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部现象级儿童剧还要等多久?

下一部现象级儿童剧还要等多久?
2023年06月01日 00:22 新京报

剧版《米小圈上学记》
《巴啦啦小魔仙》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小龙人》
让孩子表演出适当的情绪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市场苦无优秀儿童剧久矣。

  80后的李然一直在为自己的孩子没看过“好看”的儿童剧感到遗憾。她告诉新京报记者:“我小时候看过的《小龙人》《家有儿女》带给我很多童年的快乐,虽然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很丰富,但是我认为她的童年是有缺憾的,不仅没有遇到《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天书奇谭》这类优秀的动画片,真人儿童剧更是缺位。”在记者征询身边其他家长的意见时,类似的观点不在少数,他们着急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下一部现象级的儿童剧,并且为这类题材的空缺而感到纳闷。

  市场尚未被“看见”

  1 缺少创作人才储备

  “我们最初想拍儿童剧的时候,真的有点‘无知者无畏’了。”回想起筹备真人剧版《米小圈上学记》,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少儿频道负责人厍寅斌感慨道。

  厍寅斌深耕儿童内容十几年,开发过数十部精品动画作品,她并未想到,同样是面向儿童的内容,儿童电视剧的人才储备会如此匮乏。“做动画片的导演很难做儿童电视剧,拍影视剧的导演也并不一定愿意拍儿童剧。即便想拍,他们是不是真的懂儿童,能站在儿童视角去讲述……”厍寅斌坦言,由于市场近年来很少有标杆性的儿童电视剧,《米小圈上学记》在邀请主创团队时,很多时候都是在讨论所谓创作儿童内容的“信念感”,而非某一具体创作样例。一切都只能摸索着前进。

  奥飞娱乐的经典IP《巴啦啦小魔仙》在2008年曾推出第一部儿童真人剧,打动了一代少儿。但自2013年后,《巴啦啦小魔仙》持续深耕动画,没有再重启真人作品。《巴啦啦小魔仙》制片人赖蓉蓉表示,无论是动画还是儿童电视剧,内容永远是灵魂,其次才是呈现手法。剧本层面,只要有好的编剧,儿童剧的创作还是大有可为的,但真人和动画两种呈现方式的拍摄模式截然不同,电视剧侧重通过演员的真情流露和动作演绎来感染观众,而动画则善于采用夸张的特效手法和转场,给观众描绘一场视觉盛宴。“时机成熟的话,《巴啦啦小魔仙》还是会考虑真人剧的推出。是否具备专业的真人剧制片团队是我们考量的首要条件。”

  2 成本甚至高于动画

  剧版《米小圈上学记》的导演赵聪曾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该剧演员吊威亚的照片,不少同行纷纷好奇:“你们拍的什么儿童剧?为什么还用威亚?”在赵聪看来,从业人员对儿童剧的理解大多还是坐在家里聊天,或者孩子们在公园里跑一跑。但米小圈已经在天上飞了。

  想要做好一部儿童电视剧,其制作成本并不低于制作一部优质的动画作品。“5万元1分钟的动画和10万元1分钟的动画,质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儿童剧也是如此。如今孩子们都非常关注细节,细心的话就会发现制作上投入1分和10分的差距。所以资金并不是儿童剧的核心优势。”厍寅斌表示。

  赖蓉蓉也认为,虽然2008年《巴啦啦小魔仙》的播出效果也不俗,但实际上,从商业角度来看,其“性价比”相比动画制作,并未展现出显著优势。“真人剧会涉及演员、置景、道具等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对比目前市场主流制作水准,服化道和电脑特技等技术加入,如果想做出同样头部内容效果,成本是很高的。而更重要的是真人的演绎对于IP形象的稳定性会带来很大风险。”

  在剧评人李楠看来,当下的孩子能够接收到庞大的、爆炸的讯息,对于一部儿童内容,好看还是不好看,他们早就拥有了潜意识的判断力和审美能力。而遥控器就是他们的打分器。“如今儿童内容市场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大家都在争做精品化、头部化。如果儿童剧创作者还觉得对付或者糊弄一下,给小朋友看5毛钱特效,他们也不会像大人一样较真,但儿童电视剧很难脱颖而出。我们永远不要低估当下时代孩子的独立审美能力。”

