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出海记①丨 创新为帆,“上海船”劈波斩浪闯世界

“上海制造”出海记①丨 创新为帆,“上海船”劈波斩浪闯世界
2023年03月30日 12:5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中国船舶沪东中华提前一个月命名交付 今年首艘大型LNG运输船“昆仑”号

编者按

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增长动能不足、下行压力凸显等复杂严峻的外部不确定性,上海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升级,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和力度,赢得越来越多国际市场的认可和信任。即日起,本报推出“上海制造”出海记系列报道,通过记者深入调研和采访,呈现上海制造业在多个领域的亮眼“出海”表现,以及转型升级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期待“上海制造”在未来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上海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能级、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春风浩荡,百舸争流。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上海制造”为全球航运业送上一份确定性。3月23日,又一艘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在沪命名交付,距离上一艘交付只相隔了半个月,从而使得上海船企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建造领域的领军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这艘“地中海·塞莱斯蒂诺马雷斯卡”号集装箱船,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和瑞士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建造,是24116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系列的2号船。而在3月9日,沪东中华为地中海航运建造的“地中海·泰萨”号也已交付。

事实上,在全球航运市场上,“上海制造”已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统计显示,中船集团旗下在沪三大船企——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去年累计完工交船48艘,其中出口47艘、共计594.3万载重吨。

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如今不仅扮演着国内高端船舶制造“领头羊”角色,同时也成为我国船舶工业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不断交船,不断破纪录

凭借在船舶研发、设计、制造、配套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上海制造”不断从东海之滨驶向五洲四海。去年,在沪三大船企在出口交船47艘的同时,新接订单72艘,其中71艘出口;目前,3家企业累计手持订单183艘,有182艘为出口产品。

作为“上海制造”的优秀代表,出口船舶可以说集中彰显了新高度、新跨越,许多船在交付之际,也在航运史上创造了新纪录。

以集装箱和散货轮等主流船型为例,过去一年,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先后交付4艘“带货王”,也就是全球最大的2.4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该船总长399.99米,比世界上最大的航母还要长60多米,甲板面积近似4个标准足球场,可载24万多吨货物,不仅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且以低油耗、低排放、环保经济著称。

外高桥造船去年先后交付了全球第一艘20.9万吨纽卡斯尔型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动力散货船、中国第一艘21万吨纽卡斯尔型升级版智能散货船,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大型散货船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

值得强调的是,上海船企目前在全球船舶制造“皇冠上明珠”——LNG运输船市场,表现突出。去年,沪东中华和江南造船共交付2艘17.4万立方米、2艘8万立方米和1艘3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另外从卡塔尔能源、阿布扎比国家石油等能源巨头手中,大批量承接到大型LNG运输船订单,特别是沪东中华一家的接单量就多达37艘,全球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不足7%一举跃升到近22%,位居全球第二,从而助力我国在LNG运输船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

而在新兴的汽车运输船(PCTC)市场,上海船企也表现抢眼。过去两年,中船集团累计承接7000车以上的PCTC订单35艘,占全球的27%,今年1月更是包揽了全球所有的17艘PCTC订单。而国内三大PCTC建造企业中,有两家位于上海。

攻城略地,创新底气足

船舶领域“上海制造”闪耀全球,其背后的“上海创造”更是功不可没。可以说,长年苦练内功、奋力高质量创新,是帮助上海船企在全球赢得主动的关键因素。

LNG运输船领域的突破就极具代表性。由于LNG运输途中,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下160℃以下,以维持液态,同时严格控制气体挥发从而规避爆炸风险,因此LNG运输船的建造难度极大,具备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特征。在该领域,沪东中华很早开始就代表我国踏上探索之路。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他们坚持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攻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从“长青”“长健”“长安”“长兴”到如今的“长恒”,沪东中华共自主研发出5代LNG系列运输船,实现了从远洋、近海、内河直至内陆的LNG高端产品全覆盖,为中国在该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逐渐领跑,留下了一座座重要里程碑。

不仅如此,作为行业龙头,沪东中华还主动承担起LNG产业链“链主”职责,带动上下游共同攻坚核心技术,推进产业配套。就在去年7月,他们在上海联手多家企业,组建LNG创新联合体,共同推进LNG再液化装置、低温泵等核心设备国产化及示范应用,并探索创新产业集群的长效发展机制。据透露,到2025年,我国有望基本实现LNG运输船配套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从而使得国内制造业综合水平再上新台阶。

在PCTC市场攻城略地,同样也体现出上海船舶工业的创新实力。与中国船企拿下全球27%的PCTC建造订单相比,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船院)在研发设计端的影响力更加令人惊叹。去年,全球共新签PCTC订单80艘,上海船院承担设计的就多达47艘,占比近60%,高居全球第一。这个市场此前并不怎么为人看好,但上海船院同样潜心研发二十多年,这才练就过硬能力,继而对于从2000车级到8000车级PCTC的设计形成全面覆盖,并为上海乃至国内船企大批量接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谋篇落子,化优势为胜势

要将上海船企的研发设计和建造实力转化为卓越的市场表现,其背后离不开站在全行业高度对整条产业链的谋篇布局。在中船集团战略引领下,上海船企的“全球攻略”实际上也是国内外产业合作的一次宣示。

对于我国船舶工业来说,过去几年的历程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整个行业充满不确定性。面对“疯狗浪”般的挑战,中船集团整体迁驻上海,并决定组建贸易、设计、建造“三位一体”的上海经营团队,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出新船型、广交新朋友、开拓新市场、力争新突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再以LNG运输船市场为例,在中船集团部署下,相关市场开拓团队紧紧抓住LNG市场的上行窗口,与一批重量级客户签约。其中,除沪东中华基于厚重的积累和实力承接到大批订单之外,中船集团还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尽快取得新突破,还应充分释放江南造船的潜能,放大其百年品牌效应。由此,江南造船在去年成功地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合作,拿到了自己在LNG领域的首单,从而与沪东中华形成“双子星”格局,进一步提升上海船企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船企之所以能在以LNG、PCTC等为代表的新兴高端船舶市场上交出亮眼答卷,还因为中船集团的前瞻眼光和决断。事实上,从2016年到2021年的6年间,全球一共只投放了12艘PCTC新船订单,可以说市场处于沉睡期。但中船集团预见到疫情后全球汽车贸易格局以及绿色航运的趋势变化,提炼和挖掘出全球PCTC船队更新的需求,进而坚决切入这一细分市场,迅速搭建团队、组织平台,超前谋划市场……到今年,上海船企在1月份所斩获的订单,抵得上过去三四年的全球PCTC订单之和。

从卡塔尔、阿联酋能源巨头,到法国达飞、瑞士地中海、加拿大塞斯潘等世界级航运龙头,再加上诸多央企与海外合作伙伴联手组成的“买家团”……如今,上海船企已收获全球的信任。最新信息显示,今年,在诸多优势领域,他们正进一步夯实基础、放大优势,争取更大成绩。如果说船舶制造是“工业压舱石”,那么“上海制造”的乘风破浪也必将助力中国经济航船扬帆远航、行稳致远。

作者:张懿

编辑:傅璐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程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4-06 索辰科技 688507 --
  • 04-06 森泰股份 301429 --
  • 04-06 恒尚节能 603137 --
  • 04-04 华曙高科 688433 --
  • 03-30 青矩技术 836208 34.7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