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纪实 | 常进:火眼金睛

扬眼纪实 | 常进:火眼金睛
2024年04月18日 18:00 紫牛新闻

趁着常进回宁的机会,终于约到了采访的时间。他现任国家天文台台长,而他的实验室还在紫台,有时会回来做他的科研工作。见面后,没有客套,直接采访。他说, 我重点讲几点,一是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精神,二是搞科研要善于合作包括国际合作,三是要特别用好年轻人。他的谈话简明扼要,闪耀着思想的火花。这火花,是否会照亮躲在暗处的暗物质呢?

(一)

壬寅金秋,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

在党的二十大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前不久,中央又任命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 悟空号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

常进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作为一名科学家,常进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论述,心情格外激动,也倍受鼓舞与激励。

二十大召开前夕,他听取了“ 悟空 ”团队关于“ 悟空号 ”探测数据分析的汇报。令他高兴的是,团队科研人员基于“ 悟空 ”数据,新近绘制出迄今能段最高的硼/碳、硼/氧宇宙射线粒子比能谱,并发现能谱新结构,意味着经典宇宙线传播模型或需进一步修正。

这很有价值!常进敏锐地意识到,这是“ 悟空号”首次对宇宙线中的次级/原初粒子比例进行精确测量, 这项研究可能帮助人类更精确地寻找暗物质。

常进立即要求向外公布这一极有价值的新成果,与国内外天文界共享。

就在二十大召开的前两天,“ 悟空号 ”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分析得到的精确测量结果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于2022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于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在天文界引起热烈反响。

在此前的六年观测中,“ 悟空号 ”共记录了超过350万个碳、氧、硼原子核数据,科研人员据此取得了一批科学成果,都已对外公布,获得国内外天文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如今,“ 悟空号 ”正巡游在浩瀚的太空,用它的火眼金睛寻找着人类从未“ 看 ”到的“ 暗物质 ”。

人们感到好奇:“ 悟空号 ”的火眼金睛究竟有多厉害?

(二)

那还要从“ 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 说起。

190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的新年庆祝会上,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作了展望新世纪的发言:科学的大厦已经基本完成,后辈的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 但是,在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

这两朵乌云是指什么呢?

一朵与黑体辐射有关,另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

时隔不到一年——1900年底,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紧接着,1905年又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

于是。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物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更为辽阔的领域。可是,物理学的天空并不是万里无云。像20世纪初一样,21世纪初的物理学天空又出现了两朵乌云:

暗物质和暗能量。

而且,这两朵乌云并没有像20世纪的两朵乌云那样,很快被拨开云雾见太阳,至今还在物理学的天空游荡。

全世界的许多科学家都在努力,试图揭开这两朵乌云的秘密。常进就是其中的一位。

常进1966 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市河失镇常家庄。此村,以常姓族人聚居而得名。常进是家中长子,家里有兄弟 4人。父亲对常进特别寄予希望,常常对入学后的常进说,你要好好上学,用心读书,争取将来上个大学 。

常进就读于乡下学校。这个学校规模很小,几间平房,一块巴掌大的土操场,边上是一个小水塘,四周长着几棵柳树。 虽然学习条件很差,但常进学习非常认真刻苦。课间同学们都到操场上、水塘边玩去了,而他常常在座位上一动不动,还在为一道题或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初中毕业后,他参加中考,凭着自己的勤奋,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江苏省姜堰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物理老师,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讲解、有趣的实验,一下子把常进吸引住了,使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次,物理老师在课堂上说,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类至今没有认识的不知道的东西。我前不久在一本书上看到,早在1922年,有位名叫卡普坦的天文学家就曾提出,整个宇宙中还有一种不是物质的物质存在,权且称之为暗物质,而且,物质只占宇宙的5%,而95%都是暗物质。

同学们面面相觑,难以理解。

老师接着说,关于暗物质,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我也说不清道不明,相信总有一天,有人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揭开宇宙里更多的秘密。

与同学们一样,常进听得懵里懵懂,但他从此知道并记住了暗物质这个词,也因此对这个世界更加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常进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入学 通知书,成为 物理系的一名新生。

