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下田 科技感拉满——唐山市春耕春管一线见闻

新农人下田 科技感拉满——唐山市春耕春管一线见闻
2024年04月17日 10:16 环球网

来源:河北日报

眼下,正值唐山市春耕春管关键时期。记者近日在田间地头采访,看到育秧大棚里,一株株新品种稻秧长势正旺;农田里,“北斗”系统领航的新农机高效作业;春耕春管作业现场,科技特派员忙前忙后,为农户提供优质科技服务……春耕作业中的新农机、新农技、新农人,处处彰显着“科技范儿”。

培育新品种,长出“好苗头”

4月13日上午,春风和煦,乐亭县原野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福生又一次来到田里。刚刚播种的300亩豌豆苗始终牵着他的心。

水稻合作社咋种上了豌豆?李福生说,豌豆是唐山市农科院研发的新品种,“豌豆—水稻”轮作是自己学来的种植新模式。

3月1日,李福生参加了唐山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的“豌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咱种了半辈子水稻,种豌豆可是一点儿都不开窍,也不知道种豌豆能带来啥好处。”开班前,与其他参训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负责人一样,李福生对这一新模式顾虑重重。

“这种方式我们已经进行实践,试验田不仅收成好,肥力还提升了。”唐山市农科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唐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振兴说。

近年来,刘振兴一直致力于探索滨海盐碱地“豌豆—水稻”轮作模式。2023年,他的研究取得突破,在乐亭县古河原种场进行了品种耐盐试验,取得初步成效。同年,他的团队成功选育出“唐豌2号”“唐豌3号”两个耐盐碱豌豆品系。

“有了新品系,我们实现在基本不影响水稻插秧前提下,利用盐碱水稻种植区的春闲田增加一茬豌豆种植,平均每亩纯收益可超400元。”在培训现场,刘振兴用数据说话。

“不影响种水稻,还能多种一茬豌豆,这样的好模式必须试试!”培训后,李福生立即行动,在专家的指导下,将豌豆苗种在了田里。

唐山市位于渤海湾北岸,其海岸线长达229.7公里。受海水冲击浸泡影响,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形成了以“盐、板、瘦”为主要特征的滨海盐碱土壤。

为提升盐碱地粮食产量,近年来,唐山市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把种子作为挖掘盐碱地生产潜力的重中之重,选育出“滨稻8号”“垦糯10号”“冀香粳5号”等一批耐盐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以及耐盐棉花、耐盐大豆等多个经济作物新品种。同时,不断加大优质耐盐水稻及特色花生、西红柿、玉米、无花果等耐盐碱高产高效品种推广力度。

4月13日,在位于曹妃甸区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上千份水稻种质正在进行耐盐精准鉴定。

“我们选取了数十种水稻品种,分别放在不同盐度的土壤中进行培养,通过长势筛选出适宜不同盐碱地条件下的最优品种,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研究员耿雷跃说,近年来,该所已审定各类水稻新品种34个,育成耐盐油葵、大豆、棉花、菊芋、蒲公英等多个耐盐作物新品种。

农机更“聪明”,耕种更高效

4月12日,在乐亭县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大型旋耕机等各类农机在园区田间来回穿梭,发出阵阵轰鸣声。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春耕是‘锄头不停歇’,而如今,我们做到了农机不停歇。”园区工作人员魏明朝是一名90后,他说,和普通农机相比,这里使用的农机更“聪明”。

农机“聪明”在何处?魏明朝介绍,该园区农机全部配备了北斗卫星定位装置,能够将农机的地理位置、行驶状态、速度、方向等数据连接显示在园区指挥中心大屏上。

在园区指挥中心,记者看见,大屏上的一个小红点正不停移动。“这就是正在作业的农机。”魏明朝介绍,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农机的运动和停放轨迹、作业亩数等参数都能进行实时监测。

“不仅如此,农机还配有自动驾驶辅助系统。有了它,新手也能轻松将地犁得很直,让土壤更松。”魏明朝说。

农机联网、智慧操控,带来的不仅是操作上的便利,更有作业时的高效。据了解,乐亭县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通过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惯性导航”技术,让春耕作业精度可达正负2.5厘米,有效种植面积提高5%至10%,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避免了重复作业。

4月10日,随着大规模水稻育苗的启动,该园区的微型气象站也发挥了“指挥官”作用。“它能覆盖周边10公里范围,可通过及时、有效的气象预警,帮助我们有效利用晴好天气,合理安排育苗时间。”魏明朝说,微型气象站为周边村落水稻种植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使水稻种子出芽率更高。

智慧高效春耕,得益于乐亭县数字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整个园区有1550亩盐碱地,管理好这么大一片地,只需要我们5个人。”魏明朝告诉记者,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运用还推动了盐碱地改良,去年该园区土壤含盐量从3.5‰降至1‰。

作为农业大县,乐亭县目前建有微型气象站6座,16个育苗场使用全程自动化播种机、水肥一体化施肥机、高压雾化打药设备等,设施果菜智能化温控仪使用面积达5万亩。同时,实现秸秆还田、北斗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打药施肥、辅助驾驶(系统)设备等广泛应用,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72%。

近年来,唐山市不断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用智慧农业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其间,全面推进农业机械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农机具卫星定位、无线通信、作业轨迹记录、作业质量监测等智能化管理。

专家田间“坐诊”,科技服务触角延伸

“以前,生姜品种单一,抗病性差。如今有了科技助力,生姜抗病性增强了,产量也提高了。”4月12日,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旭通生姜协会会长张旭林告诉记者,在农业科技特派员、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付丽军的帮助下,引进生姜新品种4个,通过标准化种植,每亩平均增产20%、成本降低了30%。

将大小生姜芽分开、给不同品种做好标记……当天,姜农们正忙着播种生姜新品种。“前几天,付老师又带来了新品种——冀姜6号,特点是块头大、好‘打理’。今年,我们试种了5亩。生姜品种越来越丰富,可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张旭林说。

为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唐山市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服务农业生产、推广新品种、转化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和带动作用,破解农业发展瓶颈,加快实现人才助农、科技兴农、产业富农。

唐山市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对全市乡镇农业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从大田作物、特色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入手,梳理分析农业产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建立技术人才需求清单。

在此基础上,唐山市从农业相关高校院所选拔一批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并了解相关农业科技政策的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鼓励支持退休专家等高素质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持续充实“唐山市科技专家库”,精准选派具有专业知识、较强研发能力的专家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服务;从每个乡(镇)选拔一名工作人员担任基层科技特派员,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服务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引入农业科技特派员386名。

4月12日,玉田县举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农业科技特派员围绕播种密度、栽培方式、株距行距、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为40余位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负责人进行详细讲解,进一步增强种植主体的信心,提高种植技术普及率。

坚持引育结合,唐山市鼓励农业科技特派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立足各地农业产业实际,打造特色培训课程,打造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并引导科技特派员入村进田,通过“手把手”指导,将科研技术转化到实际农业种植生产当中。同时,积极促进农业科技特派员与需求方进行合作对接,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落地,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以来,已对接帮扶农业生产企业365家。(河北日报记者 王育民 师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