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与成都日报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情缘

马识途与成都日报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情缘
2024年03月29日 03:27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马识途与成都日报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学情缘

马识途老先生与《成都日报》缘分极深,且结缘极早。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就是在《成都日报》“锦水”专栏上首发的。

时隔20年与失散女儿重逢

1961年5月2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在《成都日报》率先连载,成了《成都日报》与文坛巨匠马识途之间跨越半个世纪文学情缘的起点。

《清江壮歌》的创作,源于20年前,马识途老先生与妻女那次痛彻心扉的失散。

1939年,刘惠馨与马识途结为伴侣。

1941年,因为叛徒的出卖,刘惠馨被逮捕入狱,此时马识途与刘惠馨不满一岁的女儿,也随母亲一同被关进了监狱。狱中的刘惠馨则怀抱着女儿,与国民党特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惠馨没有丝毫的动摇。

最终,恼羞成怒的国民党特务将刘惠馨残忍杀害。而马识途与刘惠馨的女儿,则被当地电话工人吴有华夫妇抚养。吴有华夫妇将孩子取名吴翠兰,将她悉心抚养长大。

此后马识途就四处打听女儿的下落。1960年,经过多方查找,证实吴翠兰就是马识途的女儿。1960年4月,马识途来到北京与吴翠兰见面,这一对失散了20多年的父女,终于得以团聚。

首发《清江壮歌》引“万人空巷”

马识途寻回了失散20多年的女儿,一时间被传为佳话。著名作家沙汀等人认为这样的传奇故事应该写成文学作品,马老深以为然,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创作,在苦熬了180多个日夜后,他终于完成了以同志何功伟、妻子刘惠馨为原型的长篇小说——《清江壮歌》。

1961年《成都日报》更名为《成都晚报》后,时任总编辑的陈伯林获知马老创作出了《清江壮歌》,立刻与他取得联系,在征得同意后,决定在报纸的《锦水》副刊上连载《清江壮歌》。

据时任文艺组编辑的芶显猷回忆:“报社对此非常重视,当成副刊的重头戏,由业务骨干肖青负责编辑工作。”

《清江壮歌》从1961年5月21日开始连载,每期2000字左右,读者对此反响非常热烈。连载期间,报社接到来信不断,报纸供不应求,可谓是轰动一时。与此同时,在成都文化圈还掀起了“《清江壮歌》热”,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柯召先生在连载期间,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到门房取《成都晚报》,阅读《清江壮歌》。

巴金侄子、作家李致回忆,那几年他在四川省医院治疗眼病,得知马老这部小说后,“我先把老马的故事讲给几个青年医生和护士听,他们很感动,于是住院部团总支举行了一次活动,请老马讲他的这段经历。我看见不少人在听讲时两眼饱含热泪。”

马老女儿马万梅女士也表示,正是因为众多读者的反馈,让马老在百忙之中能够秉烛熬夜地坚持写作,尤其知道柯召先生非常关注《清江壮歌》后,更是让他十分感动。“他(马老)觉得一个理科教授尚且如此,为了读者,为了烈士,不管多难,也得把这部小说写出来。”

《清江壮歌》在《成都晚报》连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后经作者一系列修改,于1966年春正式出版。《清江壮歌》的连载,不仅将一部优秀的作品带给了广大读者,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成都晚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连载过程中,本报即开始寻求其他优秀长篇小说来连载。在此期间,《成都晚报》编委、文艺组组长林开甲辗转联系上刚创作完长篇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和杨益言,作者欣然同意在本报上连载。

1961年12月16日《清江壮歌》连载完毕,次日,《成都晚报》即开始在《锦水》上连载《红岩》。此时,中国青年出版社首次出版的《红岩》还没有在全国发行。

与成都日报跨越半个世纪的缘

《清江壮歌》在《锦水》副刊上的连载,让马识途与本报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2001年,《成都日报》复刊,而这份珍贵的缘分,在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延续着。

马识途老先生曾多次接受《成都日报》副刊的专访,对于《成都日报》记者的来访,马老总是满面笑容,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对他而言,《成都日报》就像“家人”一样熟悉。而马老也在无意间,也创下了《成都日报》诸多受访者中,最年长的纪录。

在访谈之外,马老还用“字”与《成都日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书法是马老一大志趣所在,他六岁开始习书,自幼临汉碑,习汉隶,其隶书造诣尤有特色,用笔简练,喜以中锋入纸,因此字态沉稳,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马老早年即对晋唐书风、汉魏碑刻、三代金文深入研究,在吸收历代名家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师古融今,力求严谨而饶于变化。四川省人大历史陈列馆馆名、弟维小学校名、市二医院院名的题词……均是出自马老之手,字体遒劲有力、刚柔并济。