当年,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核物理,主要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另一个是高能物理,主要研究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微观物质世界。

常进毫不犹豫,一下子看上了高能物理。因为这是一门以发现和实验为基础的前沿学科,这正切合他性格中沉稳和专注的一面,而且他特别喜欢做实验。

他的导师许咨宗教授很快发现常进在做实验上的兴趣与天赋——既有想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就给他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机会。

当时物理系的实验设备非常陈旧与简陋,有些早已被西方同行所淘汰。许教授带着学生在这些旧设备上做各种实验,并告诫说,这些设备虽然简陋陈旧,但并不是不能做实验,而且可以想尽各种办法,在旧设备上摸索出新的功能。

导师的话对常进启发很大。他一丝不苟地在这些老旧设备上做着各种实验,并想方设法采用新方法,发掘新功能,用他的话来说,让老树发出新芽。当然,这并非易事。当时,许教授与常进一起,尝试测量一种新的反射晶体的衰减时间,这在世界上还是先例,难度相当大,因为这种新的反射晶体衰减时间不到 1纳秒。要用简陋的设备捕捉到转瞬即逝的东西,既要有科研上的创造性,还要有 不怕失败的勇气与耐心。

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很长时间一无所获,常进为此十分焦急,甚至有点泄气。而许教授反复对他讲,科学实验做不成功是常事,不能气馁,要追根究底,去弄清楚原因。有些失败可能是物理上的,有些可能是技术上的。如果是技术上的原因,我们应当去改进技术,做得更细更精;如果是物理上的原因,那正是新的发现的可能性,也许会从中取得新的突破。

正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常进在实验中掌握了更多的物理知识、科学方法和相关技术,而更大的收获是,他逐步培养起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加油打气。

正是在这科学的春天里,硕士毕业的常进,被分配到地处南京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物理所工作。

但常进很快发现,紫台与大学一样,缺少科研经费,没有先进仪器,既无法做前沿实验,也难以开展科技工作。

当时,台里试图研制一颗天文卫星,也让他一起参与,却因科研经费不足只能下马,但台里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并没有泄气,更没有放弃,都在利用有限的条件默默无闻、持之以恒地工作着。这对常进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他暂时放下目前的研究实验,一头扎进台里的图书馆,在这里先做前沿的瞭望观察,把西方高能物理论文看个遍,并掌握了大量相关的最新动态与信息。他惊讶地发现,由于长期脱离与世界前沿的学术交流,国内的许多研究思路落伍了,研究方向偏差了。

于是,常进萌发了弯道超车的想法: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走,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外国人还没有看到的方向,还没有进行的探索,我们先搞,掌握独门秘诀、独门武器,这样才有可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搞什么呢?高中时在他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在沉寂了多少年之后,开始发芽了。这颗种子就是——暗物质。

暗物质,最早是在1922年由荷兰天文学家卡普坦提出。1933年,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利用光谱红移测量,发现星系团中星系的速度弥散度太高,而仅靠星系团中可见星系的质量产生的引力,是无法将其束缚在星系团内的。因此他得出结论,星系团中应该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其质量为可见星系的至少百倍以上。

不过,这一突破性的概念,因难以证实,所以在当时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至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支持暗物质存在的新观测数据,包括观测背景星系团时的引力透镜效应,星系和星团中炽热气体的温度分布,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等。这样,存在暗物质这一理论逐渐被天文学和宇宙学界广泛认可。

但是,不管国外还是国内,科学家们都只是在理论上论证了暗物质的存在,并未真正找到它存在的直接证据。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暗物质相关的研究,获得了18次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研究的理论成果,只能解释宇宙中的物质不到5% ,而对剩下的95%还是一无所知。

常进敏锐地意识到,寻找暗物质是一个绝佳的研究方向。他知道,寻找暗物质是近30年来国际粒子物理实验的热点之一,主要通过三类实验来寻找:

