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的循吏风范

转自:新安晚报

孙叔敖像

 孙叔敖(前630-前593),战国时期楚国人,原籍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镇)。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前597-前591),已经担任楚国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的孙叔敖,在寿春组织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就是现在的安丰塘。如今,2600多年过去,安丰塘依旧发挥着重要的水利灌溉作用。1988年,安丰塘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这些荣誉的取得,来自于安丰塘杰出的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和巨大的社会贡献,可孙叔敖的循吏风范,却似徐徐惠风,两千多年来一直吹拂着江淮大地。

  《史记·循吏列传》中记载的第一位循吏就是孙叔敖。什么是循吏?司马迁在《史记》中给出的定义是“奉职循理”之吏,指清官良吏,与“酷吏”相对。所谓“酷吏”,则是指奉行残酷刑法进行统治,专门搞“严打”的官吏。一个主张教化,一个奉行酷刑。且看孙叔敖是怎样“主张教化”的。

  当时,楚国流行一种庳车,车轮半径小,底盘低,经常在路上堵塞交通,事故不少。为了减少交通事故,楚王颁令:所有庳车车轮一律增大,以抬高车辆底盘。政令一出,遭到众多贵族的反对。要知道,拥有马车、庳车的人,肯定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来自这个群体的反对,行政阻力便可想而知了。果然,政令下达之后,没有人愿意响应,“车改令”搁浅。孙叔敖呢,他没有直接执行这项政令,而是悄悄地将进出各村各镇的牌坊门槛提高。当时每个村、每个镇的进出之处,都设有牌坊,牌坊上写有该村、该镇的名字(有人说是最早的“匾额”),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路牌标识。牌坊门槛高度增加之后,进出车辆如果底盘过低,则无法进入,也就是说,要进入,就必须抬高车辆的底盘。如果不抬高底盘,则必须停车,下人,先牵马匹过去,再把车厢抬过去!要知道,这样上下折腾,贵族公子们会显得很丢身份,他们绝不会这样做!于是,他们纷纷改造、增大庳车车轮,进出村镇方便了,路上堵塞交通的问题也解决了——楚王“车改令”,最终是这样得到执行和落实的。

  这就是“奉职循理”之吏。孙叔敖被称为“中国第一循吏”,一是他出现在《史记·循吏传》中第一位;二是他高明的为政之道,确实实至名归。

  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班固《汉书》中的第一位循吏是文翁,也是安徽人——庐江郡舒人(据说现在庐江和舒城都在打文翁的“文旅牌”),当他被派往蜀地作太守时,面对边陲民风,他采取了别具一格的教化方式:首先,将表现较优异的小吏送往长安国子监读书;学费不够怎么办?带上蜀地土特产,折抵部分学费。学成回来后,直接让他们在衙署做官。其次,每次出巡考察,他都带着郡中学子同行,让他们熟悉、协助公务,出入衙署,相当于现在的“见习”。这些举措让当地官民对学子待遇产生羡慕之情,有钱人甚至愿意花钱买学子身份,于是读书之风蔚然兴起,教化盛行,官办公学悄然兴起,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不动声色地改变了边陲人文风貌。显然,这比投资兴建书院、加大治安管理力度效果好。班固编修《汉书》时,将文翁放置“循吏列传”首位,体现着对“循吏”概念深刻而独到的理解。

  明代著名宰相张居正在谈到选用官吏时,主张“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在不违背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强调做成事,追求办事结果;而不是强调事事、处处说漂亮话,结果却一事无成。汉唐以降直至明清,安徽循吏层出不穷。“安徽循吏”,会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