区名列第67位,成华区名列第86位,新都区名列第87位,郫都区名列第89位。

此外,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名列第33位,宜宾市翠屏区名列第69位,泸州市江阳区名列第88位,德阳市旌阳区名列第91位。

提升城区的创新水平,发挥城区的创新创意功能,是新时代下城区的使命担当,也是城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构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据悉,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构建了“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R&D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等16个二级指标的城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区创新环境、服务、主体、成效等城区创新要素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了全面分析。基于统计数据及赛迪产业大脑,对全国(除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地级市市辖区创新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

创新百强区评价结果显示,城区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创新百强区集聚了1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14家,是我国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引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优化创新生态、探索突破性创新实践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榜单分析

1.集聚引领作用突出

创新主体集聚发展。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2.5万家,较2022年增长了28.9%;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1814家,较2022年增长了116.2%,创新主体的培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百强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分别占全国(除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总量的35.0%和24.3%,是中国创新主体蓬勃发展的重要载体。

创新生态优势显著。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教育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2.5%和4.5%,分别高于全国水平7.2和0.6个百分点。创新百强区集聚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市场主体162.5万家,占到全国(除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总量的30.1%。

2.地区分布仍不均衡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中,东部地区占59席,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占19席,东北地区占3席,区域分化特征明显,东部地区创新优势依旧突出,中西部地区所占席位较2022年有所提升,城区创新水平有所增强。

创新百强区表现出显著的南北差距,南方地区占创新百强区的85席,而北方地区仅占15席,呈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格局。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在四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3.省(区)梯度差异明显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分布在19个省(区)内。其中,广东、江苏各占18席,并列位于第一位,四川、浙江各占据13席,并列位于第三位,以上四省为第一梯队,第一梯队上榜总数为62个。

湖南、湖北、山东、福建、陕西、安徽组成第二梯队,上榜城区总数为27个。辽宁、河北、云南、山西、江西、黑龙江、河南、广西、甘肃为第三梯队,上榜城区总数11个。

赛迪创新百强区(2023)在南北地区的分布情况

新时代城区如何有效提升创新水平?赛迪顾问提出相关建议。

1.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夯实城区创新基础

开展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商用部署、推动超高速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打造智能物联感知设施体系,建设全面覆盖、动态监控、快速响应的城市感知体系;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以及面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平台支撑设施。关注新型基础设施的带动性、引领性和赋能性,着力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带动新的产业发展。

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传统交通、市政、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数据信息收集、检验检测、管理监督的智能化水平。

2.营造互融共促生态,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强化创新服务配套支撑。构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科技金融创新,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的服务水平;积极引育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孵化服务、创新创业媒体、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主体,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构建开放友好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积极为创新主体营造公平公正、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使企业向着创新主要决策者、投入者、组织实施者及受益者的方向转变。保障创新资源的充分合理配置,积极开展有利于促进创新增长的体制机制改革。

搭建创新要素集聚交流的平台。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人才、科研院所、创业企业、产业龙头、金融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加强交流,打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积极挖掘创新应用场景,通过需求反馈引导促进生产端创新活动的开展。

3.紧抓核心驱动要素,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构建外引内培的人才发展体系。加大高层次人才、技术团队的引进力度,打响人才工作品牌,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建设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工艺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

积极完善科技创新孵化培育体系。高标准建设孵化载体、高质量提供孵化服务,建立完善“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独角兽企业-平台大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通过培训分享、政策咨询、资源对接、上市辅导多种方式,助力小微创业企业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大力推动校地合作、支持校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探索相关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团队创新创业。

4.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联合体,引导联盟内企业间开展协作创新,汇聚产学研用各方资源,加强沟通交流和分工合作,重点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部署创新链,重点支持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

积极融入区域创新格局。打破行政边界,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共建创新平台等为抓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要素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共享共联、高效利用,促进区域创新产出绩效的整体提升。结合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着眼区域发展大局,实现城区创新的差异化定位。

5.加强技术攻关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自身产业创新需求引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院所、高校创新合作机制,围绕关键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大力推动公共创新平台共建,建设关键产业领域的公共技术平台、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等。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链主企业研发投入意愿,支持由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载体,开展技术攻关,特别是在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布局;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不断推动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蔡宇 供图 赛迪顾问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四川省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9 鼎智科技 873593 30.6
  • 03-28 中电港 001287 11.88
  • 03-28 海森药业 001367 44.48
  • 03-28 中信金属 601061 6.58
  • 03-28 常青科技 603125 25.9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