每年生日,马老都会拿起毛笔,手书“福”“寿”二字庆祝,并赠予来家中祝寿的亲朋。《成都日报》就留存了近五年里,马老亲手所书的“福”字。

秉笔写字对于马识途老先生而言,既是陶冶情操,也是生活乐趣,同时马老挥毫间还心系着许多文学后辈。他将个人的书法作品用于慈善,帮助了许多人。2014年1月,“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举行,200余幅书法作品共卖出230万元。义卖结束后,马老宣布把义卖所得全部作为“奖学金”捐赠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学院用这笔钱专门设立“马识途文学奖”,每年评选一次,用以资助热爱文学、追逐梦想、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自2015年开始颁发至今,马识途文学奖已经走过九届,资助了一批又一批川大寒门学子。

在马老108岁之际,在《成都日报》的促成下,四川大学文新学院138位马识途文学奖获奖学子曾将一封饱含真诚和感恩的感谢信送给马老。代表执笔者王沁说:“马老是我迷茫时亮起的灯,我感谢马老,让我的文学梦更加笃定。”

在写信的同时,许多曾获得“马识途文学奖”的学生在川大文新院和《成都日报》的组织联络下,组建起了一个微信群。许多学子在群里联系到小锦,发了祝福马老生日快乐的视频,在马老生日之际,《成都日报》将这条剪辑成集的祝福视频发给了马老。

对于无数读者而言,《成都日报》已经成为连接马识途老先生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无数后辈从这位“文坛巨匠”身上,感受到了温暖,汲取到了力量。

徐棻:痛别“忘年交”马老

2019年,著名剧作家徐棻从艺70年活动开幕时,105岁的马老到场赠诗。听闻马老离世,徐棻感到痛惜。她说,当年马老任省文联主席时,他们的交往就很频繁了。自己毕业于北大,马老毕业于西南联大,算是校友。“马老对我很好,他写小说,我写戏。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可以说是忘年交。”徐棻回忆起与马老的交往,如数家珍。当年只要有徐棻的新剧上演,马老都会亲自到现场“扎起”。后来马老年纪大了,无法亲自到现场看戏。但还是随时关心着徐棻的创作。

2019年,徐棻从艺70年活动开幕时,马识途来到现场。他看上去精神很好,并现场赠诗给徐棻:“笔吐珠玑墨生香,诗心才情任飞翔,耄耋不老还笔耕,天府剧坛永芬芳。”回忆起这些经历,徐棻感慨万千。

高洪波:马老犹如文坛大树

“太突然了,我10分钟前看到了马老去世的消息。我希望向这位文学长者表达悼念之情。”接到记者电话时,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高洪波接连发出感慨。高洪波说,虽然按照中国的传统,109岁的马老驾鹤西去,应该是白喜,但是他依然对马老的离世扼腕叹息。

高洪波评价说,马识途老人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息息相关,他的一生具有传奇性。高洪波说,八九年前,他曾到马老家拜访。马老赠与他一幅书法作品。两三年前,马老还专程托人送给他一幅大大的“福”字,这幅作品至今还贴在他的书房门口。

谈及马老的作品,高洪波特别推荐马老的《百岁拾忆》。他说,马老的这部作品展现了马老豁达的性格。“马老犹如文坛的大树。我沉痛悼念这位老前辈。”

蔡林君:马老乐观的态度感染后辈

对于马老的突然去世,作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的责编,四川人民出版社蔡林君非常悲痛。

回忆起初次见到马老的情景,蔡林君记忆犹新:第一次见到马老是2021年的一天,他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着书,偶尔会把旁边的放大镜拿起来对着书看。“面对马老,你会不由自主地忘记他的年龄,他完全不像107岁的老人,尤其谈起70多年前他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时教他甲骨文的唐兰教授等时,声如洪钟、中气十足。”

蔡林君说:“马老带给我们的财富太多太多。他带给我们更重要的还是精神财富,那种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那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艾莲:马老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深印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识途研究中心主任艾莲谈道,马老以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深深印迹。而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夜谭十记》和2020年的《夜谭续记》先后出版意义重大,提高了马老的文学史地位。

艾莲表示,马识途“夜谭双记”的叙事艺术可以称为“新龙门阵”,而所谓“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在有意识借鉴西方小说,如《十日谈》的结构;二是‘新’在突破传统‘龙门阵’因果报应主题的传统价值取向;三是‘新’在继承李劼人、沙汀、艾芜等川籍作家‘龙门阵’式叙述基础上的创造。”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泽登旺姆 王嘉 吴雅婷 本报资料图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