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这5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是自私!

别再纠结!这5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是自私!
2024年04月18日 13:19 北青网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做个“自私”的人,要多为别人考虑。在这样的想法下,有些人一旦产生一些拒绝他人的想法,就会开始焦虑,“我这种行为真的是自私吗?”

其实“真正的”自私指的是过分关注自己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需求和感受,导致对他人的伤害或不公平对待的行为。所以,这5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代表是自私!

1. 不和同事分享零食

上班吃零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解压目的。你以为我嘴上吃的是巧克力、花生豆、牛轧糖,实际上是压力和困扰。

如果这时候有人走过来向我讨要试吃,在我的眼中,这是在抢我的救命稻草和续命良药。

关于情绪性饮食的研究表明, 吃零食能帮助人们暂时缓解和应对紧张和压力等负面情绪。

处于负面情绪状态的人们更倾向于避免社交互动,包括与他人分享食物,以减少情绪传染的风险。

因此,不和同事分享零食并不一定意味着小气或自私。

健康时报 毛圆圆 摄健康时报 毛圆圆 摄

2. 不帮他人转发朋友圈

朋友圈实际上是一个私人空间,用于分享个人的生活、情感和观点。

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心理分析表明,朋友圈是人们对“自我”进行建构的工具,也是向他人展示“自我形象”和做“印象管理”的场地。

因此,人们的“转发”,绝不是顺手点击“分享到朋友圈”这么简单,而是在内心经过了从“个体自我传播并产生认知赞同”到“进行印象管理来完成自我呈现”两个阶段的跨越。

这意味着,当别人请求帮忙转发朋友圈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播,还涉及个人形象和社交地位的考量。

因此,如果转发的内容不符合个人的价值观或者认为它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那么这种请求就可能引起烦恼。

3. 拒绝帮忙“砍一刀”

其实,帮忙“砍一刀”不难,但永远“差一刀”巨烦,砍完一刀还有一刀,砍完你的还要砍他的,频繁的请求何尝不是一种骚扰,还将人们推入了“直接拒绝,换来耳根清净”还是“勉强自己,维持面上过得去”的情感内耗中。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砍一刀”的请求实际上触发了人们的社交压力感知,同时还可能引发人们的情绪疲劳和认知消耗。

帮忙砍下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几毛钱,但是真正砍掉的,是人们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艰难挤出来的情感余量和认知余量。

4. 拒绝帮同事带饭带奶茶

“帮忙”需要能力,也需要资源,更需要出于自愿。在某些情况下,没有适当的资源或足够的能力提供帮助,那么“拒绝”也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都负责任的行为。

健康时报 图健康时报 图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有私人空间和界限,以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没有界线,关系就会变得混乱、不稳定和充满敌意,彼此会封闭自己的内心,建起一道无形的墙,这些都会破坏信任,不利于团队合作、和谐。

如果频繁地帮助同事带饭或奶茶,可能会模糊这种界限,导致个人空间被侵犯,影响心情甚至是工作效率。

因此,拒绝帮助是出于对个人界限的维护,不是自私。

5. 离开把自己当成情绪垃圾桶的人

愿意倾听和共情能力强的人,往往能收获他人的信任和依赖。也恰恰因为这样美好的品质,时常会遇到习惯性把我们当作情绪垃圾桶的人。

这导致人们会犹豫是否应该离开这样的关系,担心这样的选择是否显得冷漠而自私。

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心情,不让它变差。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如果“认知容量”装满了别人的负面情绪,“认知能源”全都用于处理和消化这些“情绪垃圾”,那就没有太多的空间和动力去处理其他事情,从而导致对其他重要信息的处理和记忆能力下降。

不要因为一棵歪掉的树,而放弃郁郁葱葱的森林。因此,离开这样的人,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是件好事,能让我们和别人相处得更好,状态和心情也能更好。

本文作者:苏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审核专家:樊春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健康时报)

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同事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