第一类实验,是在超高能对撞机上产生暗物质候选粒子。第二类实验,“上天”寻找暗物质。第三类实验,“入地”寻找暗物质。实际上,这三类实验即便发现了暗物质的候选粒子,但是确认它就是宇宙中的暗物质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就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对航天领域的投入,成功发射了多颗卫星。紫台研制的一台小型天文观测器搭载在卫星上,到天上去观测,获得了大量的太阳耀斑数据,效果非常显著。这个项目是我国第一次将空间设备送到天上去,观测天体的高能辐射。常进参与了这个项目,强烈地感觉到,跟着外国人后面干,要赶上他们难度很大。 他准备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常进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高能电子和高能伽马射线的观测方法。说来也巧,在1997年,常进偶然听闻美国要在南极开展ATIC气球探空项目,也就是放气球到天上去观测高能宇宙线。常进感觉机会来了。他知道,除了研究宇宙射线,这个项目还能用来寻找暗物质——基于高能物理的理论,当暗物质相互碰撞时,也能产生高能宇宙射线。

这需要把符合条件的粒子从规模庞大的宇宙射线里面挑出来,如果采用传统的方法,需要重达四五吨的昂贵探测器才有可能实现。不过,常进发明出一种新方法,用便宜、较轻薄的仪器,比如美国人的气球实验所用的探测器。

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常进直接发电子邮件给美国ATIC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用自己的方法合作研究,并一步一步争取,从最基础的参数算给他们,不断地发邮件反复说明。后来美国人有点相信了,便让他到美国去跟他们谈,当面沟通。

常进到了美国就被直接送进实验室 , 那里好多人正在讨论他的方法。美方心存疑虑,要求他在计算机上将他的想法从头到尾演示一遍。 常进 全神贯注从零开始,整整连续用了36个小时,把各种参数计算出来 ,与他们整个团队得到的参数基本一致。

美国同行大受震撼。后来,美国人再把这个探测器拉到瑞士那边的加速器上,用加速器的高能粒子来模拟天上的宇宙射线。实验时,又把常进叫了过去,当天给数据,竟然要他第二天出结果。 常进二话没说,埋头工作近20个小时,拿出了漂亮的答案。

美方决定邀请常进加入ATIC项目组,南极气球实验数据也将交由他分析。

2000年底,一个比足球场还大的超级气球于南极升空, 在离地面37千米的高空展开了人类对宇宙线高能电子的首次成功南极观测。

南极气球总共进行了4次飞行,探测带回了海量数据。常进用这些数据,两三天就把高能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全部找了出来。他很快发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高能电子流量在3000亿~8000亿电子伏特能量区间内,显著超出了模型预计,也就是说,观测到的高能电子要比理论计算出来的多。

这让常进急了,以为是仪器出了问题。然后,常进他们花了一年的时间,证明不是仪器问题,并推测肯定是天上来的高能电子比理论模型要多。

多出来的这些电子来自于哪里呢?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一“超”现象来自暗物质。几年后,常进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宇宙电子在3000亿~8000亿电子伏特能量区间发现“超”》。这一成果,成为ATIC气球探空项目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同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间接观测寻找暗物质的热潮。

(四)

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主要包括天文与航天两个领域。这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领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文是航天的基础,航天为天文搭建平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航天科技迎来了大发展。1992年,中央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神舟,意为天河之舟,往返于天地之间。

神舟,与“神州”谐音,象征着中国人的“飞天”之梦。

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顺利入轨,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早在“神舟二号”飞船上天之前,天文学界就提出搭载空间天文探测仪器,并取得了积极科研进展。该计划于1994年正式立项,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完成了3台高能辐射探测器的研制。

常进从头到尾参与其中。令天文界振奋的是,天文探测器在“神舟二号”在轨运行中工作正常,除了观测到若干宇宙伽马射线暴,还观测到数十个太阳伽马射线耀斑和逾百个太阳硬X射线耀斑。

常进满怀信心地对同事说,如果我们能制造一台更大的探测器放在宇宙空间, 那就打开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同事笑言道,你是打开天窗说靓话。

