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火米”为何物?

川渝“火米”为何物?
2023年05月30日 01:10 重庆晨报

□陶灵

把稻谷煮熟,晾干后贮存,吃时再碾出的米,叫火米。过去,四川很多地方有吃火米的习俗。清康熙年间,担任过成都府督捕通判的陈祥裔在《蜀都碎事》中记录:“火米,蜀皆有之。”

煮稻谷的方法简单,关键看火候。稻谷没熟透,打出来的米,外呈黄色,心是白的,就嫩了。过分熟透,成了老火米,色泽不好。如果是做火米生意的话,就没得卖相。不论老或嫩,都影响出米率。

煮前,把稻谷筛选干净,倒进大铁锅里,加水,烧到烫手时停火,在锅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捞出沥干,重新加水用中火煮。水不能太多,锅要盖上竹筐,用布或毛巾塞紧缝隙,焖煮,等于是炕熟。中途翻动稻谷几次,看到谷壳裂开一条缝,露出米时,便停火,起锅晾干,火米就做成了。清代唐训方《里语征实》里说:“用秔稻,水煮滚,住火停锅中一夜,次早,漉去水……”但后来,大多数人煮谷,是一次性煮熟,炒干水分,不再浸泡一晚。

北宋时,稻谷不用水煮,蒸熟。当时的文学家陈师道曾记载:“四川的稻谷先蒸而后炒,谓之火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火米,“并水浸蒸晒为之”。清末时,制作火米也是蒸。江苏人徐联棻初任夹江知县,家中管事欲购“卡米”,拿“火米”样品请他过目。卡米,由知县捐廉银购买,每天煮两顿稀饭,供食给锁押在县衙卡子里的人犯。他们罪轻而未判决,称外监,上级衙门不拨给囚粮。徐知县不懂什么是火米,管事解释:“先将谷蒸熟,于烈日中曝干,储之仓中,用时方碾出。”

制作火米,有两个原因。陈师道说:“这样存放时间长,因为四川气候湿润。”而夹江县的老百姓认为,“火米能经饱,食之已惯。”火米做饭涨势好,普通米要用半斤的话,火米二两五就行了。从这几点看,起码不是因为好吃才制作火米。听老一辈人摆龙门阵,煮熟的稻谷打米时,碎米少,出米率高,每石要多出几升,但没啥营养,富人家不会买。吃火米饭时,刚开始有一点炒炕的香味,但饭质硬,糙口。偶尔吃一两顿可以,经常吃,就难吃了。徐联棻之子徐心余回忆:“火米色黄而且黯,以之登筵席,似不甚雅观也。”

我生活的渝东北一带,没有食火米的习惯,但乡村也有一种“火米”。每当农历七月,新谷成熟,收割当天,乡民要煮一锅新米饭吃,谓之“尝新”。刚割的谷子湿润,碾米、舂米都不成,就把“尝新”的谷子倒在铁锅里,烧火快速炒干。不能炒得太枯、太熟,不然打出的全是碎米。炒干的热谷子摊在篾席上,冷了之后,马上打成米,就可煮新米饭了。

渝东北的古道上,过去的挑老二和吆骡子驮货的人,为了抗饿、方便,在家里把苞谷面蒸熟,和盐、辣椒炒干,带在路上,饿了就着山泉水吃,他们管这也叫“火米饭”。

简单一点说,烹煮两次才吃的粮食就叫“火米”。

渝东北汤溪河岸挖煤的窑工,中午吃饭饼,每个有两斤重,这也是一种“火米”。本来煤窑老板包了饭食的,但窑工为了多挣钱,中午不回去吃。事前他们做了准备,用甑子蒸熟米饭,舀在一块白布上,包起来,趁热使劲揉搓,让饭粒黏合在一起。揉搓时,撒上少许盐,饭粒有味。揉搓得差不多了,压平,放进炉子里,烤至两面金黄,就成了“火米饼”。挖煤时带着当午饭。

成都昭觉寺的“火米饼”那才叫安逸。寺里僧多,煮饭的锅非常大,一次可煮七八斗米,锅巴又大又厚,铲起来是个整体。司饭僧用头顶起放到仓库去,只看得到锅巴下有两只脚在走,膝盖以上的身体都被遮住了。这锅巴有多大,可想而知。仓库存放的锅巴阴干后,便敲打成碎块,用油炸出来,或留以自用,或赠送施主。油炸米锅巴酥脆无比,吃的人无不交口称赞。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稻谷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6 恒勃股份 301225 --
  • 06-06 飞沃科技 301232 --
  • 05-31 南王科技 301355 17.55
  • 05-31 阿特斯 688472 11.1
  • 05-30 豪江智能 301320 13.06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