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 变化的是菜市 不变的是烟火

城市更新 变化的是菜市 不变的是烟火
2023年03月29日 03:34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城市更新 变化的是菜市 不变的是烟火

中国古代市场

路边菜市

宽窄巷子旁的智慧菜市

上海“三角地菜场”老照片

圣卡特琳娜老菜市

改建后的圣卡特琳娜菜市 改建后的圣卡特琳娜菜市

如果说时尚繁华的CBD是城市最为光鲜亮丽的一面,那菜市场就是她不施粉黛时最真实的模样。菜市场里不仅藏着这座城市最朴素的美食,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烟火之气、生活气息最浓厚之处。作家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中写道:“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了,就放他去菜市场走走”。在汪先生眼中,菜市场是一个治愈的地方,摊主与顾客的一递一接之间,留存着人与人之间质朴且纯粹的交流。

菜市场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也在不断升级与变迁。从路边摊、露天早市,到数字菜市、智慧菜市,充满了烟火气与市井味的菜市,如城市本土素材的特色博物馆:油盐酱醋,肉蛋鱼虾,琳琅满目的果蔬,令人垂涎的美食,乃至于各式家居用品,让奔波在生活中的老百姓浸润其中,体验到生之乐趣。他们在这里汲取生气,化成生活的力量。

唐宋之时,

没有专门的“菜市场”

民以食为天,食材是人类早期商品交换最典型的类型之一。早在数千年前,食材交易市场在全世界各地兴起;目前可考据的最具代表性的早期集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罗马庞贝城。

中国早期集市的历史也相当久远。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据《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当时的中国古代城市里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商业集市的萌芽,但其规模不大,而交易大多采用以物易物的形式,交易物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食物便是其中之一。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由官府集中管理的交易集市。在当时的首都、郡国乃至大县城之内,城市格局一般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绕,四面设门,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市内店铺按商品种类区分排列在规定地点,称为“肆”或“次”。

在这些“市”中,设置有专职官吏进行管理,历代名称不同,如司市、贾正、市令等,但其职责却大致相同,因此也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市场监督管理局。

至于小县城和乡村,老百姓的物资交易一般都是在露天环境进行,这些场所包括沿井、沿河、沿街或沿道路等区域,它们是农村之间以至于城乡之间物资交换的会合点。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曾经坊市分隔的规定被打破,开始形成坊中有市,市即在坊的厢坊制商业格局,这种模式非常接近今天的社区商业形式,也带动了宋代以后城市的繁荣。这个时期的市仍然以综合类商品交易为主,而专业分类的市场并未成形。真正意义上的菜市场,特别是室内菜市场直到距今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才出现。

上海“三角地”和成都“青石桥”

清末,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日益加深,许多外国人来到了中国并在此定居,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就是上海。1864年,为了解决在上海生活的“老外”们的买菜问题,英国商人汉璧礼(Thomas Hanbury,1832年-1907年)与一位法国神甫经有关当局同意,在今宁海东路东端的空地上搭了几个大棚,命名为“中央菜场”,规定从1865年元旦起,菜贩都得集中进场营业。因为当时居民没有上菜场的习惯,摊贩也不愿意缴纳租金到菜场里经营,因此不到一年“中央菜场”就关门大吉。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却开启了中国“室内菜场”的历史。

到了1890年,上海的塘沽路、汉阳路、峨眉路三条路相交处形成的一块三角形土地上建成了“三角地菜场”,标志着中国室内菜市场逐渐进入成熟期。最初的三角地菜场非常简陋,到了1916年,“三角地菜场”开始重建,新的“三角地菜场”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菜场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曾被誉为“远东第一大菜场”。

与此同时,在距离上海1600多公里的成都,菜市场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最典型的一座,就是成都人今天依旧熟悉的青石桥农贸市场。

青石桥区域作为商品交易汇聚地的历史相当久远,而到了清代,青石桥是成都市中心最主要的一座码头(当时成都市中心有“金河”穿城而过),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成都中心最重要的集市。民国时期,金河的航运量开始减小,但老百姓生活的惯性却让青石桥早市保存了下来。