  3 衍生业务开发空间小

  曾有数据显示,动画产业中衍生品研发与销售是成本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占比应达到70%左右。这也意味着,在儿童内容消费市场,衍生品业务是产业回收投资、实现扩大盈利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真人剧的衍生产业链开发难度确实更大。”赖蓉蓉举例,动画片是虚拟的,经过大量精美的特效、动捕处理,每一个道具、机车、配件,在效果、细节上都可以全面且完美的展现,衍生产业会有广阔的创作思路,在玩具板块销售上也会产生极高的转换率。反之,电视剧的“真实化”,显然没有动画和衍生业务的契合度那么高。

  此外,动画片主角无论播出多少年,都能够保持同一个相貌。而真人剧演员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更换,观众对于角色的喜爱程度也很难经过时间而叠加。同时,开发者也要不断更换授权形象。显然,儿童真人剧尚未摸索出可持续的衍生业务开发思路。

  创作难度大

  1 孩子不是“孩子”,而是观众

  儿童电视剧如何与儿童实现“同频共振”?这是创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儿童电视剧的受众大多是3岁至17岁的少儿或青少年。以成年人的视角,这似乎是心智尚未成熟,需要进行价值观引导的一类群体。但若创作者只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判断,哪些内容是有意思的?如何让小朋友快速学有所得?这样的创作思路难免会让儿童剧变成“说教”或者“糊弄小孩”的作品。

  真人剧版《米小圈上学记》在改编时,团队首先秉承的原则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实打实地把他们当“观众”,和他们实现平等交流,给予足够尊重。例如,主创想要传递真诚与责任的真谛,便选取了大部分小学生都会经历的“班长竞选”,且没有掩盖孩子们为了获得荣誉会耍小聪明,做些小错事,而是通过米小圈弄虚作假导致竞选班长失败来引发儿童对于“真诚”的思考。

  “《米小圈上学记》的原著图书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么多小朋友的喜爱,也是因为作者没有把孩子当孩子,而是真正通过孩子的视角在讲孩子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改编真人剧时最重要的原则。”《米小圈上学记》导演赵聪表示。

  厍寅斌犹记,剧中有一集讲述了米小圈爸妈为亲戚筹备婚礼,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其间米妈还误联系了殡葬公司险些让喜事变“白事”……戏剧冲突大,画面感也很强烈。但实际上,小朋友们对这一集的反馈却并不好——有的孩子说自己没参加过婚礼,有的孩子则对“婚礼”“殡葬”没有概念。

  “有时候我们创作儿童剧还是会用成年人的视角,但我们应该更深度了解我们的用户——小朋友,他们这个年龄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厍寅斌说。

  导演英达和编剧满昱在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改编为真人剧时,也增加了大量全新的儿童角色,比如大头的邻居棉花糖,同学胖嘟嘟、小豪等。当大头遇到困惑时,这些朋友总会以看似幼稚,但纯粹真诚的方式给予帮助、共同成长。

  在英达看来,相较成年人式“说教”,价值观输出应更多融入孩子们的“互动”之中,“小孩的故事绝不是把大人的思维缩小成简单的、幼稚的。我们希望小孩是自己的观众,他们的故事要有自己的特点。”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一季播出后,曾有观众认为该剧不应还原动画片中大头所住的二层洋楼,太像“隐形富豪”了,理应改成一层平房或者普通小区。但英达认为,大人不应该用成人的复杂眼光给小孩的世界划分“阶级”。“原本他们是住小区还是别墅,我们并不深究。我们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把大人攀富、仇富的心态糅到小孩的作品中。孩子们非常单纯,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世界而已。”

  2 成人角色不能说教也不能“降智”

  儿童剧应适当脱离成人世界,但儿童的成长也离不开家长、老师等成人角色的陪伴。这种亲密又疏离的人物关系,让儿童剧中的成人角色需要非常规的塑造方式。

  赵聪是85后,从小接受“权威教育”,但他的女儿是10后,当下的老师们似乎更注重通过相对平等的、朋友式的教育方式与孩子们交流。“所以儿童剧中成人也不应再去说教孩子了,不要再‘让他们怎么做’,而是通过与孩子之间相对平等的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如今,绝大多数儿童会天然更关注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同样的,成人也更容易由家长角色实现对自我的观照与反思。

