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特专供”商品忽悠了

别被“特专供”商品忽悠了
2024年03月29日 15:00 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前不久,上海警方根据公安部统一部署,全环节斩断多个以“特供”“专供”(以下简称“‘特专供’”)为噱头、制售假冒知名品牌白酒的犯罪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52名,查获假酒1.2万余瓶,案值1.4亿余元。警方提醒,相关法规规定,禁止在商品包装上标注“特专供”等词语,消费者若遇此类商品一定要小心,不要上当受骗。

多年来,我国一直重视治理打着“专特供”幌子销售商品的违法行为。2013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专供”字样的白酒。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通知,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名义,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营销宣传,严禁线上线下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

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对这类产品进行清理整治,这意味着,目前市面上凡是假借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制售的“特专供”商品均为假冒伪劣商品。在相关部门高压打击态势下,现在市场上违法制售“特专供”商品乱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仍未绝迹,一些不法分子采用更隐蔽的手段暗藏“地下”“转战”网上,继续淆乱市场。

违法制售“特专供”商品行为治而不绝,主要原因是获利空间大、犯罪成本低。从公安部门公布的案例看,制售假酒的团伙一般都是以几十元的低价从普通酒厂购入散装白酒,再花几十元订购包装盒、酒瓶、手提袋等装瓶、包装,总成本不足百元,但他们却敢卖出数百元、上千元的高价。据媒体调查,大部分购买“特专供”商品的人是为送礼、宴请之用,很少有人自己消费。这让制售假酒者有恃无恐,他们有一套逻辑:“谁见过有人收了礼还拎着去验真假的?”即使发现有问题,由于这些商品大都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购入,购买者想维权也很难,往往只能吃哑巴亏。

从查办违法制售“特专供”假酒案的过程看,此类假冒伪劣商品产销更多是通过熟人社会、社交软件等隐秘的渠道进行,由于涉及一些私人领域,监管难以触及。而且,此类犯罪多是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其制售环节多、链条长,违法行为又存在时空分散、形式多样的特点,侦破铲除难度大。

当然,需求决定市场,“特专供”商品难尽除,根源还在于有市场需求。作为一种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专特供”商品曾被赋予诸多特殊含义,其中人们最常解读到的是“安全”“高端”等使用价值方面的含义。这种解读一旦被泛化并进入市场,便被消费者进行消费价值引申,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在一些人眼里,“特供”商品的价值不在其真实的品质,而在“特供”二字,以及背后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请客吃饭,摆出“特供酒”,饭局的“含权量”尽在不言中——这与其说是喝酒,不如说是品尝特权的味道,体味亲近权力的那份快感。这种虚荣心早被制售假酒者摸透,“私人订制”剧本不用下多大功夫编造,就会有许多人进坑上套。

不法分子制售“特专供”商品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还贬损破坏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军队的形象和公信力,引发社会矛盾,滋长不良风气,必须严厉打击。公安机关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对重点场所的监督检查,深挖利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等销售假酒的犯罪线索。根据重点地区制假售假犯罪形势,组织开展跨省集群战役,彻底斩断“产供销”犯罪链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取得彻底、长久的治理效果,除了打击不法商家,对市场进行清理,还要进行一场“清心”行动。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倡导积极健康的消费理念,并通过以案释法,让消费者辨识骗局;另一方面,党政机关也须彻底革除特权观念、特别待遇思想,清清爽爽干事,让外界没有“内供”“自留地”的想象空间。

《中国质量报》【观象台】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犯罪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广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