常进纠正道,我是打开天窗看风景。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以来,到2001年,中国已成功发射了70多颗(艘)应用卫星和飞船。然而,深空探测领域却始终没有留下中国人的足迹,奔月还只是梦想。

2001年,由孙家栋院士牵头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展开了对月球探测的工程论证。2004年2月,中央正式批准月球探测工程立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这成为我国航天发展第三个里程碑的开篇之作。

当常进在第一时间得知我国实施登月工程的消息后,他意识到这又是一个重要机会。不是说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吗?好,他早就着手准备了——酝酿在“嫦娥一号”搭载天文探测器。

不曾想到,他在寻找机会,机会也在寻找他。有一次,中科院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会上,“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叶培建介绍了第一期绕月工程计划,就是要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对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叶培建还征询大家的意见,还能在探月工程中做些什么?

常进随即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在“嫦娥一号”上搭载天文探测器,即一台伽马/X射线谱仪,用以测量月球表面的伽马射线,并寻找和测量月球可能存在的有关元素。

一拍即合!常进的建议和设想得到了叶培建总师的认可,并把这一研制任务交给紫台。

常进带领着一个年轻的团队投入到紧张的研制工作。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伽马/X射线谱仪研制出来了。但能不能使用,还必须经过严密的试验。常进带着团队人员驻扎到南京十四所,利用这里的真空罐对设备进行温度测试。从低温到高温,再从高温到低温,无数次地循环, 就这样持续了整整七个月的时间。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着CCD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以及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紫台研制的伽马/X射线谱仪运行良好,并取得令人满意的观测数据,成功发现了月面自然放射性元素,成为“嫦娥一号”科学成果的一部分。

之后,常进团队又参加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相关工作,观测设备不断改进,观测效能不断提升。

在此过程中,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已经在常进心中孕育成熟——研制一颗暗物质专属探测卫星。

(五)

常进把酝酿已久的暗物质深空探测计划向紫台领导作了汇报,得 到台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有效推进暗物质研究探测工作,紫金山天文台于2010年组建了暗物质与空间天文实验室,并任命常进为台长助理,分管这项工作。

庆幸的是,此时,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一项“科技率先行动计划”。常进带领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做出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方案书”,并以紫台名义向中科院申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纳入“率先行动”计划。

为了慎重起见,中科院领导通过特殊管道,征询国际知名机构和专家的意见,而得到的善意答复是,凭借中国目前的人力财力和科研水平,要进行暗物质的深空探测,那非常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常进愣住了,沉默许久后说,是的,也许是不可能的,但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坚定的决心,加上明确的科学目标、可行的实施方案,最终获得了领导和专家组的认可。紫台申报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中脱颖而出,于2011年12月正式立项。

常进多次对同事们说,我们生逢其时,遇上了好时代!

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常进(中)和他的团队

根据设计方案,暗物质专属卫星探测器将由4个部分组成:顶部是塑闪阵列探测器,往下依次是硅阵列探测器、BGO量能器、中子探测器。只有四种探测器结合,才能高分辨地观测高能宇宙粒子。为此,卫星将设置75916路探测通道。

无疑,这是当时我国在天上飞行的电子学方面最复杂的一颗卫星。

常进需要组成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团队, 首先想到了科大的老师。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撑, 常进 又经过多种途径招兵买马,在不长的时间内组成了中青年团队,共有成员35人,大多是年轻博士,团队平均年龄34岁。团队组建后,常进自加压力,提出卫星研制时间为4年。

奋战在“北斗三号”首颗试验卫星技术攻关一线的朱振才,因为技术熟练,被召唤到空间科学卫星的新战场。起初科学团队设计的卫星是个“大块头”,重达3吨。朱振才带领团队瞄准探测任务,精准定位减重的设计思路。通过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有效载荷为中心、以实现科学任务为目标的整星一体化设计”理念,将卫星质量控制在1.9吨以内,仅运载就为国家节省了几千万元的成本。