  儿童剧《家有儿女》就塑造了一位标准“虎妈”刘梅和更愿意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猫爸”夏东海。两人在面对重组家庭、孩子早恋、挫折教育,甚至“抄作业”这种小事时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曾让不少家长自然代入其中,并思考何种方式是生活中的更优解。《米小圈上学记》则选择将米爸塑造为“成年的米小圈”——其思维方式、行为模式都像孩子一样,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米妈虽然相对是严厉的成人角色,但她也会极大尊重孩子的喜好,不会强制让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

  在剧评人李楠看来,儿童剧的成人角色更需具备正确的、成熟的价值观,但思维逻辑又应与儿童同步。当剧中的家长和孩子实现平等交流,电视机前的家长朋友才可以从中学习到平视孩子的方式,孩子也更能接受剧中成人所做的观念输出。“但在教育观极度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塑造‘正确’的父母形象,这对于儿童剧创作者似乎是永恒的难题。”

  3 调教一个儿童演员和一群完全不同

  儿童演员是影视行业内公认最难拍摄的群体之一。这也令不少导演对儿童剧望而却步。

  据悉,很多儿童剧在选择演员时,首先会寻找生活状态与角色相似的,或者情绪感悟能力较强的孩子。例如《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第二季的小演员就是在近五千人中海选而来;《快乐星球》的导演在见了近两万个小学生后才一眼看中了李瑞(丁凯乐的饰演者)。曾有媒体报道,当年试镜时导演让李瑞学一下“老师狠批学生”的状态,李瑞很自然地就开始演:“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给同学带来了怎样的坏影响?”

  但即便面对这样有表演天赋的儿童演员,导演在片场也需比执导成人付出多几倍的耐心与精力。《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演大多只有5岁,没有任何表演经验。英达认为,所谓执导技巧只是摸石头过河,“小孩子有时候是不可控的。我学过儿童心理学,只要让他们相信规定情境,出来的效果就会很真实。”

  实际上,片场只有一个孩子,场面还是可控的,一旦出现两个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迅速跑偏;若同时面对几十位儿童,拍摄难度更是几何级累加。赵聪会为每位儿童主演建立专属于他们的“抽屉”,里面装满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绪。例如饰演米小圈的9岁小演员郭赫轩,赵聪不断观察生活中的他。一旦发现他出现了某种情绪,赵聪就会立刻帮助其记忆,并打上“标签”放到“抽屉”里,等到拍摄时再引导他“拿出来”。

  拍摄幕后

  《米小圈上学记》强化了原著里的“肌肉老师”(剧中名为刘老师)——他是米小圈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米小圈的“好兄弟”。剧中米小圈总是因为迟到错过升国旗,结果有一天他终于准时了,但升旗前刘老师和他一起练习什么样的动作升旗最帅,由于两个人太投入,米小圈再次错过了升旗。事后,刘老师偷偷向其他老师求情,再给米小圈一个机会……在赵聪看来,正是因为刘老师将米小圈当作平等对待的好朋友,所以能够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加以弥补和改正。这样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小朋友起了榜样作用。

  赵聪犹记,《米小圈上学记》中有一场戏是米小圈看到时光机后“惊呆了”,但儿童演员只能演出“惊”,不懂什么是“惊呆”。赵聪只能耐心地引导他不断尝试,“按你现在的表情先表演一个‘惊’……好的,你再把目光收一下,嘴巴张大一点……张太大了,再小一点……好的!记住这个表情!”

  《米小圈上学记》中有一场礼堂戏,需要台下几十个孩子同步做出“哈哈大笑”、“兴奋”等表情,“如果有几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看不同的位置,这样的镜头都是不能用的。”于是赵聪就让执行导演和表演老师站在讲台上,边拿着大喇叭喊,边做出夸张的鬼脸吸引孩子。但做了几次就作用不大了。导演组只能带领孩子们唱《孤勇者》,唱到高潮时立刻喊停,然后和孩子们说,如果想接着唱,就先集中精力把这场戏拍完。“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急切地想唱下一句了(笑)。”赵聪说,虽然这场戏在剧中只有几秒镜头,但拍摄中却需要摸索、总结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执导技巧才能顺利完成,“难度真的很大。”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赫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儿童剧 动画 巴啦啦小魔仙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9 海看股份 301262 --
  • 06-07 西高院 688334 --
  • 06-06 飞沃科技 301232 --
  • 06-06 恒勃股份 301225 --
  • 06-05 康力源 301287 40.11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