上世纪70年代,青石桥早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最初沿街贩卖蔬菜水果的小摊贩自发形成的集市,变成了以街为市的大型市场,后来发展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贸市场。2002年7月,旧的青石桥菜市场升级改造,原本以街为市的格局更新成了室内市场,后来逐渐发展为以海鲜为主、其他农副食为辅的经营格局,并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青石桥之外,城北的曹家巷工人村农贸市场、城南的玉林大市场、城西的抚琴综合市场、城东的建设路综合市场也各自风靡一时,成为老成都记忆深处“菜市场”的代名词。

从路边菜市、顶棚菜市再到商超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马路菜市是早期最常见的菜市场形式,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受天气影响极大,如果遇到大风大雨天气,路边市场瞬间“人去摊空”,只留下因买不到菜而惆怅的市民和卖不出菜而发愁的菜贩。

从1988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了持续至今的“菜篮子”工程。在此背景下,各地的菜市场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黄金期,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有顶菜市场1.0版本——钢棚市场横空出世。这种上有金属顶棚、下有水泥菜台的菜市场凭借着简易低廉的造价和能遮风挡雨、可固定经营的特点,立刻在全国各大城市兴起并逐渐下沉到中小城镇当中。到了90年代,这类钢棚菜市场已经成为各地的顶流,甚至是城市的生活地标。

以菜市场为基点,各行各业在此生根发展,如小卖部、小餐馆、网吧游戏厅,甚至是银行、民生单位的服务部等等;菜市场周围的住宅区,也成为当时最受居民青睐的黄金地段。近期热播电视剧《狂飙》中,高启强的卖鱼摊就地处于这种钢棚菜市场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进入21世纪,老百姓的菜市场又增添了“新势力”——大型商超。1999年,成都首家家乐福开业,一时间为市民打开了一扇买菜的“新窗口”。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恒温空调全天候开放、主食副食零食生活物资一体化的购物模式、明码标价的价格体系、灵活多变的折扣政策,瞬间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购物,形成了一道别致的城市风景线。

商超的入场,为传统的菜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家乐福、沃尔玛、欧尚、麦德龙、伊藤洋华堂为代表的国际大型超市的纷纷入驻,用优质服务与购物环境迅速拥有了一大批“粉丝”。传统的菜市场虽然还没有沦落到“门可罗雀”的窘境,但生意大不如前却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有学者预言菜市场不久之后就会被超市取代并逐渐消失。可后来的情况却让他们大跌眼镜。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各大城市中,依然还保留着数百个大型菜市场,而当年火爆一时的商超却在竞争中逐渐消失——2021年9月,成都最著名的大型商超、在成都运营了22年的家乐福八宝街店关门停业;2022年12月,伊藤洋华堂春熙店终止经营。

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超纷纷退场,我们买菜的方式又会迎来怎样的变革呢?

菜市场越来越“智慧”

2010年前后,网络购物开始在中国流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联网体系的完善,到了2015年前后,老百姓的“网购”对象开始转向生活里最熟悉的那片领域——买菜。

2015年前后,一大批同城买菜APP开始兴起,不少菜市场将自己的商品搬到网上,再通过快递物流,送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2020年前后,美团、拼多多等基于电商平台的团购进一步发展,消费者所购买的菜品从曾经的“半加工菜”“易保存菜”等,逐渐拓展到“生鲜”类。毫不夸张地说,以前只能在菜市场和商超买到的菜品,如今通过网购,已经能够全部将其收入囊中。而且得益于进货渠道与销售环节的“扁平化”,网上买菜价格更便宜,折扣更实在,新鲜程度也上升至可满足绝大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如今网上买菜还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得到精准化的推荐,为很多有“选择困难”的人解决了“选菜难”的问题。至此,网上买菜拥有了“智慧”,吸引了绝大多数年轻消费群体的目光,成为他们解决生活所需的第一选择平台。

