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宜,台湾娘子下凉山

张平宜,台湾娘子下凉山
2024年03月29日 03:50 华西都市报

3月25日,张平宜在成都市温江区思乐玛塔烘焙厨房接受记者采访。刘雨薇摄

2023年,张平宜和大营盘学校的学生合照。受访者供图2023年,张平宜和大营盘学校的学生合照。受访者供图
2017年的大营盘学校。受访者供图2017年的大营盘学校。受访者供图

  岁岁年年烟火味儿,碎碎念念人间事儿。

  四季流转,每个月都有专属的色彩和故事。

  3月,我们迎来了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纪念全球妇女百年来争取的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于是,我们将目光回到“女性”身上。

  24年,这是台湾《中国时报》前资深记者张平宜完成最后一个“选题”的时间。从台湾到四川,再到大凉山深处的村子,她放弃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于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辞职、募款、四处奔波……为了让这些原本与世隔绝的孩子能尽快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也在点滴之间改变着自己。

  如今,张平宜是成都市温江区思乐玛塔烘焙厨房创办人,创业团队中有9人都来自她倾注心血的村子。她从没想过会和一个地方产生这么深刻的联系,她将自己的选择定义为“只有放弃后,才知道在某处等待我的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10年前,张平宜将自己的经历集结成书,名为《台湾娘子上凉山》,现在,坐在咖啡馆,她微微一笑,“或许,我应该写本新书了,就叫《台湾娘子下凉山》。”

改变的力量

  每年春天一到,张平宜就会开始计划到凉山的行程。

  在凉山州越西县大营盘高桥村,从曾经只有两间危房的麻风康复村教学点,到后面越来越多学生的大营盘小学,再到九年一贯制的越西县大营盘学校,转变之间,几乎能概括张平宜的24年。

  “以前,孩子们写作文还会用‘柳叶眉大眼睛’来写我,最近有个孩子写的是,‘张阿姨真的好辛苦,已经徐娘半老,还在为我们奔波’。”张平宜喜欢跟大家讲这个小故事,并伴随她标志性的爽朗笑声。

  20世纪90年代,张平宜在台湾媒体的黄金时期入行,开始了记者生涯。她聚焦过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也曾在第一时间奔赴台湾“9·21”大地震的现场,她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也曾在北京的胡同里寻觅,记录下“末代皇族”回归平民的变迁……

  “我觉得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做调查采访专题记者,选题五花八门,有些热点耗时甚久。”从1999年到2001年,张平宜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陆续走过广东、云南、四川20多个麻风村。直到在凉山大营盘停下,一头扎进去就是20多年。

  尽管她将后来辞职与专注于大营盘小学的建设,概括为命运的召唤,但事实上,改变的力量就积蓄在经历中。

  因为记者的经历,她无比清楚地感受到生命无常,思考要去做点什么;因为刚刚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所以看见麻风病村庄里“散养”的孩子时,她会觉得“要给他们找一个未来”。

  辞职后,她一边和当地政府联系,沟通学校的细节,从学校的用地用水用电,到老师的确定;另一边,她到处演讲、卖书,甚至卖蜡烛,“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只要做个有钱人。”这个此前从没经历过窘迫生活的女人,一度“咬牙切齿”地说。

  就这样,如飞燕衔泥一般,一点一滴的善款被她带回大营盘。崭新的教室落地生根,各地的志愿者被她带进村子。2003年,她在台湾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汇聚两岸爱心力量帮助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

  “你走出了第一步,后面的二、三、四步也就跟着来了。”到现在,张平宜仍会每年去大营盘学校,为孩子们颁发奖学金,看看当地的老人,再见见彼时一起“创业”的伙伴。

漫长的“选题”

  因为大营盘小学,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也成为张平宜记者生涯的最后一个“选题”。直到现在,她都记得,最初向报社报题时,连一向支持她“冒险犯难”的领导都嘀咕:“如此冷僻的新闻有人会看吗?”

