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章关注犯人留守儿童背景,媒体:警惕“污名化”倾向

有文章关注犯人留守儿童背景,媒体:警惕“污名化”倾向
2024年03月29日 07:54 澎湃新闻

近段时间,“留守儿童”话题再次引起热议。有文章关注监狱内个别犯人的留守儿童背景,通过讲述其经历,探讨“留守儿童”与“犯罪”的关系,在网上引发“10万+”阅读和广泛讨论。文章想要传递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注,初衷是好的,但以个别案例将他们与“犯罪”等负面表述“绑定”,既无助于理性看待和解决问题,又容易滑向“污名化”倾向的漩涡,值得我们警惕。

应该看到,犯罪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犯罪发生的原因则更为复杂。这当中,既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个人生理、心理等自身因素在起作用。早期在父母陪伴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可能成为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却不是全部原因。一味夸大犯人的留守儿童背景,不仅对犯罪原因的分析不够客观,还可能误导犯罪行为的预防。

很多留守儿童确实从小与父母聚少离多,成长环境相对更艰苦,要承受更多寂寞和孤独,这多少会造成心灵上的“痛”,却并不必然导向行为上的“罪”,不能因此就秉持“环境决定论”,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我们每个人都是立体多面的,更何况一个包含上千万人的群体。留守儿童之中,有人锒铛入狱,也有人敢于直面命运挑战、以奋斗成就精彩人生。比如,几年前刷屏的“冰花男孩”王福满就是一名留守儿童,为参加期末考试,小小年纪的他冒着严寒,步行几公里山路,顶着满头冰花赶到学校;曾以论文致谢感动全网的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小时候也有过留守经历,困苦坎坷的磋磨没有让他沉沦,反而让他求学信念更坚定,“有勇气和耐心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我们不喜欢苦难,也不歌颂苦难,他们身处苦难中的努力却值得赞扬。其实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也有许多曾经的留守儿童成长为有用之才,如果因为个体行为给留守儿童群体打上负面标签,无疑是不公平的,也缺少对这些努力应有的尊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分渲染留守儿童“犯罪”的片面印象,不仅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还可能导致其成长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社交媒体时代,情绪化、简单化表达更容易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放大“污名化”标签的负面影响。少年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更易受到这些负面标签的心理暗示。比如,此前就有一名小学教师见到两个学生在争执中,一方说另一方是“留守儿童”,因为“留守儿童就是有问题的孩子”。这种情况的出现,让留守儿童很难自信阳光地成长,“非留守儿童”也会缺少开放心态与多元视角,对双方的成长都是一种伤害。一旦这种“污名化”倾向在更大范围赢得共鸣和认同,就可能引发对留守儿童的排斥甚至歧视,竖起一道观念上无形的“墙”,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接受合格的教育,被迫失去父母的陪伴,给他们本就不易的成长路上再添一道“坎”。留守儿童需要的是更多关心和关爱,而不是雪上加霜的“污名化”标签。

近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让他们的孩子可以不再与父母分离,享受到亲情陪伴。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城镇化和人口迁移的进程还远没有结束,更多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还是大趋势,留守儿童现象也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当务之急是一方面加快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另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关爱,父母可以尽量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共度一段亲子时光;学校也应在保护好留守儿童自尊心的前提下,给他们更多关怀,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孩子们提供更专业有效的心理支持;还要积极发挥村“两委”、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作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要从根本上让儿童不再“留守”,必须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不仅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要让更多农民工能在城市待得住、找得到归属感。愿更多留守儿童能被爱和温暖环绕,而不是被偏见和“污名”所困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留守儿童 父母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