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与美育价值

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与美育价值
2024年04月19日 04:23 媒体滚动

从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民族化是一条主线。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不仅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还是红色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造伟业的奋进历史,展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强大的精神感召力。

自钢琴音乐传入中国后,中国作曲家们就开始积极探索钢琴音乐本土化发展路径。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传统民间曲调、民族乐器,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红色题材钢琴作品,如《红色娘子军》《我的祖国》等。同时,红色题材钢琴作品是高校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的重要资源,对于提升青年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红色题材钢琴作品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强烈的人民性、时代性和艺术性。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追求,是音乐创作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物。

人民性是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的核心特征之一,体现在作品的创作灵感、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层面,彰显出鲜明的人民情怀。作品从人民的角度创作创造,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展现出的英雄精神、奉献精神和斗争精神,赞颂了人民群众面对艰难困苦时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

从创作灵感出发,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深植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土壤,充分汲取红色灵感,以音乐语言复现中国革命斗争史与社会主义建设史中的英雄事迹和感人事例。例如1975年作曲家杜鸣心改编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围绕红色革命的精神推动情节发展,从中国人民的斗争经验、革命理想中汲取灵感,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具体事实。从主题内容出发,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历程的回顾,也有对革命先烈不朽精神的缅怀,还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歌颂。这些主题均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崇高理想紧密相连,因而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准确清晰地反映抗日战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每一次重大历史变革都伴随着时代的更迭,形成反映时代的特质和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发展。中国钢琴家们站在时代高度,立足宏观视野,关注社会发展,创作出大量与时代同步呼吸、与社会同频共振的优秀红色钢琴作品。

从早期革命歌曲的红色钢琴改编作品,如《〈洪湖赤卫队〉幻想曲》(钢琴独奏曲)等;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充满欢欣鼓舞气息的原创作品,如《快乐的节日》《托卡塔(喜报)》等;再到表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现代作品,如《长江颂》《中国之梦》等,均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记录了时代变迁和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艺术性是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最为直观的特征,体现出作曲家的艺术感悟。中国的作曲家们在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融合大量民歌曲调、五声调式以及民族乐器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钢琴音乐风格。

在中国传统创作技法的运用上,作曲家积极尝试将中国传统复合和弦、五声调式、四度叠置和弦等创作技巧,与西方钢琴音乐创作相融合,使红色钢琴作品在保持西方音乐体系结构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在传统民间曲调的运用上,作曲家经常引用或改编各地的民间曲调,以此作为音乐素材或灵感来源,创作出以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富含民族风情的作品。在民族乐器的运用上,作曲家们尝试模拟中华民族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如模拟二胡的滑音、琵琶的颤音、打击乐器的节奏感等,使红色题材钢琴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中国风”。

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的美育价值

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一座丰富的美育资源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育价值。

培育健全人格。在人的整体发展历程中,美育不可或缺。美育作为一种化育,能使人获得美的陶冶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终促进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红色题材钢琴作品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动人的音符和旋律,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舍生取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通过欣赏和学习红色题材钢琴作品,学生可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涵养高尚品格。

红色题材钢琴作品《红色娘子军》,不仅以激昂的旋律和波澜壮阔的音乐场景,展现了娘子军们英姿飒爽、勇往无前、奋力杀敌的气势,而且通过管弦乐创编、改变调式的创作手法,传递出战士们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作品通过钢琴这一艺术语言,实现红色主题与艺术情感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道德。这对于培育健全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审美意识。美育即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我国钢琴作曲家们通过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技巧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这种“中西合璧”的音乐形态,不仅提升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拓宽了钢琴艺术发展的边界,而且在开阔学习者审美视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融入新时代美育,可使学生在接触和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实现个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深化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钢琴音乐的理解和审美欣赏。

《黄河钢琴协奏曲》《长征》等红色钢琴作品,通过中华民族音乐旋律、节奏,与西方音乐和声、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对中国革命精神的全新诠释。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蕴含情感美、旋律美、艺术美等美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美的熏陶,启迪学生学会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厚植家国情怀。红色题材钢琴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天辟地、创造伟业的生动历程,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代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作品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或是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触达听众心灵,培养听众对民族与国家的深厚情感。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不仅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更是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所传达的爱国情感,可以促使个人在情感上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激发起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的祖国》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旋律,展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壮志豪情,生动描绘了抗美援朝战士们对祖国的深厚热爱。通过学习与欣赏这些作品,青年人不仅能够深刻感受到前辈们的伟大贡献,还能够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红色钢琴作品也为新时代的美育增添了思政的亮丽色彩,它凝聚了传统音乐特色和民族精神,更承载了时代背景与主题思想。不少学校主动在音乐课程中引入红色钢琴作品,围绕作品的创作时代、历史故事、文化背景、核心思想等多个维度,展开音乐审美与思想教育,借用红色钢琴作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红色题材钢琴作品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上展现出独特的创作特征,而且在美育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些作品融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通过钢琴这一跨地域文化的乐器,将红色记忆与民族情感巧妙结合,在带给青年人审美享受的同时,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题“红色钢琴作品与高校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3GXJK22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国钢琴作品与广州高校思政课程融合建设研究”〈2023GZGJ285〉的研究成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中国之梦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无锡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