  “是的,21世纪威胁人类最大的公卫敌人是艾滋病,麻风病算什么?已经离人们的记忆太过遥远了。”但张平宜坚持这个选题的价值,因为被遗忘的背后,有着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值得被看见、被关注。

  在最初的大营盘小学,张平宜见到了很多“特殊”的学生。彼时,5岁的依伙克古是学校里个头最小的孩子,他喜欢上学,因为22岁的爸爸是这里6年级的学生。更多的,还有已经定亲的年轻人,或者是因为打工突然“消失”的学生。

  对此,张平宜总会把离开的学生“抢”回来。例如,在校期间不准婚假成为了大营盘小学的校规,学校建起食堂,每天中午为孩子们供应一顿营养均衡的白米饭,她还作为“干妈”,出面为打工受伤的学生维护权益。

  改变就在点滴之间发生着。学生们从学会洗脸刷牙的卫生习惯,到开始思考未来并为之努力。2009年,大营盘小学首度招收附近村庄的学生,张平宜说这是“划时代”的大事,“打破了一般村庄和麻风病村庄之间的藩篱”。

  另一方面,“我们每年都会组织体检,这么多年,只有两个学生被检查出来有病症,但是因为治疗比较早,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张平宜觉得,大营盘小学的蜕变,正好和整个时代同步。

  “从政府到民间,越来越多的力量聚焦到这个群体。”张平宜将2005年定义为“关键年”。这一年,在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的“麻风村”,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林川小学开学了。也是这一年夏天,大营盘小学里,16个孩子成为建校18年来第一届的小学毕业生。毕业典礼那天下起了大雨,大家撑着伞,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庆祝。

  到如今,大营盘学校已焕然一新,拥有中小学教学楼、餐厅、宿舍共11栋建筑,24位年轻公办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全校师生450人。

推倒内心的“墙”

  3月,张平宜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是四川首位获此殊荣的台胞。更早之前,她还捧起过“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的奖杯。

  拥有了很多荣誉,张平宜依旧会穿着长靴和裙子大大咧咧上台领奖,也会在听到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时流下眼泪,“说‘跨越海峡,跨越偏见,’感觉一下子就写到了我的心坎里。”

  其实,2011年,张平宜捧起感动中国人物的奖杯时,大营盘学校已经发展成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当时,张平宜觉得自己可以“下”凉山了,但另一段故事已经悄然开始。

  “学生们毕业都20多岁了,考大学不现实,得给他们找工作。”张平宜找到了自己在青岛办厂的弟弟,直接提要求,要求为学生们建立一个半工半读的实训基地,让他们在实操中学习。没有离开过村子的学生们,跨越千里,抵达青岛。他们听不懂当地人说话,需要学习的除了技能本身,还有如何融入社会。

  32岁的勿里兄弟子是第二届到青岛实训基地的学生,在村里,他是大家眼中幸运的孩子,因为正好学龄时遇到张平宜,所以在8岁时正常入学。他很聪明,成绩一直很好,他都想好以后要做医生。“但是我家的条件太差了,万一几年后我没考上,那不是白费了。”彼时,他的想法很直接,要学技能自食其力。

  到青岛后,他们有了师父,白天大家在各个岗位上实操,晚上就聚在一起学习。“我听不懂师父的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勿里兄弟子直到现在都记得自己最初的无措,“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在他身边,有伙伴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信里说“半工半读不是自己的志向,不想人生就如此被定格”。

  这是一堵需要自己才能推倒的“心墙”。那时候,张平宜开始在青岛、四川、台湾、上海之间多地跑,她兼顾着学校、基地和募款,包里总塞着几包松弛神经的药物。她更加重视学生的心态,一遍遍告诉他们“你们可以”。

  度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勿里兄弟子再也没有自我怀疑过。他如同一块海绵,学技能,认识世界,甚至自学,最终成为一名电脑高手。后来的后来,这个大凉山走出的少年有了一个汉族名字——李一扬,“这是张阿姨取的。当年,她给了我们一扇看见世界的窗口,后来,她让我触摸到梦想的轮廓。”

  如今,李一扬和伙伴们跟着张平宜,在“希望之翼”的框架下创立了“希望创翼设计工坊”,又开设了“思乐玛塔烘焙厨房”,将训练与商业合二为一。

  “思乐玛塔”,彝语的意思是“神仙的糖果”。张平宜总是会一遍遍对访客介绍这个名字的含义。她一直记得,24年前,当第一次踏入大营盘小学,一群个头瘦小的孩子怯生生地看着她。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她不会说彝语,大家沟通的“语言”就是这些甜蜜的糖果。

  “我送他们巧克力,他们放进嘴里,一下子就很惊喜地笑了,眼睛都亮了。”后来的后来,长大后的孩子告诉张平宜,这是他们第一次吃到巧克力,那种甜蜜,之前从未有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刘雨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台湾省 凉山 成都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