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八方移民,开埠后的上海是这样的……丨闵行情

万商云集、八方移民,开埠后的上海是这样的……丨闵行情
2024年04月18日 22:00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勾勒上海发展的线索,

描摹上海的历史风情。

如何用最少的文字,

将大上海的发展脉络说清楚?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

终成“上海”,

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第十二季,我们邀请了沪语播音员来诵读《上海小史》。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万商云集与八方移民》……

上海开埠之前的江南形势呈现出这样的图景: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沿岸形成了最繁华的城市带,这也是中国当时最富庶的一片区域。开埠之前松江的地位是府,上海是县,因为上海濒海临江,它的地位无法显现出来,对于苏州和杭州这样的府城,上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上海专门经营各种洋货的洋行

1930年代的上海移民,初到上海的外乡人(哈里森·福尔曼 摄)1930年代的上海移民,初到上海的外乡人(哈里森·福尔曼 摄)

转机来自两个事件,一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宣布部分开放海禁,也就是说上海可以开展海外贸易,上海发展的机遇降临了;二是当时上海周边还有一个在太仓的浏家港(旧称刘家港),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出发的港口。浏家港虽然在青龙港萎缩后曾经繁盛一时,但终因长期泥沙淤积,大的船只没法进港停泊,此时也无法与上海港争锋。这两个因素的叠加,给上海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上海一跃成为江南最大、最重要的港口。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上海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来上海谋生的穷人是准备吃苦的,有资金固然好,没有钱也有一身的力气,带来了大量劳动力,还带来了大量的消费,四面八方的移民聚集上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裂变。生活在这种时空格局中的上海人比较见多识广,较易形成一种眼界开阔的开放心态。

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城东门外已有专事洋货买卖的商行,所聚集之地称洋行街。当时的上海已有“小广东”之称,“洋行聚集,有洋商四家半”,县城外的黄浦江已为洋货驳船停泊之所。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的银洋在上海亦日渐流通,出现了“以洋来者为贵”的崇洋风气,所谓“世俗物用都以自洋来者为贵,无论物产何地,美其名则加一洋字示珍也。更可笑者,贵游豪侈,一切奢丽生色,亦争艳之为洋气云”。在上海的发展历程中,上海从来不想囿闭自己,上海始终是敞开自己的大门,在开放中实现开发,又在开发中迎来更大的开放,并在更大的开放中带来更进一步的开发。由开放带动开发,这确实是上海与江南其他府县特别是内地府县最大的不同之所在。

“万商云集”在上海的聚合效应为上海文化铺上了商业底色,加之柔婉细腻的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深深地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在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五方杂处”的特有风貌,充分说明了上海无所不包的巨大容量、吞吐吸纳的恢宏气度以及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商业和商人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空前提高,而中国传统的“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观念渐为人们所漠视。总之,晚清上海人社会心态从儒家“重义轻利”到近代的求功争利,从传统“重农轻商”思想到近代重商思潮的转变,使上海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政治伦理本位的观念定势,造成了近代商业革命的社会氛围,大大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繁荣。民众生活方式和伦理观念也趋于近代化。

上海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与外来文化结合,并且成功地将外来因素与自身特点结合,从而造就了上海成为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一朵奇葩。各地移民集聚上海,经过碰撞、交汇,甚至经历痛苦的煎熬和历练,最终形成的城市传统与文化内涵。这种在商业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市民处事风格和处世态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而弥散在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作者:仲富兰

编辑:赵若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海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