面对网上买菜的竞争,商超也随之积极转型。以沃尔玛、永辉、京东超市为代表的传统商超和新兴商超,也纷纷推出了自家的网上买菜、送货上门的服务,通过网购平台与自家购物体系的无缝连接,加入到了网上购物、送货上门的竞争赛道中来,为日渐式微的传统商超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相对于网上购物平台和大型商超,传统菜市场将自己的目标群体锁定在更加精准化的赛道之上——老年群体。如今大量的老年人并不适应或者并不喜欢网购这种新潮的买菜方式,他们依然保留着“逛”菜市的习惯。

一个“逛”字,浓缩的是老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而言,菜市场不仅是购物的场所,更是社交的平台。在菜市场,依靠着蔬菜果蔬肉食做纽带,一群老年人就能够充实地进行社交活动,有效地填充了他们的空余时间。传统菜市也凭借着足够新鲜、足够烟火气和市井气等优势,成为网购和商超无法替代的生活物资获取平台。

为了提供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购物体验,传统菜市也在不断进行升级。在成都,大量智慧菜市出现在生活社区周围。这些智慧菜市专注于朝“小而精”的方向持续前行。如今,这些智慧菜市已经覆盖了成都市大部分区县,在社区中担当了城市文化的另一个展示平台。

比如,在很多新兴的“智慧菜市”里,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为购物者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引导,比如菜市场入口处的大屏幕上,就详细地显示出当日菜品种类与来源、农残检测结果等信息,菜市场内广泛使用的AI智能秤、电子小屏也将商户信息、商品信息、商品价格等相关信息实时显示,让消费者“看得清楚、买得放心”。消费者凭借收银小票,可以扫码获取商品数量、单价、总价等信息。

“以前到菜市买菜,最怕菜品以次充好,短斤少两。在智慧菜市里,这些烦恼全部都解决了,我基本每天都会来逛一次。”前来买菜的市民说。

网购、商超、菜市,构成了如今老百姓充实“菜篮子”的“三驾马车”,它们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目标群体,各自有各自的区位优势,但也不约而同地向着品质、便捷、智慧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化。

数千年以来,菜市场积淀的烟火气与市井气,如今依然以不同的方式延续。正如古龙所说:“再心如死灰的人,一进菜市场,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发对生活的热爱。”从某种意义来说,菜市场就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底,也是一座城市最温情的所在。

延伸阅读

一个植入城市肌理的菜市

2000年7月,年仅45岁的恩里克·米拉雷斯在遗憾和期望中去世。此时,由他主持设计的圣卡特琳娜菜市场改造工程仍在继续。

圣卡特琳娜菜市场距离他的家只有5分钟的路程,这里有他熟悉的景象和气味,满载着他儿时的记忆。这座建于19世纪的菜市场,留下了这块场地上古老的建筑痕迹,但历经岁月风吹雨淋,已经有些破败不堪。

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部分,早在1997年,巴塞罗那市政府开始征集该菜市场改造设计方案,米拉雷斯和他的EMBT事务所赢得了这个项目。对米拉雷斯来说,场地上的历史性的对话已经存在,并且一直在进行,“你不能把它打断。”

最终,就在离旧址的不远处,新的圣卡特琳娜菜市场于2005年竣工揭幕。如今,在与巴塞罗那主教座堂轴对称之处,一个巨大的波浪状彩色屋顶占据了人们的视线,它精细、纤巧而奔放颜色,犹如一片富足的海洋。设计的灵感和色彩,来源于菜市场内的摊位上摆放的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这样,屋顶上的颜色和图案就属于菜市场本身。

它甚至出现在巴塞罗那的官方旅游网站上,向丰厚的历史、个人的灵感和人们热爱的这座城市致敬。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亦铮图片均据网络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菜市 菜市场 成都市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3-29 南矿集团 001360 15.38
  • 03-29 陕西能源 001286 9.6
  • 03-29 柏诚股份 601133 11.66
  • 03-29 鼎智科技 873593 30.6
  • 03-29 江盐集团 601065 10.3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