空间探测器研制出来后,要在欧洲核子中心进行束流测试,如此大型的空间探测器运往欧洲核子中心在中国尚属首次。为了尽快掌握探测器的工作状态,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研制团队在欧洲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领团队成员在异国他乡坚守实验现场,为了解决多项技术难题,试验场数周24小时不休,最终顺利完成了一系列高能粒子束流标定,探测器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凭借着这使不完的劲,常进与他的团队,以及各协作单位,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提前完成了卫星研制任务。

一颗新型卫星诞生了。

它的体积大约有一张办公桌那么大,有效载荷却达到1.4吨,内部集成了近8万路电子学信道。从上到下装备有四大探测器:塑闪阵列探测器、硅阵列径迹探测器、BGO量能器和中子探测器。

这是我国第一颗空间专属天文卫星。

给这颗卫星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团队的年轻人提议进行网络公开征名,收到有效方案共32517个。经过专家评委投票,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该卫星正式命名为“悟空号”。

在新闻发布会上,常进对“悟空号”作了详尽说明,他说,显然悟空取自于中国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名字,同时,“悟”即领悟,“悟空”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犹如卫星上的探测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和识别暗物质的踪影。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为“悟空”,符合以神话形象命名科学卫星的惯例,如美国的阿波罗、美国和德国的太阳神、欧洲的尤利西斯、中国的嫦娥等。

(六)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日子终于到了!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随着一声巨响腾空而起。刹那间,火箭在浩瀚苍穹中变成一个隐约可见的小小光点……

卫星测控中心内,大屏幕前紧张的工作人员,实时下达指令:

“程序转弯。”

“星箭分离。”

太阳能帆板打开。”

“各单机加电。”

“载荷加电。”

“卫星成功入轨!”

此时,监控大厅掌声响起,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站立起来,相互祝贺,热情拥抱。

一直盯着大屏幕的“悟空号”首席科学家常进的脸舒展开来,但他的心里并未放松下来, 从试运行到正式运行,将经过漫长的50多天,每一天都面临新的挑战。这50天,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常进的心。他每天在激动与忐忑中度过。

直到那年年底,在“悟空号”各个设备显示出正常运行后,常进悬着的心才算稍稍放了下来。

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送入太空

“悟空号”卫星成功飞天后,每天清晨和傍晚,它都会路过中国上空,位于密云、喀什、三亚的数据接收站启动程序,接收它回传的约16GB/天的原始数据。

2016年12月29日,紫金山天文台通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近两个月内,多次记录到来自超大质量黑洞CTA 102的伽马射线爆发。

2017年,第一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18年12月17日,“悟空号”服役延长两年工作时间。

2020年12月17日,“悟空号”服役期再次延长。

2021年5月19日,暗物质卫星“悟空号”发布第三批科学成果。其团队绘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氦核宇宙线能谱,并观测到能谱新结构。这标志着我国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已跻身世界前列。

2021年9月7日,“悟空号”卫星科学团队向世界公开了首批伽马光子科学数据。

2022年11月4日,科研人员基于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绘制出迄今能段最高的硼/碳、硼/氧宇宙射线粒子比能谱,并发现能谱新结构。这一成果显示,宇宙中高能粒子的传播可能比预想更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我国综合类学术期刊《科学通报》。

一次次的发布,一组组的数据,令世界天文界瞩目,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进一步认识,暗物质的面纱正慢慢被揭开……

“悟空号”卫星上天飞行已8年,远远超过了设计寿命,所有部件都保持最佳状态。其间,“悟空号”已经完成全天区扫描超过11次,获取了百亿个高能宇宙射线事件。

常进自豪地对外介绍,“悟空号”平均1秒就能“捕捉”60个高能粒子,可以对GeV到数十TeV量级之间的电子、伽马射线等宇宙线粒子进行测量。它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宇宙线探测器。他相信,借助“悟空”的“火眼金睛”,我们将可以窥见崭新的宇宙面貌,离逮住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也许已不是也许,未来可期。

常进在一次专题访谈中,向人们坦言道,现有数据中有引人注目的迹象,但还不确定,未来的工作还将继续。

如今,暗物质还是“暗”的,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呈现出一道璀璨夺目的“亮”色。

文 | 章剑华

编辑 | 冯秋红 王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